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AB面

2021-09-16孙天骄陈磊

文萃报·周五版 2021年36期
关键词:吃货威胁商家

孙天骄 陈磊

互联网+时代,职业打假人如何打假?他们到底是维权还是谋私利?这一群体何去何从?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进这一群体,深入调查食品领域职业打假人的现状。

走上职业打假道路 被威胁恫吓太常见

吴羡是经他人提供线索盯上一款港式云吞面的。当花费49977元收到3085公斤的面后,他立即找了一家鉴定机构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这款云吞面硅酸钠含量严重超标。在与商家协商无果之后,吴羡将商家告上法庭,要求十倍赔偿。

一审及二审法院以吴羡提供的证据证明力不足、鉴定机构无食品鉴定资质等为由,驳回其诉求。为了打假这款云吞面,吴羡前后投入了近8万元,这让他一时无法接受诉求被法院驳回的结局,也让他认识到,打假还需要向师傅好好学习。

他的师傅是打假圈“大神级人物”林杨,专打有问题添加剂或有害化学成分的食品。

7年前,林杨因朋友买到问题手机帮其维权而走上职业打假的道路,后来他专攻食品领  域,战绩斐然:一批生产、销售添加有西布曲明(可能增加严重心脑血管风险)的减肥药,添加有西地那非或他达拉非(壮阳药的成分)的保健品商店,因其打假而赔偿、被处罚甚至关停。

在打假圈名气渐大的同时,林杨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被威胁恫吓、被尾随跟踪,我都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在做什么。”

吴羡也经常收到一些商家的骚扰电话和威胁短信,他曾打假過的一个商家就威胁过他,后来经过反复沟通,那位售卖违法添加有害成分减肥药的商家承认了错误,下架有害商品并关闭店铺。

一些打假手段非法 “吃货”抱团牟取私利

25岁的陈东见过职业打假人的另一面。

大学时代,陈东在网上偶然看到一个“兼职交流群”,他进群后发现,群公告里写着:拜师学艺,可以轻松月入5000元。陈东给群主付了600元学费,简单学习之后接到了自己的打假第一单——在某购物网站买了一部翻新手机,然后到相关部门投诉,商家赔了他1200元。

陈东告诉记者,并非所有人学习后都走上职业打假人的道路,有些人学习后则通过非法手段打假,给职业打假人“抹黑”,职业打假人将这些人称之为“吃货”。“吃货”们往往抱成一团,有人在网上发现可能存在问题的店铺后,下单购买商品,同时选择仅退款不退货的方式,不花分文获取商品,留为己用或者转卖获利;如果商家有意见,就号召群里的“吃货”们进行集体举报,这种情况下,商家通常会选择息事宁人。

地位处于模糊状态 打假群体何去何从

对职业打假人群体存在的一些乱象,有关部门也是果断出手。

2018年5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监督条例》规定,在受理投诉举报时,监管部门如发现投诉人超出合理消费或者以索取赔偿、奖励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可以终止调查并将相关线索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但是,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涉嫌犯罪的除外。

今年6月13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对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一代表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在近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本市将涉嫌违法犯罪的“职业打假”行为纳入整治之列,加大排查力度并向相关部门移送了“职业打假”涉黑涉恶线索,有力遏制了涉嫌违法犯罪“职业打假”行为的高发势头。

(摘自《法治日报》 9.9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吃货威胁商家
中国人不骗中国人
人类的威胁
有一种病叫“吃货症”
商家告示不能打人脸
搞笑图片
“吃货”的奖赏
“吃货”的奖赏
吃货笑点多
诚信乃是商家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