探讨幼儿急疹早期单核细胞百分比改变情况
2021-09-17郝庭媛胡成侠
郝庭媛,胡成侠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幼儿急疹(exanthem subitum,ES)的病原体为人类疱疹病毒-6,出现于婴幼儿群体,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发疹,春秋季是高发季节,发病特征具有隐匿性。该疾病多通过呼吸道进行飞沫传播,其传染源多为无症状的成年人[1]。母体通过胎盘使胎儿获得相应抗体。婴幼儿感染该疾病时具有1~2周的潜伏期,临床的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起病,持续时间较长,早期诊断难度较大。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体温骤升,患儿体温可达到39℃-40℃;高烧后出现明显疹子,散步密集,多集中在胸和后背,其他部位也会少量存在;同时一些患儿咽部发生肿大以及头颈部淋巴结出现肿大,对患儿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抗病毒治疗,并且联合中成药能够达到降温透疹的作用[2-4]。本研究对幼儿急疹早期单核细胞百分比改变情况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宿迁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200例幼儿急诊患儿的病例资料开展研究和分析,全部患儿均确诊为幼儿急疹,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107例和93例;最低热程3d,最高热程5d;体温区间:38.5℃-40.5℃,全部患者均存在发热褪去后开始发疹的表现,大多患儿存在心肌损害以及肝功损害,同时还伴随腹泻及胃肠功能衰退等表现,小部分患儿还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等并发症。多数患儿因为高热一直不退而出现高热惊厥。排除标准:(1)感染性腹泻患儿;(2)在此过程中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或者出现严重的全身症状的患儿;(3)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全部患者均采取补液及抗病毒来进行综合治疗,对患儿使用水溶或脂溶性维生素、电解质及氨基酸等进行补液治疗,对于高热患儿给予喜炎平治疗,剂量为5-10mg/kg,或者使用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方法。如果出现患儿存在高热不退的情况,则需要给予患儿口服柴桂退热颗粒,每日服用3次,能够达到退热的效果并可以减少热程,具有透疹的作用。幼儿急疹来势较大,但是持续时间较短,邪热对血络产生影响,因此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使用中药银翘散加减治疗法,药方中的金银花具有疏风泄热以及解毒的作用;薄荷、桑叶及菊花具有祛邪清热的作用;板蓝根、桔梗、淡竹叶具有宣肺利咽、清热解毒的作用。如果发热持续不退,导致烦躁不安还可以加用栀子、蝉蜕、生石膏等,达到解肌散热的效果;抽风者则需要加用僵蚕、石决明及钩藤。食欲不振者可以加用扁豆。焦山楂。葛根。咽部红肿疼痛者以及颈部淋巴肿大明显者可家用蒲公英、渐贝母、射干等。每一计量取汁50-100mL,每日服用1剂,因为患儿服用中药的依从性不佳,所以应给予保留灌肠或者连花清瘟颗粒,剂量为5-10g,加水到50-100mL,灌肠维持30min-1h[1]。
1.3 观察指标
记录全部患儿发生出疹前(热程的第2d-第5d)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白细胞(WBC)数量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检测方法:采集末梢血检查血常规,其中白细胞的正常值为(4.0-1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n%)在50%-70%之间,小儿低于50%。单核细胞百分比(Mon%)在3.0%-10.0%之间。
2 结果
全部患儿中178例患儿(89.00%)在全身发疹前均发生白细胞计数减少(<4.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一过性增高之后降低,单核细胞百分比均呈增高趋势(>10.00%),部分患儿达到20%以上。经过临床医生的确诊和治疗后,发疹后白细胞计数渐渐趋于正常,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至50%以下,淋巴细胞百分比呈增高趋势,部分高达80%以上,单核细胞百分比逐渐恢复正常。22例(11.00%)患儿无特异性。如表1所示。
表1 小儿急疹热退前、后血常规变化情况(n=200)
3 讨论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是幼儿急疹的主要病因,绝大多数幼儿急疹由HHV-6B型感染引起,极少由A型感染引起。ES及发热性疾病中,B型的感染比较多见[5-7]。
幼儿急疹通过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HHV-6原发感染后能够长时间在体内潜伏,主要潜伏在患儿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唾液腺部位、肾脏部位及支气管的腺体中,并且因为婴幼儿免疫力相较成人差一些,机体合成和分泌各类Ig类抗体的能力和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在一定的条件下HHV-6被激活导致感染。目前HHV-6激活机制尚不明晰,相关临床研究显示,HHV-6的激活因素,有可能是机体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或者是巨细胞病毒感染[8-9]。因此在患儿感染幼儿急疹的病程前期就对其进行检测能够更早的发现HHV-6病毒,从而有助于早期的诊断。幼儿急疹发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和中细粒细胞数量是呈正常或是呈升高趋势,当疾病进展到高峰期时,患儿白细胞计数和中细粒细胞百分比则会出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所以外周血单核细胞百分比发生明显的提升,在病程尚在早期时婴幼儿因为具有感染、发热的症状出现,机体处在一种应激的状态下,会导致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出现大幅的增加,从而出现核左移,因此会导致中性粒细胞数量的显著增加,此时并不能通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病毒和细菌感染进行有效鉴别[10]。但是中性粒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周期比白细胞更为漫长,因此会出现白细胞数量在减少的同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一过性增高,此时还会出现淋巴细胞百分比逐渐升高。除此之外外周血象的动态变化对于其他发热性病症的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外周单核细胞百分比呈升高趋势对于早期诊断具有明显作用。早期确诊后进行对症、抗病毒以及中医药治疗,能够有效减少热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大多出现高热的不良症状,不仅体温很高,发热的病程也相对较长,所以需要多饮水,将抗病毒治疗及中医药清热解毒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法。出疹前没有其他症状及体征,诊断难度较高,会导致家长出现焦虑、担心、不安等不良情绪。在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详细解答家长的疑问,缓解家长的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幼儿急疹在疾病早期阶段多体现在单核细胞百分比的明显提高,一过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或者减少,白细胞多减少,对于早期诊断,减少热程,预防并发症来说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