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作教学中学生感官能力的训练探讨

2021-09-16吴美英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摘 要:习作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板块。在对学生的语文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感官能力的综合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建立多元化的语文表达指导机制,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语文技巧。本文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活动入手,思考如何在习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感官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感官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5-0059-02

引 言

感官能力是指学生借助感官感知进行习作、表达的重要语文技能。感官能力由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化感官技能构成,训练感官能力是对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再开发[1]。训练学生的感官能力,落实教学指导工作,在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写作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教师结合习作教学培养学生的感官能力,将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视觉:学会观察,欣赏美

视觉是个体获取信息的第一手段。在日常交流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借助眼睛的观察来获取信息,并在审视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独特的感想,为后续的学习、创作与表达提供经验。就目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活动来看,围绕着“视觉”开展的习作教学不计其数。比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会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见了什么”,随后让学生围绕着这种“看见”根据习作教学要求进行创作。观察是应用视觉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掌握习作技巧的过程[2]。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视觉进行训练,在锻炼学生感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的《金色的草地》的教学为例,文章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草地”入手,描绘草地的形态与生机,对草地进行联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想到的关键词是绿色、生命等,但对草地的具体形态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对文章也会产生疑问: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个问题指明了习作教学的方向。教师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草地、草坪,为后面的习作表达提供经验。近距离观察草地,学生能够看见各种昆虫、生命,草地就是一个小国家;远距离观察草地,草地是一块地毯,铺在山坡上;阴天时的草地是黑色的,晴空下的草地是嫩绿的。借助观察活动,学生看见了草地中的“美”,形成了习作表达的灵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视觉来寻找习作灵感,并以“视觉”上的看见来收集写作素材,为后续的习作表达提供经验。

二、听觉:学会聆听,感受美

伏尔泰将听觉定义为“通往灵魂的路”,这位思想家认为,在听的过程中,个体才是沉静的、具有智慧的。对小学习作教学活动来说,听觉的训练同样不容忽视。一方面,“听”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处理素养进行开发;另一方面,“听”的过程能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在听的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的感受与所掌握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灵感。听,是一个整合信息的过程[3]。

要想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感官能力,教师可围绕学生的听觉素养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西门豹治邺》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文本阅读转化为“听”的过程。教师可以先利用音频文件向学生播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治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波动:西门豹是个好人,他很勇敢,愿意为百姓伸张正义,要向西门豹学习;三老和巫婆都是坏人,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能危害社会和人民。通过听的第一个环节,学生便基于故事形成了坚定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将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增添正气。随着“听”的深入,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如果我是西门豹,会如何保护百姓?文章中的人文之美借助听觉进入学生的脑海中,随着文本阅读的不断深入,“怎么写”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三、触觉:学会感受,接触美

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观察、积累与联想,较少引导学生应用触觉。其实,触觉也是学生接触美、感受美的方式。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抓住学生的触觉开展教学工作,在落实感官能力训练的同时,要为学生创造接触美的机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解读美的教学才是有意义的[4]。

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落花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配合教材文本,以花生为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触碰,用触觉感受自然产物中的文化之美。在接触到花生之后,学生会对花生的外貌、形态进行客观评价:虽然坑坑洼洼,但包含圆形、弧形等几何形状,其实花生的外表并不丑。由此,学生提出了第一个观点:花生是代表美的植物。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中,“触碰”逐渐深入,学生对花生包含的美形成了一个新的认识:打开花生,能够看见一个挨一个的花生豆,花生中蕴含着收获之美。这样的切实接触,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促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被《落花生》形容为“不好看”的花生,它真的不好看吗?由此,学生明确了新的表达方向:对花生之美的形容,如“花生中的美”;对课文观点的反驳,“我眼中的花生”是不同的。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灵感与思维,而是要抓住关于“触觉”的语文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为學生创造近距离接触美、主动表现语文之美的机会。

四、味觉:学会表达,渲染美

关于味觉的训练,很少有教师会将其应用在习作教学活动中。这是因为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唤醒学生味觉的材料难以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另外,小学生的文字积累量不足,即使教师唤醒了学生关于味觉的记忆,其也很难进行流畅的表述[5]。但味觉的训练是感官能力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教师必须调整习作指导方法。

教师可尝试借助一些“食材”来唤醒学生的记忆,让味觉在学生的口腔中重新活跃起来[6]。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中《腊八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展示红豆、玉米、白糖等材料,在教学活动中唤醒学生的语文表达热情。在看见有关材料后,学生的脑海中便会闪过腊八粥的模样。此时,习作表达活动步入正轨,教师可要求学生描绘记忆中的腊八粥。课文《腊八粥》珠玉在前,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写腊八粥的色香味,写腊八粥的甜美。但在一些学生的记忆中,腊八粥并不美味:“年迈的奶奶为我煮粥,粥糊掉了;疲劳的爸爸为我煮粥,粥里没有放白糖。”学生的味觉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以情感为调味品,在别样的腊八粥中,学生看见了不一样的感动。教师给出的素材成了唤醒学生灵感的材料。在语文习作指导中,学生看见了多样化的语文知识,对“作文”也有了新的认识。味觉上的经历,唤醒了学生对事件的记忆,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感官能力,不能只在感官的表面价值下功夫,而是要尝试利用感官上的表达调动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不一样的味觉”。

结  语

在习作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感官洞察力,教师不必强调感官技能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只要按照正常的习作模式开展教学指导,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感官能力即可[7]。让学生明白语文习作的学习要求,对学生的语文习作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感官的引导下了解习作要求,这是训练学生感官能力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吴艳娟.习作教学中学生感官洞察力的训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6):35-37.

李阳策.浅谈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策略[J].明日,2019(32):327.

惠兰.作文训练要重视培养思维品质[J].全国优秀作文选:小学中高年级,2014(10):52-53.

赖李真.自然化习作教学,助推儿童表达“自生长”[J].语文教学通讯,2021(12):71-73.

马红娟.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04):49-50.

王雪珂.语文习作教学的优化策略探析[J].作家天地,2021(11):41-42.

廖艳燕.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華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4):30-31.

作者简介:吴美英(1979.12-),女,福建南平人,本科学历,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