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时代农民感性素质能力,增强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2021-09-16乔丽华

新农民 2021年17期
关键词:获得感

乔丽华

摘要:感性素质是个体体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一种能力。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民摆脱了贫穷和落后,但是农民的“获得感”并没有得以提升。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不文明现象多发,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上去了,农民却没有过上幸福舒心的日子,主要原因是农民感性素质没有提升。只有通过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行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感受体验能力,从而提升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關键词:新时代农民;感性素质;幸福生活;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向世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转化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中就包括人民的感性素质的体验能力与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生活的前提是让每个人都具有体验幸福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由感性素质决定的。

1  感性素质及作用机理

1.1  感性素质的含义

素质一般指的是对人的一种综合性概念的评价,它常常被定义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人们通过自身学习和社会化过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素质。素质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先生将人的素质大体概括为三大素质:理性素质(真)、情感素质(善)和感性素质(美)。理性素质以追求科学为主,代表人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是认识、驾驭和征服的力量。情感素质以追求道德为主,代表人在社会中的亲和能力,是交往、友爱和亲情的基础。感性素质以追求艺术为主,代表人对环境的体验能力,是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文化艺术、体验人生社会生活的前提。即感性素质是个体体验和创造幸福生活的一种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理性素质和情感素质逐渐得到大众认同,人们开始逐渐重视这两项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而感性素质一词却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1.2  感性素质的作用机理

1.2.1  感受与体验

感性素质注重对艺术和美的感受和体验,缺乏感性素质的人,往往对周围美的事物视而不见,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缺乏美的追求;拥有感性素质的人则反之,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审美的需求,难以容忍生活中缺乏美,甚至自己会动手去创造一些美的元素。这种看似具有主观性和个人化的素质能力,因为人们并不觉得它是一种社会必需的素质能力,很长时间内都不被人们所关注。然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温饱之后,大众逐渐开始关注精神领域的追求,具体体现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如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精致的食物、得体符合个人身份的衣衫、安全舒适顺畅的交通出行、发挥自我价值的工作、充实惬意的休闲时光等,处处体现着公众对艺术和美的追求,无处不彰显公众对欣赏和创造美的价值体验。

1.2.2  改造与创新

感性素质潜藏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又时时影响着现实世界的改造。公众推崇和追捧的建筑设计、令人艳羡的奢侈品,多是出自具有一流感性素质的设计师之手。他们高品位的审美理念,高度的美学品味,高水平的专业设计成就了世界顶级的文化名片。如法国一直以来以时尚、浪漫著称于世,这种典型的文化印记与符号与它的产业密不可分。每年平均有三百多场时装发布会在巴黎召开,服装、香水、奢侈品产业是法国的主要经济支撑,原因就在于法国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设计水准的设计师们,他们巨大的号召力使得法国成为一个具有高水平文化品位与文化魅力的国家。造就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感性素质,如果离开了感性素质,时尚与浪漫将无所依存。高品质的感性素质对于人们追求美和艺术、体验高品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提高公众的感性素质,无疑会提升公众对周围生活的体验能力,更深层次上促进公众高质量改进周围生活的环境,转变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1.2.3  发展与提高

对于个人身心发展而言,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在发展过程中潜藏着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七种层次的需要按照人类价值体系分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之为低级需要或者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之为高级需要。审美需要就是在人类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高级需要,体现的是一个人发展到一定认知阶段,产生了对美和艺术感受和体验的需求。中华民族历来从不缺乏美与艺术的审视和创造,薄如蝉翼的丝织技术、活灵活现的刺绣艺术、精致巧妙的剪纸艺术、厚重绵长的茶酒文化,更别提源远流长的诗词文化,五千年传统文化遗传下来对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基因深深地在后辈子孙血脉里扎根。尽管文革十年动乱割断了部分审美与艺术的延续,但是中华儿女骨子里对审美和艺术的需求从未改变。

对于社会发展需要而言,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就在农村,现在正值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补短板迫在眉睫,加快提升农民素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民体验到小康社会美好生活的获得感是当务之急。

2  新时代农民感性素质现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小康”这个概念并不纯粹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还包含着人们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如果人们的感性体验能力不能与经济及生产力发展同步的话,那么很可能不会产生应有的生活幸福感,不能最终实现与经济小康水平相应的幸福获得感。

2.1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导致整体文化氛围缺失

农民感性素质的提高有赖于整体文化环境的熏陶。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相对匮乏,且利用率不高。有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会有一些较好的公共文化设施,但是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管理不善的问题。农民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只得“就地取材”,婚丧嫁娶大型聚会,宗教及封建迷信活动,赌博恶习等等就趁机在农村隐藏,成为农民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低俗文化占据农村文化的主流,这样的氛围下很难提升农民的感性素质。

2.2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导致不文明现象多发

农民中的青壮劳力进城务工,农村出现“空心化”问题,加剧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大多是文盲、法盲和科盲。只有一点简单朴素的感性思维能力,对于复杂的事物缺乏科学认知和理性判断,这就为不文明的风气提供了土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极端个人主义在乡邻间横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甚至出现天价彩礼。人们关注的是能赚到多少钱,而不在乎做什么工作,做的事情符不符合道德和法律规范。一些农民对集体公益事业表现淡漠,公德意识缺失,随意倾倒垃圾,随手泼洒污水,公共环境卫生状况堪忧。

2.3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导致精神引领力度不够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基层干部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发展上,重点关注物质生活,并不重视农民感性素质的培养,没有从精神领域培养农民对美感和艺术的追求。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精神信仰出现盲区,无法引领农民在感性素质方面的提升。

3  提升新时代农民感性素质能力,增强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多用来形容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获得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含义,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生活水平方面的,也有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每个人对美好生活有追求,体会得到生活的美好意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同时也要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升新时代农民的感性素质,增强幸福生活的获得感。

3.1  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培育农民感性素质的感受能力

擁有丰富物质基础条件的生活不一定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生活需要感知,需要主观感受。我们听着美妙的音乐,吃着美味的佳肴,看到美丽的景色,如果不能从主观上感受到生活的美,那么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能称之为幸福。农村物质生活的丰富需要加强培养农民的自我感觉,激化审美感知。引导农民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体验与思考,主观上产生对周边物质环境的主观判断。逐渐培育农民的感受能力。缺乏感性素质的感受能力,多倾向于实用功利,从而缺少对生活幸福感的体验。当他们面对城市绿化美化工程时,不但感受不到生活的美感,反而会吐槽“花钱搞什么花架子”。提升农民感性素质就是要引导农民以追求主观感觉,而不是追求实用功利,提升对物质世界的审美和鉴别能力,从而学会感受美,表达美。

3.2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升农民感性素质的体验能力

生活中的幸福是需要体验的,体验幸福需要用心感受。农村原本就是一个接近自然因素较多的生活环境,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美的眼光去观察周边的物质美,才能在主观上感受、体验到生活中的幸福美。如果缺乏感性素质,人们便没有对周围生活环境提出进一步要求,也就没有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农村生活环境中的脏乱差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条件达不到,主要就是生活习惯不好,感性素质的体验能力较低。近年来,国家花费很大力气整顿农村人居环境,修公路,架路灯,铺电缆,挖河道,收垃圾,除污水等,这既是乡村振兴关于人居环境的要求,更多的是通过环境的熏陶,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提升农民感性素质中的体验能力,从而提升农民对幸福生活感知感受,激发农民对未来生活环境的自主创造。

3.3  培养文明的行为习惯,提升农民感性素质的创造能力

初步的认知和感受能力是农民发现美和追求美的前提。热爱生活的人通常能够发现美、更能创造美。他们可以使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即便是平淡的日子里,也能创造出生活的新意。所以我们要唤醒农民的感性素质,让他们逐渐形成自我意识,自觉地为自己的生活构建幸福的意义。以文明行为为载体,创造良好的感性素质感受环境,能够有效地提升农民的感性素质。如举办“最美庭院”评比、“巧媳妇”评选、“最美妈妈”评选、“幸福之家”评选等一系列文明活动的举办,在农村营造浓厚的干净卫生、孝老敬亲、邻里友善等文明氛围,让农民在活动中培养情操,养成文明行为,感受精神文明的愉悦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提升农民感性素质,让农民认识美,创造美的终极意义就是在社会发展中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远大理想,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捕捉、辨别、鉴赏生活的美感,提升个人和生活的品质,增加人生的厚度。

参考文献

[1] 吕琳,陈静,刘晖.景观学基础教学中感性素质培养研究——法国波尔多国立高等建筑与景观学院课程设计的启示[C].2010:369-373.

[2] 唐晓育,赵艳.幸福教育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57-258.

[3] 周海宏.音乐何须“懂”[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12-15.

[4] 张伟.说感性涵养[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1):112.

猜你喜欢

获得感
家长会须让家长有“获得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微评价的实践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在政策解读中积聚舆论正能量
洛阳老城:群众“获得感”的党建元素
官员的“获得感”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