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2021-09-16高燕霍一博邓娟张波黄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高燕 霍一博 邓娟 张波 黄飞

摘  要:通过研究国内外科技型企业、优秀科研院所高质量发展的共性特征,结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现有研究成果,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此评价引导转制科研院所向着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所需,服务产业发展的方向发展。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技术创新驱动过程的理论,考虑了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成果、公益性的社会保障效益、创新导向的激励软环境塑造、创新资源的战略性合作机制等特征要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技术创新  能力评价  指标体系  转制科研院所

中图分类号:G3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5(b)-0247-05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ystem-Transform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GAO Yan  HUO Yibo  DENG Juan  ZHANG Bo  HUANG Fei

(Guangzhou Mechan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51053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quality betwee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and excellent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ing with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build a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Guiding Science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o develop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becoming a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rength, serving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and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The new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driven process, considering scientific R&D system, high value-adde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public welfare benefits, innovation-oriented incentive soft environment and strategic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novation resources,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ystem-transformed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在計划经济时代,为了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建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国家级技术创新体系,兼顾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工程化应用技术开发的科研院所应运而生,长期以来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许多科研院所逐步转制发展为新时代研发资源最丰富、创新能力最强的科技型企业。多年以来,科研院所在基础、共性技术研究、“首台套”装备研制、科技成果工程化应用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技术成果,保障了国家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安全有效运行,作为技术归口单位积极推进了各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进步。当前,随着行业形势进入新发展阶段和局面,研究适合评价我国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明确转制院所的新时代功能定位,引导科研院所通过锻造自身创新所长、服务国家战略所需、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是一个具有巨大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是指独立的技术开发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而是一个由若干创新要素、若干载体、若干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能力系统,是达成技术创新绩效的内在能力总和[2],包括研发资源的投入能力、创新环境的利用能力、研发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文化建设能力、市场需求洞察能力等。企业通过对各项能力运用控制、协同作用、正向叠加最终获得高绩效产出。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视角

创新能力评价视角即评价维度与角度,是评价体系的基础,决定着体系的设计、模型的建设,以及评价结果的输出和运用。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整理,将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视角归类如下。

2.1 基于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评价视角

这种视角的核心理念是将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要素详尽罗列,并分别对各要素的表征及程度进行具体说明和量化评价。如吴晓芳等提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是个组合体系,具体包括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等,并对各构成要素提出详尽说明[3]。

2.2 基于创新驱动过程活动的评价视角

这种视角的核心理念是基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即创新活动的资源投入、组织与管理、成果与绩效产出这3个维度來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4]。资源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与保障,通过协同合作的创新组织、高效高质科研项目、精准把控的项目管理等方式,最终形成新的技术成果以及经济转化价值。

2.3 基于技术创新系统的视角

这种视角的核心理念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突破不仅是依靠企业内部环境即可达成的,还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需要内外环境的良性交互和循环,因此将外部环境情况作为指标引入评价体系设计。例如,将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客户真实需求挖掘能力、市场环境条件、政府经费支持、创新合作,以及财税、金融政策等环境影响因素纳入进行综合评价[5]。

通过表1的对比分析得知,以技术创新的驱动过程为评价视角开展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能够形成闭环研究,既能全面评价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各种构成要素的能力和水平,又能统筹考虑各构成要素评价维度间的衔接,帮助企业发现影响创新绩效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要素,为企业优化技术创新和调整管理策略指明方向。

3  基于技术创新的驱动过程视角开展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

采用技术创新的驱动过程视角,即根据创新投入、创新活动、创新产出等维度开展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时,一般会设立可测量、可定量指标的多级指标体系。如宁连举等利用因子分析法整理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后,提出了一种包含两个层次指标,适用于评价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6](见表2)。

运用表2所示的体系开展能力评价工作时需注意:一是各二级指标需精准归类,避免重复设置;二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评价既要考虑创新成果的质量水平,也要考虑其能够开展高价值工程转化后产生的价值效益水平,避免出现因过分强调成果的学术性而忽略考察其应用性和经济性,忘记了转制科研院所是通过科技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初心而进入盲目创新的错误境地。

4  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框架

以科研立身立命的转制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既要围绕“锻造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贡献使命担当,又要为“提速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发展”构建创新环境。因此,转制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与一般科技型企业相比,具有更强的引领性与储备性,主要有以下特点。

(1)转制科研院所建有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制科研院所作为科研“国家队”,一般建有不同类型的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创新或实验平台,并依托平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引领行业科技创新,促进高水平学术交流。

(2)转制科研院所成果产出具有多样性。转制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既有工程化、产业化应用,满足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也有技术原理、基础理论的探索,形成技术储备,打造核心技术策源地,引领行业发展。创新成果既有新产品、新工艺等应用型成果,也有专利、高水平论文、标准等基础理论型成果。

转制科研院所由其典型的自身特点,为了形成适合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根据其特点和评价视角进行评价理论框架优化设计。企业技术创新是由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各种创新资源投入、新技术与新知识的研究与应用、产品的开发迭代、创新成果的高价值转化与应用推广等各种创新活动组成的一条坚实链条,最终实现高水平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商业价值转化。以技术创新的驱动过程作为评价视角,评价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论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首先,持续、稳定的创新资源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源头支撑。投入的强度和力度对创新效益具有直接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创新资源投入分类,其应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两大类。

其次,技术创新产出能够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也代表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转制科研院所既要依靠技术积淀进行产业化生产,也要持续开展技术创新,保持创新强优势,储备发展新动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发展。因此,在评价这类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时,需要充分体现该类企业的技术成果先进成性和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不仅关注创新成果产出,也要关注创新效益产出。效益产出直接体现技术创新的市场检验结果,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最后,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是企业各种技术创新活动的实施过程,通过构建创新体系与管理机制,引导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产品开发与迭代、成果转移转化活动,激发创新人才的活力,从源头保障创新的效果。因此,建议在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强化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塑造优秀的创新激励软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

5  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5.1 指标设计要点

(1)指标结构分层。为了便于指标的量化处理,对指标需分层、分级细化设计、评估后形成科学评价结果。一级指标为评价的方向,二级指标为评价的内容分类,三级指标是二级指标可量化统计的细分项目。

(2)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加分指标相结合。部分指标属于基础条件,进行定性评价,单项未能达标则整体一票否决;部分指标进行定量评价,评分区分高低;部分指标不强制要求,可作为加分项,增强指标体系适用性。

(3)分类选择、动态调整。根据转制科研院所的类型,或所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指标形成考核体系并赋予不同的权重,以体现考核指标的导向作用。

5.2 指标方向设计

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目标导向的原则,根据转制院所的企业特性设计指标方向。

技术创新产出方向,主要分类考察创新成果产出及创新效益产出。成果产出包括优质专利、科技项目、科技平台、科技奖励、标准制定等,代表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服务国家所需的能力。效益产出直接体现技术创新的市场检验结果,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应占较大权重比例。

技术创新投入方向,主要分类考察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其中,人才是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占较大权重。

技术创新管理方向,主要分类考察技术创新体系设计及运行、产品开发组织及流程建设、创新激励机制等,一是保障从源头保障创新的效果;二是激发人员的活力和积极性,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

5.3 指标分类设计

5.3.1 定性指标

该类指标应为转制科研院所的基本条件,评价时无需评分评级,达到即单项通过,达不到则一票否决,整体不达标。

5.3.2 定量指标

该类指标均可量化,通过评分体现转制科研院所的发展质量水平。该类指标占较重权重。

5.3.3 加分指标

该类指标不做强制要求,根据转制科研院所具体情况进行加分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管理、技术创新产出3个方面,设计19个细化评价指标来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以精准、科学的评价指标充分反映转制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指标如表3所示。

6  本文指标体系设计的优点

首先,该指标体系与转制科研院所的特点相匹配,符合目的性原则。它系统性考虑了转制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的驱动过程,满足转制科研院所成果产出高水平与高效益、当前增长与持续发展等多样性的评价要求,符合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的特点。如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重点产品利润总额、新产品产值增长率等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成长性;科研平台建设、人均优质专利数量等可以反映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储备、情况;而研发投入占比、高层次人才、青年科技人员等量化指标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挂钩。同时,从数据的可取性和适用性角度出发,本文以“科技人员”(包含技术研发、科研管理、试验检测等人员)替代以往研究中惯用的“研发人员”,以解决因“研发人员”概念难以界定而造成数据统计存在差异的问题。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计依据科学性、导向性、可比性原则,充分考虑优势互补而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运用,同时设置加分指标,增强专项工作的引导作用。定性指标用于无法量化,有需要引导督促的评价维度,如技术创新管理的组织体制、激励方式、管理机制及制度等方面;定量指标多用在直接影响关键绩效结果方面,如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等;加分指标的设计主要考虑指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和不可控程度,因此以辅助方式出现,力求评价结果全面、准确和公正。

最后,指标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系统性原则,转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要按照图1所示的评价理论框架开展各级指标设计,同时还对三级指标进行充分优化,兼顾各指标间的独立性和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如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未来成长潜力,其三级指标的优化设计还能体现系统性的原则;政策性收益占研发投入比重可以体现科研院所服务国家所需的公益性社会保障效益;对外合作经费占研发投入比重体现鼓励科研院所整合资源,开展国际战略合作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该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周全、指标数量精简,不仅能保证定量指标的数据可获取性、可计算性以及定性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还能有效地反映转制科研院所的创新性和增长性。

7  结语

转制科研院所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合理设计适合转制科研院所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开展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帮助其查找自身不足,强化创新导向,重建创新优势,服务国家所需。考虑科研院所的实际诉求,结合国内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评价视角的研究成果,构建了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评价理论框架,从创新投入、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产出3个维度建立了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构建科学合理的研发体系,强化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塑造优秀的创新激励软环境、开展广泛的国际战略合作等技术创新特征融入到了评价指标体系中,这将对于引导转制科研院所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锻造核心优势,服务国家行业所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卫东,顾利刚.新形势下转制科研院所创新工作的若干建議[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16,39(3):92-96.

[2] 张熠,王先甲.低碳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47(12):92-97.

[3] 张林,宋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10):114-117.

[4] 毛诗棋,王玉,黄茗.广州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估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1):     52-58.

[5] 蒋武林,张克荣,武保贇,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安徽省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2):76-80.

[6] 宁连举,李萌.基于因子分析法构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J].科学管理,2011(3):51-57.

[7] 陈忠谊,阮爱清.温州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评价[J].技术与创新管理,2020,41(1):12-17.

[8] 高煌婷.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6):59-61.

[9] 陈默.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5):56-59.

[10] 高燕.《案例》:GY公司——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指标体系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