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好声音依旧
2021-09-16文
文
已是初秋时节,我国东南海岸线上的阳光依然热烈,空气中弥漫着激扬的情绪。厦门岛上,韩国人金荣心的行程被安排得相当紧凑。她并无周游全岛的计划,而是打算在短短数日内推荐她的家乡。身为韩国全罗南道(省)驻中国首席代表,她需要让中国的企业家们尽可能了解全罗南道的海产品、风电资源和营商环境。
2021年9月8日开始,第21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下称﹃投洽会﹄)在厦门召开。短短四五日,来自全球的五万余名客商和经贸代表,借助线上线下的不同方式汇聚到一起共谋商机。
金荣心们的积极行动,显示出全球资本对中国市场的热情和信心。即使当前全球经济波折跌宕,但“中国投资好声音”依旧响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中国FDI(直接利用外商投资)逆势上涨,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在2020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前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6721.9亿元,同比增长25.5%。
中国市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保持魅力不减分?
投资中国不止步
金荣心千里寻商机的故事,在中国并不鲜见。
三四十年前,来自境外的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帮助中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开始迈向高质量的转型升级,海外资本对中国市场继续保持着涌入的态势。
不过,自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黑天鹅”盘旋不去,全球经济的平稳运行遭遇巨大打击,这使得跨越国度的投资贸易活动面临巨大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正常地面对面沟通促成投资贸易业务落地,显得极其不容易。
据初步统计,投洽会期间共有512个项目达成合作协议,协议总投资额达3920亿元。金荣心们的积极参与,展示出海外资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热情。
“疫情并没有影响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投资。”ABB电气中国总裁赵永占表示。
作为全球工业的明珠之一,ABB电气表现出“投资中国不止步”的魄力。2020年3月份,正值国内疫情的紧张时刻,这家跨国公司完成了国内一项收购电动汽车充电桩的业务,同时还在上海建设了新的机器人工厂。
行动源自判断。赵永占说,保持持续投入的原因:一方面是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中国是重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是公司研发、生产、供应环节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个维度来说中国对ABB电气都很重要”。
针对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变化,中国创造性提出了“双循环”战略,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在加速吸引外商投资方面,中国打出了“三张王牌”:一是率先实现疫情管控与复工复产;二是推动实施新的外商投资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三是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等新经贸协议,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进一步扩大。
科尼尔发布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的总体乐观程度大幅下降,投资者在准备迎接投资流量的长期复苏时表现得更加谨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仍然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自1999年以来一直是排名最高的发展中国家。
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并非没有依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利用外商投资(FDI)的流量总体下降了42%,呈现急剧下行态势。在全球疲软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商投资规模逆势增长,并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从这种逆势增长的现象来看,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并未减少。中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加上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这给外资带来了各种机会。
更高水平的“走出去”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不只是要“引进来”,同时需要坚决地“走出去”。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投资盛会之一,投洽会释放出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凝聚起推动世界双向投资复苏增长的共识。
中国的“双向投资”时代始于2016年。这一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701亿美元,首次超过引进外资的规模,自此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驾齐驱,中国双向投资的布局逐渐形成。
过去,中国“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是“修路架桥”,即通过工程承包等方式帮助境外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现如今,伴随着国内数字经济的崛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作用,中国对外投资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疫情暴发后,美亚柏科常务执行总裁峦江霞发现,海外市场对在线服务的需求急剧抬升。于是他们迅速调整运作模式,从往海外派驻工程师到搭建成体系的在线服务产品。
美亚柏科是国内一家从事智慧城市的服务商,目前正在东南亚市场开展电子证据、警务援助等业务,“走出去”的步伐稳妥而充满希望。
而传统的“修路架桥”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厦门泰柯集团董事长陈团宗表示,他们正在推动企业主营业务的升级和拓展:国内市场,积极从传统的施工领域过渡到“新基建”领域,加大智慧城市建设和装配式建筑的投入;而在海外市场,他们则发挥海外仓优势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发挥已深耕海外多年的“本土化”优势,扩大投资与工程建设领域的机会。
两家企业行动的背后,是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缩影——一方面,数字经济企业加入“走出去”阵容,成为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而另一方面,原先占据绝对比重的工程建设企业,则扩张至新产业、新业态。
转变的过程中,“一带一路”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体现,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不断增长的投资实力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新的机遇。迈向更高水平的“走出去”时代正在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次轰轰烈烈的变革当中,过去“引进来”的企业又成为“走出去”的好帮手。
这股力量首先来自与内地血脉相连的香港。香港贸发局福建代表赵启荣表示,香港贸发局目前开展的一项工作是,推动香港企业和福建企业的合作,共同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而香港贸发局遍及全球的数十个经贸代表处,将成为港企和内地企业“并船出海”的重要联络点。
重仓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也没有放过机会。辉瑞副总裁、全球战略及业务发展亚洲负责人杨樱介绍说,目前企业新的战略方向,一方面和国外的药企合作,将国外的创新药引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和国内的药企合作,将创新产品带给有需要的全球患者。而辉瑞能够帮忙的底气是,辉瑞有深耕不同国家市场的经验,较为了解特定市场的特点以及当地政府的医药管理规章制度。
白明认为,未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将重点支持有助于我国布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中站位的领域,投资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相互循环当中,越来越多国家将中国市场视为合作的重要平台。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菲律宾连续两年担任投洽会的“主宾国”,将投洽会作为展现该国发展机遇的重要平台。
菲律宾驻华大使何塞·圣地亚哥·罗马纳表示,菲律宾很荣幸连续两届作为主宾国参会。投洽会为菲律宾吸引外资搭载了平台,也为进一步深化中菲两国经贸关系提供了机会。菲律宾将仍是中国企业的良好商业伙伴,希望中国能扩大对菲律宾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