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之发展

2021-09-16孔燕

清华金融评论 2021年3期
关键词:票据十四五发展

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子市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站在新的歷史起点上,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通过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来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后,票据市场从区域分割、信息不透明、以纸质票据和线下操作为主的传统市场向全国统一、安全高效、电子化的现代市场转型,重构了票据市场的生态环境,为票据市场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应该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其中的变与不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按照票据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促进票据市场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四次票据变革

票据是现代金融市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金融工具。我国最早的票据起源于唐代的飞钱,但其仅仅作为异地汇兑的工具,是现金的替代品,主要用以解决由于贸易结算引发的异地运送金银的不便,形式和内容也相对简单。随着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日益繁盛,票据的形式和内容也逐渐丰富,先后出现了已经具有现代票据业务特点的会票、庄票等。后来随着外国银行的进入,西方的新式票据被引入中国。进入21世纪的中国,票据无论是在物理载体、功能作用上,还是在配套的制度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现代货币市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票据已经成为服务实体经济,便利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金融工具。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票据市场的发展,比较重大的变革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变革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的票据业务试点。新中国成立后,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在严格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实行严格的现金管理,信用高度集中于银行,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被禁止,国内取消了汇票和本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商业信用作为商品经济的伴生物得到了较大发展。1979年,国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商业信用,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部分企业签发商业汇票,上海率先试点。1981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杨浦区办事处和黄浦区办事处办理了第一笔同城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业务,这标志着票据重登历史舞台,票据市场作为社会主义金融市场体系的一部分,开始在规范商业信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次变革是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颁布。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票据法》对有效规范票据行为、保证票据的正常使用和流通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商业信用、规范流通秩序创造了基本法律条件,为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基础。在《票据法》的框架下,《支付结算办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先后出台,共同构建起票据市场基础制度体系,极大地提振了企业和银行使用票据工具、开展票据业务的信心,票据市场随着制度红利的释放快速发展。

第三次变革是2009年电子商业汇票的推出。为解决纸质票据交易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的弊端,伴随金融电子化水平的提升, 2009年,人民银行推出了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纸质票据相比,电子票据存储在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中,通过采用电子签名和可靠的安全认证机制,保证其唯一性、完整性、安全性,极大地避免了纸质票据携带转让风险、遗失损坏和遭盗抢风险、假票和克隆票风险。电子商业汇票全面革新了商业汇票的记载形式和流通方式,提高了效率和安全,使票据在物理载体上实现了纸质到电子的飞跃,为票据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第四次变革是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票据市场透明度低、市场割裂等问题日益凸显,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票据市场顶层设计,发布《票据交易管理办法》,推进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建设,通过强化票据市场基础设施推动票据市场规范健康发展。2016年12月8日,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从纸票贴现后的电子化入手,对所有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进行统一登记、托管、报价、交易、清算、托收,构建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提高市场透明度和票据流转效率;针对之前的票据风险事件,有针对性地引入券款对付结算等风险防控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有效降低票据业务各环节中潜在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强化制度建设,在《票据交易管理办法》的框架下发布了票据信息登记、交易、托管、清算等一系列的业务规则和协议,制定了业务成交单等标准合同文本,推进业务规则的标准化;发布了中国票据市场第一个统一的主协议《票据交易主协议》,明确了7大类近40种违约情形以及处理流程,提高了违约处理效率,保障参与者合法权利。这些措施创造性地重构了票据市场生态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市场透明度和市场效率,也开启了票据市场发展的新篇章。

第四次票据变革为票据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市场整体环境得到显著改善。票据业务的电子化水平极大提升,电票占比由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前的30%左右提升至现在的99%以上;全国统一的票据电子交易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市场透明度,促进了业务规范性,提高了市场效率和深度、广度;风险防控取得重要进展,票据交易透明度和交易后处理安全性的提高,有效防控了传统票据市场信息不透明导致的风险。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得以提升,票据转贴现、回购交易的利率与货币市场标准化品种的利率水平相关度很高,贴现后票据已经在实质上符合标准化货币市场工具的特征。“十三五”期间,以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开启的第四次票据革新,使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跃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2020年,全国票据签发22.09万亿元,是同期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量的1.81倍;票据贴现量13.41万亿元,贴現增量占同期短期贷款增量的24.97%。2020年末,票据承兑余额14.09万亿元,是公司类信用债券托管余额的53.98%;票据融资余额8.78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3.08%。票据成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工具,交易日趋活跃,2020年票据转贴现量44.11万亿元,票据回购量19.98 万亿元。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子市场,票据市场在服务实体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发展环境:变与不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变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而我们所面对的所有变化,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科技的,抑或国际关系的,都会从不同角度或快或慢、或深或浅地影响票据市场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挑战抑或机遇。

第一,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范围内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升温,国际贸易投资格局和产业链布局受到冲击,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这要求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作为传统的贸易融资工具,票据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第二,促进产业链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迫切性增强。票据多重功能属性能较好满足供应链上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方面,票据具有支付结算功能,能以背书转让的形式在企业间流转实现支付,以票据替代应收账款,能使企业应收应付款项得以转销,从而优化企业财务结构,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另一方面,票据具有融资功能,持票人可凭票向商业银行贴现获得资金。作为天然契合供应链特点的金融工具,票据在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完善供应链产业链融资体系,提升供应链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第三,科技进步对金融体系的影响日益深入。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在科技与金融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金融赋能作用,可以优化产品服务形态,改善客户体验,精准客户定位,拓宽金融服务边界,让信用可量化、价值化,解决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提升票据的客户体验,创新金融产品,解决传统票据业务模式下的痛点堵点,提升票据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是未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内风险挑战显著增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由于融资手续简便快捷、融资成本更低、可获得性更强以及能够获得央行再贴现支持等特点,票据具有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独特优势,是可以精准滴灌、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有望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保市场主体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下,信用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增加,在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全,同时缺乏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情况下,商业承兑汇票违约的可能性会增加。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商业承兑汇票违约、应收账款拖欠的问题常常会与票据业务环节上的不便利、个别金融机构的不规范操作结合起来,引发对票据的误解和误读,可能会加大票据监管共识的难度。

第五,票据市场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市场基础。与“十三五”时期相比,票据市场运行更加安全、透明、高效,参与者更加丰富、价格发现机制更加灵敏,市场透明度更高,规范性更强,市场运营环境极大改善,这不仅为票据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也使票据市场在满足实体经济的支付、融资、投资需求方面有更大的潜力和空间。同时,伴随票据市场转型发展的进程,票据市场参与者的投资理念、风险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票据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规模调剂,更注重从价格的变化中捕捉市场机会,具有现代市场眼光的新票据人将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然,我们也还有很多不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没有变;实体经济发展对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要求没有变;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没有变,防控风险的目标没有变,决策层推进票据市场向现代金融市场转变的决心没有变,票据市场基础设施和票据人推动票据市场发展的责任和使命没有变。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站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去察觉这些变与不变,在准确识变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因势利导,抓住机遇与挑战,把票据市场面对的变转化为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处理好六大关系,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需要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匹配的现代金融体系,其中也包括现代票据市场体系。票据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支持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实体为导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推动票据市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转变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与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关系

票据受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极深。在严格计划经济背景下,票据曾一度离开历史舞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票据再次被重视是被用于解决三角债问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加之人们计划经济的思维惯性,对票据功能定位认识上的不足以及对信用膨胀的担忧,都使得票据主要被定位于支付结算工具而不是融资工具,是信贷工具而不是金融市场工具。对票据功能的这种定位导致了现行《票据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都更多关注票据的支付结算工具属性,忽视票据的融资工具属性,信贷属性与金融工具属性在制度层面上的不明朗使得票据实践常常会茫然和无所适从。应该说,正是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发展理念以及对票据功能定位的偏差,造成了票据市场融资功能发展不足的瓶颈。比如贴现通业务,就受制于贴现客户必须在本行开户、不得异地贴现、资金流向监控等诸多限制发展缓慢,而这些规定都源于其信贷属性的定位。破除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是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前提,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票据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改革发展,才能促进票据市场功能的深化,推动票据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创新与发展的关系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将是“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首先要推动制度创新。票据本质上是一种有价证券,具有很强的金融市场工具属性。随着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其兼具信贷工具属性和金融市场工具双重属性已经极大地制约了票据融资功能的深化,并导致相关价格信号失真。应在把握其经济实质的基础上,对相关制度进行梳理,明确票据贴现、转贴现的金融市场工具属性,以深化票据融资功能,提升票据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贴现后票据已在实质上具备标准化货币市场工具的特征,应推动贴现后票据成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满足多元化主体希望参与票据交易的现实需求;票据融资已成为民营中小微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应从票据业务本质出发完善票据业务相关监管机制,提高承兑、贴现环节审核效率,提升中小企业票据融资便利性。其次要推动产品创新。过去几年,围绕票据签发、支付、融资等环节加强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贴现通、票付通、标准化票据、供应链票据等创新产品,形成了票据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和服务方式的闭环,有力地提高了票据服务实体企业的“直达性”。未来,应该继续围绕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拓展票据应用场景、提升票据使用体验、提升普惠金融水平、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方面加强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以创新促发展。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风险是金融市场永恒的主题,安全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底线与前提。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以来,以电子化系统为依托,通过规则重构、流程再造、主体扩容、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等方式,推动票据市场进入了以电子化、线上化、集中化、透明化、专业化为特点的新时代,过去长期困扰票据市场的纸票伪造变造风险、违规交易风险、票据流转与资金划付脱节等风险得到了有效防控,为票据市场“十三五”时期的创新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针对风险形态方面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研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培育健康的微观市场主体,强化参与者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通过系统建设、制度建设规范票据业务行为和相关操作,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探索票据市场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建设,在提升风险监测的前瞻性、有效性的基础上,强化监测结果的运用;深入推进商业汇票信息披露制度试点,加强对违约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建立健全票据市场信用风险的市场化约束机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在票据市场的应用,提升市场参与者风险管理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坚持系统性思维与具体措施的协同性之间的关系

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密切的金融工具,票据是覆盖业务场景最丰富的金融工具,从企业购买时的赊销预付、持票人支付、票据贴现或质押融资,到贴现行为调剂流动性而进行的金融市场交易,票据业务链条长、涉及面广,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政策调整都会通过业务链条的传导波及其他环节,因此,坚持系统性思维,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各项政策的协同至关重要。另外,票据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具有信贷和金融市场工具双重属性,彼此相互交织,有时看上去是票据作为金融市场工具融资环节的不规范,其本质问题却可能是信贷工具属性的具体体现,如果不能观其全貌,则政策把握也会失之偏颇。这也要求我们坚持系统性思维,才能去伪存真,准确判断问题的症结并找出解决之道。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在对票据业务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梳理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票据市场整体发展的规划设计;在顶层设计的框架下,按照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原则把握好具体措施的推进,确保整体措施的协同性;对承兑、贴现、交易等某个具体环节的创新与政策调整不仅应考虑对具体业務环节的影响,还要研究分析对其他业务环节的可能影响,并明确具体推进策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票据市场发展的关系

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十四五”时期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票据市场产品供给体系对实体经济需求的适配性,作为传统的贸易融资工具,票据在促进流通、畅通经济循环中具有特殊的优势,要把双循环发展格局作为新动力,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完善供应链产业链融资体系,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创新企业和引领性产业集群等国家战略布局及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供应链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

科技进步与票据市场发展的关系

科技将是未来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动力。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的发展,跟踪高端前沿发展动态,用科技赋能票据。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信用体系建设、风险监测防控方面的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能力;继续开展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生产性应用的建设工作,提升客户体验;综合运用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人机协助等技术探索建设智能客服系统,提高会员服务水平;通过科技赋能传统票据向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综合方案,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科技快速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新兴技术在票据业务领域的应用场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集成创新,科技赋能,提升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潜力。

(孔燕为上海票据交易所副总裁。本文编辑/谢松燕)

猜你喜欢

票据十四五发展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区域发展篇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