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律诗平仄标写教学探究

2021-09-16陈李茂何倩怡

大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律诗平仄方言

陈李茂 何倩怡

[摘 要]文章以律诗平仄的含义、标写平仄的意义、标写平仄的方法、推导律句的标准句式为脉络,展开律诗平仄分析方法的论述。文中运用古今四声对应关系、方言声调、基本句式内部逻辑关系推导来归纳标写平仄的方法。其中,重点论述标写律诗实际平仄和推导诗句基本句式的方法。这是在有关诗词格律的著作和已有论文极少提到的。

[关键词]律诗;平仄;教学法;方言;普通话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9-0125-04

一、律诗平仄相关研究概要

律诗格律的教学,无论是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还是在古代汉语课程中都是一个重点,其中律诗平仄问题又是其中的一大难点。在此之前,其相关研究主要有:王力的《诗词格律》在第一章简明扼要地指出了普通话和古声调的关系,但没有详细说明如何根据普通话标平仄[1]的启功的《诗文声律论稿》讲了平仄,但没有讲到四声[2]的龙榆生的《唐宋诗词格律》在四声的辨别和练习里讲到了中古的四声(平上去入)[3]。施向东的《诗词格律初阶》讲了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形成,但没有提到如何标平仄[4]。关于律诗的平仄分析方法,在中国知网上只搜到很少相关论文,主要有:李振国的《律诗平仄分析中的几个环节》虽提到标写平仄,但相当简略,篇幅实质上只有一页半,语焉不详[5]。陈卓生、刘军山的《浅探格律诗平仄格式的科学识记》[6]以及李岗的《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讨论的都是如何根据书面语的音节特点来推一首诗的平仄[7]。刘家忠的《律诗平仄的五步推断法》提出用数学的方法进行五步推导[8],刘耳、邹莉萝、刘桥的《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提出用公式、四角表和数字的形式来掌握律诗平仄,不过此两文均较为烦琐[9]。高云海、李莉、张淑艳的《试论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掌握方法》提出可通过填充、推演、口诀的办法来推一首诗的平仄[10]。李昌年的《格律诗平仄的结构单位和分布链接规律以及应用》探讨根据平仄分布和链接规来推一首诗的平仄[11]。任遂虎的《格律诗“平仄规则”教学图示法》用形象名称指代的办法来指代律句[12],不过该文的篇幅较为短小。王兆鹏的《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上下)》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谈怎样掌握律句中一些位置的格律要求以及平仄在日常生活的一些应用[13-14]。

然而,上述论著均未提及下列多个方面:如何根据普通话准确标写一首诗的实际平仄?如何识别入声?如何结合方言来推导律句对应的基本句式?如何教导学生理解平仄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有效掌握标平仄的方法?本文尝试回答这些问题,结合音韵学、方言学等方面的知识,举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既讲道理也讲方法。

二、引導学生标写律诗实际平仄的主要步骤

(一)向学生讲明白平仄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平仄”是相对于字的声调而言,与格律中的押韵和对仗不同。与律诗相对应的平仄,是对古汉语中古音的归类,“平上去入”四种。

对于平仄之“平”字的意义,学生容易理解,而对于“仄”字则较为陌生,应引导学生理解:在古代“仄”字就有“倾侧”的义项,也就是“不平,与平相对”;中古时的学者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除去“平”的平声,剩下的都是“不平”的仄声。

在此,学生容易将中古音的四声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混淆。教师要讲明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实际上是从中古音的四声“平上去入”演变过来的。

(二)向学生讲清楚律诗讲究平仄的意义

律诗是讲究格律的,在用韵时,平声一般不和“上去入”押韵,上声、去声也不和入声押韵。律诗运用要讲究平仄,创作诗词时,让此两类声调互相交错,造成诗词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熟悉平仄的规则相当重要。

(三)引导学生掌握标写实际平仄的方法

我们总结出标平仄的步骤:第一步,先根据普通话声调来初步标出律诗各句各字的平仄;第二步,找出普通话阴平字和阳平字中的中古入声字,并将这些字初标的由平改为仄,其他字的平仄保持不变。想让学生掌握好此方法,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向学生讲透根据普通话声调来标中古律诗平仄的缘由

在标写平仄时,学生可先根据普通话来标。为何写于中古时期的律诗,可通过现代汉语普通话来标其平仄?这一点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否则学生无法理解,难以掌握。在此,教师可通过呈现中古音的四声与普通话的四声的关系来进行梳理。

总的来说,古四声与现代四声的对应关系是常说的“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分阴阳”是指古代的平声派生成了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而“入派三声”则是指古代的入声字分化到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这些声调里去。

先看普通话里阴平调、阳平调的字主要来源于古汉语中古音的平声字,有少部分来源于中古音的入声字,如“七”“出”“竹”“觉”等字。为方便起见,先按普通话的声调标为平声。

再看普通话里上声调和去声调的字,分别来源于中古音的上声和去声,另外有一部分来源于古代的入声字。而无论其是中古音的上声、去声还是入声,都是仄声,那么这些普通话里读上声和去声的字,就可直接标记为仄声,不需再分辨是否由入声转来。

下面以杜甫《春望》为例:

国guó  破pò  山shān  河hé  在zài,城chéng 春chūn 草cǎo 木mù 深shēn。

感gǎn  时shí  花huā  溅jiàn 泪lèi,恨hèn 别bié 鸟niǎo 惊jīng 心xīn。

烽fēng  火huǒ 连lián 三sān  月yuè, 家jiā 书shū  抵dǐ  万wàn  金jīn。

白bái 头tóu 搔sāo 更gèng 短duǎn,  浑hún 欲yù 不bù 胜shēng 簪zān。

普通话声调里上声和去声本来就主要源于中古汉语的上声和去声,都是仄声,故通常普通话上声、去声的字不用考虑是否为入声字。难识别的入声字为普通话里已归并到阴平、阳平里的古入声字,如《春望》中的“国别”都是普通话里的阳平字,但都是中古入声字,其中“不”字在连读时变调为阳平,其实为去声,不属于此类。

这样剩下来干扰根据普通话来标律诗平仄的问题就是如何识别入声了。

2.可以引導学生联系家乡话(尤其是南方方言)①把入声字识别出来

因为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南方方言区,其母语方言多数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入声的读法,所以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家乡话来识别入声字。一旦碰到中古音为入声字,而在普通话里却已归并到阳平或阴平里去的字时,就能迅速识别出来,对前面根据普通话标写平仄的结果进行纠正。

在此会碰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一下子难以理解何为入声,因此有必要结合多数学生会讲的南方方言里的字音来讲明白何为入声。古汉语中古音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不少方言保留了入声,但是在普通话以及北方许多方言里入声已被归并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

讲入声时应主要抓住两点来讲透:一是入声字往往发音比较短促,例如“石国合”等;二是入声字往往有塞音韵尾(湘方言除外)。对于塞音韵尾,学生往往一下子难以理解,因此可调用学生在现代汉语课里学过的塞音知识,告诉学生塞音是从发音方法来说的。在普通话里常见的塞音有[p] [p?] [t] [t?] [k] [k?]六个。不过这六个塞音在普通话里只用来做声母,不会用来做韵尾。然后结合学生家乡话里的例字来讲解[p][t] [k]做韵尾的情况举例,比如“盒别国”等字。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尤其是讲粤方言的学生,会误将入声理解为发音较低或带鼻音韵尾字的声调,误以为是入声,以致标错平仄,例如:“明天官”等字,“明”字在粤方言里读音为[me?22],为低的调值;“天”读为[t?in55],“官”读为[kun55]。此时,教师要及时纠正指出,入声并不等于低的调值,因为有些调值高的字也是入声字,比如“识[?ek5]”,而有些调值低的字却不是入声字,比如“士[?i22]”。此外,今天的带鼻音韵尾(包括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字,一般都不是中古的入声字。

此外,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的是在粤方言里入声较为完整地保留,不过在南方一些方言里存在入声字舒化现象,例如:“白”原为入声字,在雷州话(闽方言)里即已读为舒声[pe33]。

可由已知来推导未知。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可在课堂上请学生来发其家乡方言对应的例字音,这样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气氛,又可加深学生的理解。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相当好。

3.引导母语方言无入声保留的学生掌握识别入声字的规律

不过上述方法也有局限性,如果有些学生的家乡话里不保留入声,就无法运用上述方法解决问题,怎么办呢?这时可向学生讲授第二种方法,那就是根据普通话来推导中古入声字的一些规律。

(1)从正面识别入声字

这方面有一些规律,如[p][t][k][ts][t?]等六个声母的阳平声是古代入声,如“白达格卒截”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具体可参看董少文的《语音常识》[15]或冯蒸的《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续一)》[16]。

(2)从反面排除非入声字

普通话里有一些字不大可能是古入声字,例如:

-n韵尾、-ng韵尾的字不大可能是古入声字,z、c、s拼-i韵母的字不大可能是古入声字,er韵母的字不大可能是古入声字,ui韵母的字不大可能是古入声字。

4.引导因母语方言无入声保留而无法掌握规律的学生识记常见入声字

教学实践表明,虽然有第三点规律,但不排除有个别学生虽然知道有哪些规律,但在独立面对律句标平仄时却想不起来。针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识记常见的入声字,例如“日月石入”等。

三、引导学生掌握根据律诗的实际平仄推导对应的基本句式

(一)关于拗救

律诗通常按照基本格式成诗,但有些律句会出现拗救。“拗救”的核心道理是该诗句存在违反了平仄格式的情况,因而将其补救回来。通过推导分析律句的基本句式可了解作者在哪个地方用了拗救,这样有助于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二)引导学生掌握标写律诗平仄碰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根据律诗的实际平仄推导其基本句式的步骤

第一步是准确标出该律诗的实际读音平仄。此步,前面已有分析,不再赘述。

第二步是迅速识别出该律诗的基本句式。

第三步是将实际读音平仄与基本句式进行比较。

五言律诗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四种(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言每句的第一个字加上两个与该字平仄相反的字)。

A.仄仄平平仄,此为甲种句

B.平平仄仄平,此为乙种句

C.平平平仄仄,此为丙种句

D.仄仄仄平平,此为丁种句

根据律句从左往右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其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一般不变)推导出基本句式。根据律句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就可推导出第一个字的平仄,因为第一个和第二个字的平仄格式是相同的,接着可从最后一个字推起。

2.相关原理分析

假设律诗的同一句里的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则第一个字也为平声字,会有以下两种情况(以五言律诗为例,七言律诗同理)。

如果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对照律诗的基本句式,后三种均不符合律句的基本句式,可排除,故推导出该诗句的基本句式为第一种情况(平平平仄仄),也就是丙种句。

如果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对照律诗的基本句式,后三种情况均不符合律句的基本句式,可排除,故推导出该诗句的基本句式为第一种情况(平平仄仄平),也就是乙种句。

这是就所分析的律诗第二个字是平声字的情况而言的。若所分析的诗句的第二个字是仄声字,则其分析方法同上。这部分的要点是要熟知四种基本句式,若对基本句式了然于胸,就可通过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推出前后字的平仄,再对比标准句式,排除其他情况,从而可确定该句的基本句式。

现以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第六句为例对其做如下分析。

月 光 明 素 盘

(实际平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Ⅰ  平 平          平

Ⅱ1平 平 平 平 平

Ⅱ2平 平 平 仄 平

Ⅱ3平 平 仄 平 平

Ⅱ4平 平 仄 仄 平√

根據第二字“光”的平仄为平,最后的字“盘”的平仄为平,推导出Ⅰ,进而推导排除Ⅱ1、Ⅱ2、Ⅱ3三种可能的情况,最终推导出唯一正确的是Ⅱ4平平仄仄平,为乙种句。以上是五言律诗的推导,七言律诗的推导亦然。

然后是与基本句式比较。下面以苏轼的《新城道中》为例来综合运用上述方法。

溪柳自摇沙水清

(实际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先把该诗句的实际平仄标出来,对比律诗的基本句式,看是否有不一致之处。通过观察可发现第六句的平仄格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均不符,就重点分析此句的平仄,把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确定下来:如果第二个字是平声字则第一个字也是平声字。最后一个如果是平声字则应考虑到以下情况:若前面是仄声字则符合乙种句格式(平平仄仄平),若前面是平声字则不符合基本句式的任意一种,故最后确定该句的基本句式是乙种句。

接下来可将该句的实际平仄与基本句式作比较,可发现该句属于犯孤平(拗救中的一种),第三个字该用平声却用了仄声,可用第五个字救,所以第五个字用了平声②。

在此要向学生讲明白之所以能根据同一句的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推出该句基本句式的道理。在讲解时,可将基本句式板书出来,逐一向学生详细讲解,排除各种可能,最后推导出唯一正确的对应基本句式。而此环节要想推导成功,就要求前一环节给诗句标出实际平仄的结果准确无误。沈毅、宁永臣、邹萍在《哈佛大学教学方法的隐性理论基础:问题元理论》中认为哈佛大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问题意识[17]。我们在上述各个步骤中同样可用问题进行过渡衔接,比如在讲用普通话声调标写古汉语律诗平仄时就可向学生设问:为何能“以今写古”?道理何在?这些问题确实是学生的疑惑所在。然后层层深入,抽丝剥茧,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其道理。

四、结语

也许有人会问:直接让学生把几种基本句式背下来不就会运用了吗?用得着这么麻烦吗?实践表明,光是记住几种基本句式,学生在面对一首律诗时,依然会无法分析其拗救类型。邝丽湛在《教学方法理论中若干问题的探讨》强调学生学习知识,不是机械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理解并掌握[18]。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律诗平仄的推导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教育学界一直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探讨[19]。“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不仅仅指在课堂上让学生“先学后讲”“自主学习”[20]等教学形式。即使在教师讲的过程中同样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就是换角色思考,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步骤和过程,安排教学内容。而一般的“先学后讲”“自主学习”等,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流于形式,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实际上主要是学生在自学,教师讲的知识点很少,学生通过上课得到的收获并不大。而传统的“满堂灌”则没有或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教学内容、脉络等。本研究所探讨的教学法能避免这两方面不足。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了本推导方法后,能独立迅速准确分析一首律诗的平仄,并识别出其拗救类型。

总之,标写平仄的方法不止一种,以上所分析的教学法是本文第一作者在教学时采用过的。实践表明,该法具有显著的教学成效。采用该方法的核心原则:一是由已知推导未知;二是结合学生家乡话来讲解,生动形象。李长吉的《论课程知识的地方性质》主张在具体时空里,将地方性知识融入教学中,使其成为鲜活的教学和教育资源[21]。我们在律诗平仄教学当中主动引入方言,而该方言就是学生日常所讲的母语方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此举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效果显著。三是向学生讲明白道理,在让学生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再以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这启发我们:教学法有很多,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听懂并独立掌握运用,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认真对待并落实的重要问题。

[ 注 释 ]

①在此,南方方言主要指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湘方言等。

②该句首字“溪”所在位置本应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不属于拗救,因为该位置可平可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启功.诗文声律论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 施向东.诗词格律初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5] 李振国.律诗平仄分析中的几个环节[J].内蒙古电大学刊,1990(3):10-11.

[6] 陈卓生,刘军山.浅探格律诗平仄格式的科学识记[J].西江大学学报,1998(4):43-49.

[7] 李岗.格律诗平仄格式的规律及其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8-71.

[8] 刘家忠.律诗平仄的五步推断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89-91.

[9] 刘耳,邹莉萝,刘桥.采用公式四角法掌握律诗平仄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3-86.

[10] 高云海,李莉,张淑艳.试论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掌握方法[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3):47-49+84.

[11] 李昌年.格律诗平仄的结构单位和分布链接规律以及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4):127-130.

[12] 任遂虎.格律诗“平仄规则”教学图示法[J].语文学习,2013(12):49-50.

[13] 王兆鹏.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上)[J].名作欣赏,2019(10):103-108.

[14] 王兆鹏.律诗平仄规范的速成教学法及其日常应用(下)[J].名作欣赏,2019(13):92-99.

[15] 董少文.语音常识[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56.

[16] 冯蒸.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续一[J].汉字文化,2004(4):12-16.

[17] 沈毅,宁永臣,邹萍.哈佛大学教学方法的隐性理论基础:问题元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70-73.

[18] 邝丽湛.教学方法理论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2):135-138.

[19] 周远梅.“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综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6):363-366.

[20] 申大魁.自主型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学术探索,2012(9):173-176.

[21] 李长吉.论课程知识的地方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19(1):11-17.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律诗平仄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应该叫胸联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写诗拾趣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春天的马蹄声
“逾”与“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