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五唯”语境下安徽省普通高校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实践思考探索

2021-09-16李响

美与时代·上 2021年8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摘  要:本文对安徽省普通高校设计学专业评价实施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原则和观测点进行分析。在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背景下,反思了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和科研中定性评价指标过分依赖论文、项目和奖项数量和等级,在师资评价中存在“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的量化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融合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加“代表作”评价、增加师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和增加过程的定性评价建议,为安徽省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修订完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破五唯;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设计学专业委员会(2017jyxm1383);安徽工程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8zyzhgg0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7A0132)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出台了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专项行动通知,涉及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比如重点建设学科确定、人才培养指标分配等方面,开始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注重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1]。2020年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起草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标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高校教师在职称评价标准上克服“五唯”的要求,从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了在高等院校人才评价、学术评价、教育评价方面克服“五唯”的倾向要求。常杉杉2020年提出要正确发挥人才评价在高校队伍高质量发展中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回归育人和科研的初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考虑不同发展阶段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避免“一刀切”“一步到位”,更新观念、原则及标准,进行分层分类科学评价[2]。陆珺2019年探讨了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避免简单量化科研成果,构建教师评价新体系[3]。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教师评价方面的研究,但在破“五唯”背景下,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思考本科专业评价和评估。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应该从注重量性转移到注重质性成果上。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在本科专业评价中,涉及师资队伍、教学成果、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专业评价是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高校专业办学的“指挥棒”,在此背景下,探讨安徽省普通高校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安徽省设计学专业评价实施概况

本科教育历来是高等学校的重中之重,“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4]。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于2016、2017年连续两年下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各省教育厅根据通知要求,纷纷制定本省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评估试点。专业评估的目的主要是引导高校明确办学地位,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017年安徽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成立安徽省普通本科学校专业合作委员会的通知》,专业评估打破了以往的政府组织主导的评估方式,根据学科专业学科成立高校专业委员会,由主任单位牵头组织实施开展专业评估工作。2019年专业合作委员会完成不低于20%的本科专业评估,并于2020年全面完成安徽省本科专业评估的各项工作。在专业评估标准方面,安徽省教育厅专业评估发布了通用性指标体系,给予不同学科专业参考,并鼓励各学科专委会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2017年4月安徽省成立了本科高校设计学专业合作委员会,由35家高校委员会成员。并通过了设计学类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设计学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专业评估进程。从2018年到2020年分三批完成全省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艺美术、艺术与科技、公共艺术、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八个设计学专业完成评估工作。

二、安徽省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方东风、胡崇弟(1985)对高等工业学校专业评估工作进行了整体的评述。提出了在评估过程中要注意目标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考察面貌和指导工作相促进、系统内部独立与内外相关相统一的三个原则,从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果五个指标另加一个特色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5]。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今天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最早雏形,很多指标一直沿用至今。杨为群,李黎等(2015)以辽宁高教改革发展为例,探索了专业评估方法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议题。通用指标体系以学生和教师为重心、重视本科教学的指标体系。建立包括“生源情况”“培养模式”“教学资源”“本科教学工程”“教学质量保障”“培养效果”“专业特色”等7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31个观测点指标框架[6]。饶燕婷(2017)发文,针对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强调地方高校要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作为评价普通高校专业的一项重要内容。体现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并从举办力量、质量水平、服务程度三个维度建构了地方高校专业三维评价模型,建立了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的构成评价指标体系[7]。根据国内专业评价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在专业评价过程中越来越重视不同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点进行研究制定分专业分类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完成评价主体从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专业评价调控的转变。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

安徽省设计学科第一輪设计评价指标,在通用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根据专业特点和省内设计专业办学现状,对指标做了减法,在观察点上对成果的等级数量做了调整。从可测量的角度上,仍然以量化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办学真实水平的评价效果。需要根据设计学科特点,进一步优化设置,探索个性化的评价方案。

《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设计学类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目前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到设计学8个专业评估中。指标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观测点、标准和说明组成。评价体系包含专业办学目标与建设规划、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教学成果、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声誉9项一级指标,24项二级指标和另加特色项目。重点项目13项,一般项目11项(见表1)。评估结论分为四个等级:优秀(A)、良好(B)、合格(C)、不合格(D)。指标体系只给出A、C两级标准,介于A、C之间为B级,达不到C级为D级。对二级指标评判,有2个观测点的必须达到1A1B以上方可评为A;3个观测点的必须达到2A1B以上方可评为A;4个观测点的必须达到2A2B以上方可评为A。同时兼顾了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评估要求,在24项二级指标中,A≥15项,C≤4项,D级为零,并有特色项目。13项重要指标中,A级≥8项,其余为B级。

(二)评价指标制定的原则

在专业评价过程中注重导向性、科学性、客观性、简约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1.导向性。主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办出特色和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科学性。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3.客观性。强调根据事实作出客观判断,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客观反映专业改革和建设的真实状态;4.简约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评估数据与材料考核为主,专家现场抽查方式为辅,简化评价程序,提高工作效率;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对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以专家的定性判断为辅。定量分析注重对现实状态的客观评价,定性判断突出对办学理念、专业定位和潜力、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主观评价。

(三)观测点设置

在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修订过程中,保留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观测点的设计上,根据安徽省设计学专业现状和设计学专业特点,通过委员的讨论,把观测点的数量和等级评判标准做了调整。由省通用標准中53个观测点减少到47个。去掉了2-2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下的双语教学;2-4教学方法与手段下的多媒体课件;4-1实验设备及其利用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4-3图书资料及其利用下的每年专业图书借阅率;8-1人才培养质量下的基本理论和外语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在考核标准上,也面向设计专业做了调整,根据省内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实际情况,把优秀等级标准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比例≥50%,调整为30%,其中教授至少1名。为了保证设计类专业教学特点,鼓励小班制教学,在师生比上限定在1:18。其中毕业设计环节,为了保证作品指导质量,要求单个老师指导学生数≤10人,指导教师均具中级以上职称,且高级职称比例≥20%。在观测点上充分考虑了安徽省地方办学的现实水平,满足了安徽省普通本科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又兼顾了设计类专业的办学特点。

三、“破五唯”下的指标问题分析

评价是一个系统收集信息和解释证据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目的在于行动。因此评价应系统地收集系统的资料,同时需要经过整理和解释,引入批判性的思考的结果要对教育活动的价值作出判断,判断的结果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8]。在专业评估中,评价指标中涉及师资水平、科研和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五唯”问题势必渗透到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而省级本科专业评估作为对整个专业的水平认定,涉及专业的发展、招生、专业调整和是否停办的依据。在专业办学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上更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五唯”的不良影响,提高专业评价的科学性和引领性。

(一)教学和科研中定性指标过分依赖论文、项目、奖项数量和等级判断

定量指标是对一个实物的判断可以用外在的数量或形式表达,数量特征直接代表了事物某一方面的价值高低[9]。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但定量指标一般情况下缺乏灵活性,导致评价结果的绝对化。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设计学专业评价指标体系中,在9个一级指标和一个专业特色与优势指标中,量化指标包含专业与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研究、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占70%的比例。

1.专业与课程建设方面。课程建设主要依靠精品课程、优秀课程、金课等显性指标的数量和等级考核,对选用教材主要统计近三年新教材占比和选用各类规划教材的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选用的教材对课程的匹配度,教材在内容上是否契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内容是否新颖才是教材选取的标准。

2.在教学研究和科研水平中,教研包含2个二级指标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成果。在量化指标中沿用教师职称评审中量化指标,以申报的教研项目、教研论文、教学成果数量和等级进行级别的直接判断。科研中包含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两个指标,全部以科研项目、学术论文、作品获奖与专利的级别和数量进行量化评价。缺少对科研项目成果、学术论文学科水平、作品获奖专业影响力、专利作品专业一致性和推广实施度进行评价。过度依赖论文、项目、奖项、专利数量进行评判,在实际的评价中不能全面反映出专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各学校专业教师投入教研和科研,过度追求项目的数量和论文发表的数量,同时满足个人职称评审需求和专业评价需求。从而导致重研究、轻教学的现象,背离专业教学和科研目的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唯论文、唯奖项”的现象,在评价指标中,特别是在观测点上,注意定量评价的度,避免定量评价的绝对性。

(二)师资评价中存在“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的量化评价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高水平专业办学的保证,在评价上通过职称、学历等各类称号,能够快速地进行量化评价,同时这些量化和水平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存在合理性。但“五唯”也使一部分人急功近利,引发了大量学术泡沫现象,例如“短平快”论文、重项目申请、轻项目研究和成果等问题,冲击了高校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担当[10]。但在评价过程中,仍然需要避免“唯职称、唯学历、唯帽子”,而应从专业学科发展、教学需要综合考评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在专业中的贡献度等方面,提高对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的老师指标观测点细化。教授和副教授上本科生课程不仅需要对上课的门数和学时数简单量化,还需要对课程的质量有一定的评价体现。同时根据设计学专业的特点,除了对教师结构方面年龄层次结构、学历层次量化评价,还要对行业兼职教师比例、水平、参与教学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教师研究领域成果和专业发展的一致性等评价。避免过于注重“帽子”、职称、学位学历,而忽视贡献。为了建设一流专业,使得一些高职称、“有帽子”的人才频繁跳槽,引发高校间专业人才的流失,影响专业发展。

(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融合不够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对,定性指标是指在对事物评价过程中无法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只能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根据现实情况及主观感受和评价,给予一个等级。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学科专业在其一级指标中的专业办学目标与专业建设规划、教学管理、专业特色与优势,根据二级指标和观测点可以看出是定性指标。一级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比例为7:3,定性比例更大。

一级指标中的定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和观测点中缺少定量和定性指标的融合。以等级高低、数量多少作为绝对评价标准,不利于反映每个学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真实情况。

四、策略分析

破“五唯”不是说专业教师就不需要做科研,教师就应该以专业教学工作为主。“破”的是在高校教师评价中的至上性、绝对性、数量化和极端化问题。对专业教师的教研和科研的评价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学和科研不是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共同服务于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对科研的数量和形式的过度要求必然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导致科研偏离正轨[10]。因此在专业评價中,对师资、科研、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照搬目前的职称评价体系和标准,而需要从专业育人本位出发,探索能够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在设计类专业评价中加入“代表作”评价指标

代表作是指科研人员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中,由科研人员自身遴选出的能够体现其自身学术水平的代表性成果[11]。从2005年起,代表作制度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教师聘用中相继被采用。由于受到定量化评价、“唯论文”影响,“代表作”的作用曾经不断下降,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仍然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方式。近年来破“五唯”的呼声越来越高,“代表作”这一评价方式,又逐步受到关注。

在设计类专业中评价指标中,加入“代表作”指标观测点。能够避免过度量化评价的不良影响和评价失真。在量化的基础上融合“代表作”评价,更能反映每个学校的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

1.代表作成果内容选取方面,需要充分考虑设计专业学科特点。2011年艺术从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门类,设计学升级为一级学科。设计学专业属于实践型学科,服务于经济和产业发展。因此代表作除了参考传统的期刊论文和学术专著外,可增加为地方政府及产业发展提出的“综合报告”;能够代表师生专业水准的“设计作品”;具有推广效益价值的“专利”,充分体现专业评价中的成果导向价值。

2.在不同指标下选取不同的代表作。在对高水平教师评价中,根据教师的特长提供和研究方向一致的代表作作为定性指标;在科研项目评价中,除了项目的等级和数量,可增加项目成果的代表作,通过同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定性评价;在教研和科研论文中,可以适当提供能够代表本专业学科水准,在专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代表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过度追求论文数量的弊病,避免低水平论文“刷量”;在专利评价上,除了专利类型和数量元素,更应该引导专利的转化,把专利的推广价值作为考核的因素,增加代表性专利案例;在获奖作品中,根据作品的影响力和价值,推荐代表作品,根据不同指标选择不同类型的代表作。

3.代表作评价需要给予合理的权重分配。在代表作指标中需要给予一定的指标权重,才能够对专业水平进行真实认定,减少定量评价的僵化影响。同时能够通过专业评价,引起省内高校对高质量成果的重视,减少“五唯”的干扰,真正起到评价的引领作用,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二)在师资评价上破除“五唯”,增加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

安徽省设计学专业高校均属于地方性高校,设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专业应增加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培养出符合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类人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都把结构调整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专业是社会和高校连接的桥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仍然是当前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12]。因此在师资方面,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对师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1.具有行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评价。可以从专任教师是否具有行业背景进行评价,同时根据行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做一定的指标计量。引导行业专家通过课程、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参与到设计人才培养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教师队伍校企合作的开展指标。根据专业教师对社会服务做开展的项目设计进行评价,可以通过项目数量、项目经费和项目代表成果三个观测点进行综合评价。

只有通过加强对师资的社会能力评价,引导建设具有较强设计服务能力的教师团队,强化专业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力资源的功能。

(三)增加过程建设的定性评价

通过专业评估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专业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实现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的社会职能[13]。观测点尽管多以结果导向的定量评价,但结果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在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办学目标和定位,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在建设中才能实现教学科研成果的输出和人才培养。因此需要增加在过程中的定性评价,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好的工作方法和规范。同时可以把好的经验通过设计学高校专业评估委员会进行宣传推广,推动安徽省设计学专业办学水平。

五、结语

安徽省设计学专业委员会从2018年至2020年完成了第一轮设计学专业评估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评价指标在科学性、合理性方面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在破“五唯”背景下,专业评价指标不能为了简化评价而“唯量化”,设计专业指标仍然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需要深度结合,进一步凸显设计学专业个性,鼓励根据专业不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明确专业办学目标,培养出更加适合地方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设计类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EB/OL].[2018-1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11/t20181113_354444.html.

[2]常杉杉.“破五唯”语境下高校人才评价的破与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0-19(005).

[3]陆珺.破“五唯”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的探究[J].教育探索,2019(6):95-100.

[4]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

[5]方东风,胡崇弟.高等工业学校专业评估刍议[J].高教探索,1985(4):35-41.

[6]杨为群,等.探索专业评估方法 促进高校内涵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14-16.

[7]饶燕婷.地方普通高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7(12):53-60.

[8]谢鸿全,王成端.高校内部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4):66-69.

[9]吴平.社会科学评价程序与方法运用[J].情报科学,2006(6):814-818.

[10]潘宛莹.克服“五唯”,让大学科研回归本质[J].人民论坛,2019(11):131-133.

[11]苏金燕.切实发挥代表作评价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15(001).

[12]张男星,孙继红,等.高校专业社会需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J].大学(学术版),2017(11):14-20.

[13]顾婷婷,郭华.专业评估背景下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音乐专业评估指标思考与实践探索[J].池州学院学报,2019(5):148-150.

作者简介:李响,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融合教育、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

编辑:雷雪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特大城市贫困家庭困境维度解构与救助策略建构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子公司分类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