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国内
2021-09-17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7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在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三部门:发布《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通知》,提出了鼓励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的总体要求,部署了行动内容,鼓励生产端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特点。通知指出,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4类家电产品中,鼓励生产企业(按总公司计算)实施回收目标责任制。参与实施回收目标责任制的企业要明确纳入回收目标制的产品品类,并按年度确定回收目标,包括年度回收量、年度回收率等数量目标和年度回收行为等行动目标。在评估中数量目标完成情况占70%,行动目标占30%。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 增加并网规模
8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以市场化机制引导市场主体多渠道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明确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可通过自建、合建、购买调峰和储能能力来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网规模,提出确认、管理、运行等有关规定。为确保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须提前安排,同步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发展、并网和消纳,这一政策作为实现目标长效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于保障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的通知》,部署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相关活动。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将于8月23日至29日举办,主题为“节能降碳,绿色发展”。全国低碳日活动的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在活动内容上有三大亮点:系统回顾“十三五”节能工作成效、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节能降碳、开展百项节能低碳标准提升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制修订覆盖能效、能耗限额、能源基础和管理等方面的节能低碳标准,为做好节能降碳工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
8月4日,中国气象局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蓝皮书显示,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气候系统变暖仍在持续,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进一步加剧。蓝皮书指出,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2020年,中国平均降水量为694.8毫米,较常年值偏多10.3%。此外,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中国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1961-2020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高温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明显增多;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0年,中国气候风险指数为10.8,是1961年以来第三高值。
北京市首家“绿色支行”落户城市副中心 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
近日,北京银行通州绿色支行正式获批设立,成为北京地区首家以“绿色”命名的支行。该支行将以绿色贷款作为公司业务特色,全力扶持涉及绿色贷款的企业和项目,推进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作为北京地区首家绿色支行,北京银行通州绿色支行一方面将坚持绿色金融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绿色金融服务,将“绿色金融、社会责任”等理念融入整体业务中,推广节能与环境友好类产品,推行绿色消费理念。另一方面,该支行将推动城市副中心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组织体系和产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绿色产业发展,支持绿色项目落地。
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根据方案设定的目标,2023年前,北京将力争建成37座加氢站,推广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到2025年前,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方案提出,北京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减少碳排放100万吨;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
天津市:打造人工智能“零碳码头”
近日,在中国港口协会2021绿色与安全港口大会上,天津港集团将打造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零碳码头”,于今年底竣工投产。此次天津港集团将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打造成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零碳码头”,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生产辅助设备等全部采用电力驱动,能源消耗百分之百来源于“风、光、储一体化”系统,同时采用先进能源监测技术,对码头各类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统计分析,确保实现零碳排放。“零碳码头”设计吞吐量达峰年能耗为4700万千瓦时。为实现能源需求量全部绿色供给,建设2台4.5兆瓦风力发电机和1.83兆瓦光伏发电系统,与码头主体在年底前同步投入使用。
山东省:在钢铁行业开展碳排放环评试点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实施意见》,从加强源头宏观管控、严格环境准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强化监管执法、确保政策落地生效等五个方面,对“两高”项目提出具体管控要求。根据实施意见,山东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格环评审批,把好“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关口;推进“两高”行业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推动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纳入环评体系,拟在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环评试点,指导推动在济南市和青岛市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试点,在东营市试点碳捕集、封存、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湖北省:碳市场一个月新增开户超千户
全国碳市场开市后,随着了解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企业和个人越来越多,湖北碳市场的关注度也持续升高。截至8月13日,湖北碳市场总开户数达12631户,较全国碳市场启动前新增超千户,均来自个人和投资机构。自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至8月16日,湖北碳市场成交量25.19万吨,成交额1049.06万元,交易较为活跃。在全国碳价这一标杆的引领下,湖北碳市场反应机制较为灵敏,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随着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进入实施期,碳市场预期乐观。碳市场实行价格发现机制,随着二氧化碳减排的量逐渐增大,全社会碳减排边际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个人和投资机构十分看好未来的碳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