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刻不容缓
2021-09-17周洁婷姜修腾
文/周洁婷 姜修腾
(作者单位: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双碳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刻不容缓。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也直接影响着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并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影响着碳达峰与碳中和工作的全局。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早日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优化升级、革新重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
一是持续优化升级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行业的生产技术,延长产业链,让产业向着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逐步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此外,还要从源头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发电、有色金属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增长;从末端推进传统产业的循环化改造,包括能量梯级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废水循环利用等,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减少废物产出,提高资源的产出率。
二是实现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革新重构。以钢铁行业为例,若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钢铁行业的工业流程必将有一个较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短流程炼钢,即没有炼铁工序,以废钢为原料,入电炉进行炼钢。二是利用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利用氢气取代焦炭作为还原剂来炼钢。这两条路径将会逐渐帮助钢铁行业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进而逐渐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伴随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不断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版图会逐渐由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转向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的西北地区,相应地,未来钢铁厂在建厂选址上也会选择可再生能源较多的西北地区来取代煤炭大省。这一系列变化,将会引起整个钢铁生产工艺流程和产业分布版图的转变,最终促使钢铁行业的革新与重构。
因地制宜加速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把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飞速发展,2016—2019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0.5%,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4.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为15.2%,快于同期服务业营业收入3.9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5%,比2014年提高3.9个百分点,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对于各区域来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因地制宜,按照“一地一策”的模式去发展,最大化地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例如服务型城市与资源型城市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就有着极大的差别。
以海南省某个服务型城市为例,旅游资源丰富且临海,因此该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应以构建绿色低碳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智慧旅游和旅游大数据产业链为主,充分发挥该城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同时在技术方面发展海洋空间信息产业,包括海洋监测、船用电子海岛开发、微小卫星制造、海洋多维数据的接收处理、海洋遥感等海洋空间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以山西省某个资源型城市为例,煤炭资源丰富且市内有多个装备制造产业园,因此该城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应以打造光伏、风电、储能等清洁能源的产业集群为主,配合该市的能源转型,建设具有省内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及相关装备制造基地,并依托本地的矿产和优势产业发展新材料产业。
在传统行业跑出科技新赛道的“大国工匠”曹亚军(右二)在科技创新工作室和团队成员共同研究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案能否在重庆来福士水晶连廊提升工程实施中实现碳中和(2021年5月28日,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围绕区域个性,放大转型需求带来的新机遇
碳达峰与碳中和还将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和服务机会,依托当地优势的碳达峰、碳中和服务供给能力整合成为“碳工场”,面向本地及周边地区不同需求提供服务形成“碳超市”,链接供给与需求逐渐发展凝聚而成“碳产业”,多地协同共振打造碳达峰、碳中和产业生态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以制造型城市为例,按照碳达峰与碳中和要求,未来全国各地都需要有产业升级和能源转型的行动,进而产生大量装备制造方面的需求,包括传统工艺流程的升级,节能降碳的改造,碳排放监测等新的短期、中期、长期的市场需求。围绕这些需求打造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高端制造产业集群,从而占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价值链制高点,同时也为全国各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输出关键产品,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以服务型城市为例,碳达峰与碳中和会产生大量的服务与机会,包括政策研究、标准制定、规划设计、创新研发、专利服务、交易与金融服务、标准评价认证等高端服务,以此为基础打造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绿色服务产业链,配套财税补贴和返还、租金减免、专项资助等优惠、激励机制,建设形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服务产业基地,为全国各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服务与解决方案。
园区和企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坚力量
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园区管理者发挥引导作用,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共同努力推进实施。
基于园区管理者来讲,要以产业“发展低碳化、运营管理低碳化”为总体思路发挥引导作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设计准入标准,控制园区碳排放;做好园区综合能源体系建设,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削减园区碳排放;建设低碳技术孵化器,支持技术创新,为产业低碳化发展提供硬核支撑;构建碳达峰、碳中和大数据平台,利用数智化手段跟踪达峰进程、提升管理效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对于企业来讲,要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发挥作用,推动低碳新赛道、新场景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产业的发展,推动政府顶层设计,推动新治理的发展。国内主要企业要制订低碳发展战略计划,做好产业低碳化布局。在短期,加强节能降碳技术实施,布局创新技术研发;在中期,加快能源转型和工艺替代,开展创新技术试点示范;在长期,通过创新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实现从低碳到零碳的变革。以企业创新发展助推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