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期间云南水利工程缩影
——宜良县档案馆藏《龙公渠纪事》文献阐述

2021-09-17

云南档案 2021年4期
关键词:龙云水利云南省

■ 郑 畅

《龙公渠纪事》是宜良县档案馆重点馆藏文献,系四卷本手抄文书资料,为民国年间宜良县兴修龙公渠水利工程的实录文档,文档从工程动议开始,至竣工后运行三年为终,涵盖了水利工程兴修和发挥水利效能的全过程。该《纪事》是在工程动议兴建伊始,就专门指派当时狗街南薰中学语文教师秦开基进行专职记录,因此收集的资料非常翔实全面,细无遗漏,囊括了所有公文信函、会议记录、经费用度到工程完竣命名表彰等原始材料,使人们今天对民国年间宜良龙公渠修建的全过程得以清晰全面地认识和了解。

龙公渠,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下,宜良县倾全县之力完成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其工程背景,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大批军民涌入云南,在面对极大的粮食供应危机的情势下,为实现农田米粮增产,保证战时后勤供给,由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亲自批准立项、指挥、监督而完成的一项农田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是在宜良境内,从南盘江上游截江筑坝开河导流,引江水自流灌溉下游东岸的旱地田亩,从而实现耕地大面积增产丰收。工程由当时的云南省政府直接挂帅,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亲自批准立项,组建工程指挥机构,同时严令相关省厅直接参与管理指导。河道修通后,直接使宜良“滇中粮仓”实力得到进一步夯实,粮食产量迅速提升,用以供应全省及滇西抗战前线,发挥了及时而特殊的历史作用。

如今的宜良龙公渠,由于现代抽水灌溉技术的提升,依赖河道的输水灌溉作用相应减弱,但由于该纪事档案的完整保存,让这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得以钩沉发掘,使宜良人民这段艰苦卓绝的付出得以被铭记,为抗战期间云南省作为重要的战略后方之历史地位和供给支援的作用价值提供了实例印证,从而为当代留下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龙公渠纪事》文献档案情况

该纪事为宜良县档案馆重点保存文献,全书共四卷,为手写孤本,共计500 余页,约15 万字,实时、详尽、细致地记载了宜良龙公渠水利河道修建过程的主体事件和若干细节。文献共设六个章节,分“卷首语”“开渠言论之发端”“各项工程典作概况”“渠道概况”“渠道落成后之重要碑记”和“三庠中学建筑水碾案”六个部分,详细记录了渠道修建从倡议、批准、机关组织、经费筹措、动工实施,到竣工后续的水利水规、河渠修护等等一系列的兴作过程和历史细节,是全面反映民国年间地方水利工程修建的实录文献,是研究云南省水利事业工程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其全面翔实、细致准确之程度,在众多同时期文献中独树一帜,因此在多个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和研究价值。该文献已全文收录在即将出版的《云南古代水文献大系》一书中。

二、宜良县龙公渠修建始末

宜良县为东南距省城昆明52 公里的滇中坝区,珠江上游南盘江南北向纵贯宜良坝子。明嘉靖间(1522—1566),由当时临元道佥事文衡主持开凿文公河,将阳宗海水从宜良坝区北端引流至坝子南端,使南盘江西岸的大片土地成为灌区,宜良农耕经济因获得空前发展,一跃成为了云南著名的“滇中粮仓”。清乾隆五十年(1785),地方官绅多次动议修建东岸河渠,但由于该河道渠首地北古城镇一带村落民众认为宜良坝区南高北低,如开凿河渠,将引发江水倒灌,危祸田庐,因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形下,当时云南督部堂富委派官员粮宪永慧其人到宜良进行实际踏勘,该永慧未作深入调查研究,仅凭肉眼观测,轻率认可北古城乡民意见,贸然断言开河灌溉为不可行,并刻石立碑,明令禁止,为后续的开河动议带来了极大阻力。

宜良县档案馆藏《龙公渠纪事》内页及目录

直到民国年间,灌区乡贤于1932年利用南盘江涨水时机,实地打桩记录测算,完全证实了宜良坝子北高南低的事实和开修河道的充分可能性,因此再次联合呼吁,呈请民国政府批准开挖,后遭到北古城镇乡民公然阻拦,酿成械斗,工程被迫停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省政府,站在全民抗战,以增强后勤物资保障的历史高度,坚持“前方抗战,后方生产”方针,鉴于宜良作为粮食出产保障基地的重要战略地位,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根据原报成案,再经两度慎重测量确定可行后,将宜良东河(后定名“龙公渠”)修建列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计划。1937年2月10日,省政府正式下达了“省政府秘二建水字第四六四号训令”:

查宜良东河地方,旱田太多,须水灌溉之田约在四万余亩。往昔因县界问题,古城人民迭持异议,以致水利事业迄今阻碍未行。昨派段局长从中予以疏通,双方已得协议。着由民厅令饬宜良县长召集该县有关绅民,迅速组织机关负责办理,商定工程实施办法,重要负责人员推定后,准呈民厅加委,以资保障。此后进行,工程方面,如人才不逮,准呈建厅派员辅助。财务不及,准向农民银行轻利借贷。奉令后,即照县政三年实施方案第三期所规定,积极进行。统限二十六、七两年(1937-1938)完成。如遵限竣事,出力官绅,从优奖叙,否则议处。再,军需局长段克昌,对于此项水利,曾经制有图说,可径往取阅。除分令建设厅遵照外,合行令仰该厅,即便遵照办理。仍将遵办情形具报查核。切切!此令。

有了省政府的直接命令,旋即成立指挥机构,颁发印信,委任宜良籍颇有声望的省府官员段克昌出任开河工程处处长,并全力支持协调贷款,宜良县最终于1937—1938年间完成渠道的主体挖掘,又于1942—1943年完成改造加筑,实现了万亩农田的水稻种植和增收,不仅直接增加了抗战粮秣的后勤供应,也对宜良县整体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龙公渠纪事》文献价值

《龙公渠纪事》为一部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云南省水利工程资料实录,从动议决策到实施过程,所有上下来往公文电函、会议记录、统计表册等均得以留下了原始材料,使得人们能对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该段历史获得系统全面的认识,对研究云南民国期间的国民社会史、云南水利史、抗战后勤保障史、宜良农耕发展史等方面均有特殊价值,是抗战期间云南省在后勤生产和保障方面全力支援抗战的典型个案,也是云南有史以来水利发展史上的一个杰出典范。由于同时期同类史料文献的相对缺乏,因而更显得难能可贵。从这部完整史料中,可以认识到以下要点:

(一)抗战背景下的农田水利发展需求

宜良地方关于龙公渠的修建动议早在1932年就已提出,至1937年始得到当时云南省府的重视,彼时抗战已全面展开,开挖这条水利灌溉河流,旨在增加粮食产量和储备,支援抗战,为抗战提供后勤物资保障的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纪事文献中明确记载“民国二十六年(1937)省主席龙云以前方抗战,毅然主持开凿”,“窃思提倡水利,解决民生,当此抗战时期,实为急切要政”等语,工程直接以省政府训令的方式下达任务,并要求民厅、建厅督导支持,责令省农贷会前后三次共贷款六百万元给宜良作为开渠资金,务必使项目按期完成,可见当时省政府态度之迫切和推行力度之强大。正因为龙公渠是在全民抗战形势紧迫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工程修建后也就直接作用于抗战的后勤粮秣保障,是宜良县倾全县之力而对抗日战争做出直接贡献的有力实证。

(二)云南省主席龙云对工程的高度关注

时任云南省主席龙云在龙公渠主体工程挖凿的两年间,以主席令下发的训令达10 余件之多,内容包括责令、贷款、解决纷争及工程奖励等,涵盖了龙公渠修建的全过程。为纪念龙云对河渠修建的大力支持,河道工程竣工后,1938年5月,宜良县呈请将河名改定为“龙公渠”,随后获省政府、省财政厅、省建设厅批准,正式定名并重新颁发关防,最终被命名为“龙公渠”。

以往关于龙云的研究,主要关注在滇军抗战等方面,而对于龙云在抗战期间关注民生、发展水利以增加后勤保障供应的论述还有所缺漏,不够充分。以龙云敬称命名的“龙公渠”,还有与此同时发动的甸惠华惠两渠的开凿修浚,由云南省建设厅长张邦翰撰刻于《龙公渠落成纪念》(此碑今存,已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中的《文公、龙公、甸惠、华惠四渠合记》所述以龙云为首的云南省政府抗战时期开展的四大水利工程等史料,还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使今人对龙云研究与认识,能更趋于完整和全面。

(三)民国年间各级官员和地方的实心用事

从保存文献来看,关于河渠修建的往来公函共计182 种,其中关于组织机构类21 种,工程规划类10 种,经费借贷类21 种。当时河道修建,历经省富滇银行行长、农工银行总行行长、兼农矿厅、实业厅厅长缪嘉铭,民政厅丁兆冠、财政厅陆崇仁、建设厅张邦翰、杨文清等多位厅长的多次批示发文或亲莅宜良,对河道开凿给予全程指导和倾心介入。

河道修建的组织机构进行过多次调整,从筹备委员会,到正式成立开凿宜良东河河工委员会,再到更名后成立龙公渠水利协会,负责人员由始至终兢兢业业,前后召开会议达28 次,每月向省建设厅上报工程进度呈报案,负责筹建、协调、动员、筹款、还款等大小事务,深为地方实惠奔走。1938年5月省政府颁发受奖令,“将宜良县县长王丕记大功一次,董钜、陈禄、张树德、马负图、溥瀛等五名,各题给匾额一方,以资激劝”。

(四)龙公渠修建产生的经济和产粮效益

龙公渠建成后,河道总长共计30.3 公里,渠道宽度6.3 米左右,渠岸6.6 米左右,深度平均6米左右,流水量达1.68 立方米/ 秒,全渠有节制闸15 座,斗门62 座,波槽72 座,灌溉田亩共计16938 亩有余,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极大地提升了宜良县的粮食产量,进一步夯实了“滇中粮仓”实力,为滇西抗战和云南省作为抗战后方营地提供了重要的粮食物资。

从实际修建款项来看,前后开支共计近一千万元,基本上是以省农业银行、省农贷会贷款和受益田亩摊派的方式解决,且还款均以向受益田亩收水租和摊派的形式收取。1938年以前,是以每亩10 元的价格收取水租,到1942年以后,收租金改为收水租谷,以每亩收取水租谷6 县升的形式收取,收取后统一出售,以每县石卖国币1500 元的方式偿还。还款从1943年4月龙公渠全数贯通正式放水开始,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一月,即将本息全数还清。历经3年就将所有贷款全部偿还,足见灌溉良田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收益。

从米粮产量来看,据1998年《宜良县志》记载,1902年滇越铁路通车后,出县大米通过火车车兜运输出境,俗称“兜米”,年运量达6400 吨。自龙公渠修建完成后,每年运出粮食达20000 吨。1938年省政府在宜良设立宜路军米采购处,1941年国民政府为控制粮食以供军需,田赋征收统由中央接管,专门成立了“财政部云南省宜良县田赋管理处”,1944年5月开始的滇西反攻战,云南粮政局局长段克昌发动宜良民众碾米装车,直接运送大米至保山远征军后勤供应处,可见宜良县粮食生产在全省粮食供应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除此之外,由于宜良的粮食产量充足,在抗战时期为安稳的后方基地,在西南联大等学校迁移云南之时,同济大学附中就迁至龙公渠灌区的宜良狗街镇西村当地南薰中学等处。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刚刚去世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就是在宜良狗街完成了他的中学教育。宜良粮食产量的提升,为云南省的战略部署提供了稳固的后勤保障,也为抗战期间的民生保障、社会发展及教育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因此,宜良龙公渠的修建不仅是一项地方的水利工程,更是抗战时期具有全省战略意义的后勤保障工程。从当时政府对全省水利农业的组织和开发,可以反映出云南为应对战事,接纳包括西南联大在内的新增入滇军民200 余万人而突然加重的粮食供给困难,云南所做出了突出贡献。宜良龙公渠的修建和粮食增产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抗日战争期间,云南人民为后勤军需保障做出的艰苦努力,承担起了抗战大后方的保障重任,为中华民族夺取全面抗战胜利做出了云南人民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龙云水利云南省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对水利规划的作用研究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龙云:被破格摘掉“右派”帽子的“云南王”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
云南王龙云险随汪精卫一同投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