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国际热点和演进路径(2010—2019)
2021-09-16董保华陈崇国赵应吉
董保华 陈崇国 赵应吉
(重庆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0 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单位虽是小句,但其研究目标定位却在语篇分析上(Eggins, 2004: 2),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可用于语篇分析的语法框架(Halliday, 1994/2000: F41)。这一目的可谓一以贯之。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还未成型时的一些初创思想,比如,Halliday(1961)在《语法理论的范畴》一文以四个语法范畴(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和三个阶(级阶、说明阶和精密阶)构建的体现范畴以及范畴间关系的分析框架,不久便被应用于语篇分析(Sinclair,1966/1968; Short,1976)。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陆续提出的元功能、衔接与连贯、语域、语类、评价系统等理论都不断用于语篇分析(Trautman et al., 1999; Ryder, 1999; Lauerbach, 2004)。
近来,功能语篇分析从语言符号到非语言符号的多模态拓展(李寒冰,201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应语言学所倡导的社会责任视角下将批评话语分析纳入其研究范围(Matthiessen, 2012),一方面使得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视角和立场向多元化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这些多元化发展也让人难以看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基本走向,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亟待梳理和厘清。为此,本研究拟基于近10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文献对功能语篇分析研究作一评述,以期为国内学界了解该领域的国际热点和演进路径提供参考。
1 功能语篇分析:一种语篇分析普适模式
目前,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一个现实困境在于如何厘定其具体疆域,即什么样的研究可纳入功能语篇分析范畴。对于这一困境,学界讨论不多,将语篇分析明确冠以“功能”二字也是前不久的事(黄国文,2001)。同时,在仅有的讨论中,功能语篇分析的界定仍较粗略,只框定了一个大致范围,即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篇分析(同上)。这一界定似乎表明,但凡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的语篇分析,均可纳入功能语篇分析范畴。
然而,在具体的语篇分析中,将功能语篇分析的疆域明晰出来似乎并不容易。比如,多模态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是否也应纳入功能语篇分析范畴?上述语篇分析之所以与功能语篇分析不易区分,一方面是这些研究与功能语篇分析密切相关,它们要么直接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语篇分析工具,要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进行理论拓展;另一方面,这些研究又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取向,似乎难以纳入功能语篇分析范畴。比如,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用于探讨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学界对多模态语篇分析和生态话语分析纳入功能语篇分析范畴似乎没有异议。比如,李寒冰(2011)在列举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十大主题时,就明确提到多模态分析。同时,生态话语分析属于韩礼德模式,且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辛志英 等,2013;黄国文 等,2017)。
目前,由于学界较少直接讨论功能语篇分析和批评话语分析的学理归属问题,这里需要重点讨论一下。其实,批评话语分析与功能语篇分析间的学理关系学界并不陌生。Fairclough(1995: 6)就曾坦言,其批评话语分析深受韩礼德及其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同时,功能语篇分析同样受批评话语分析影响。比如,Martin(1986: 277)受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层次观进行了拓展,将意识形态视为文化语境的上一层单位。可以说,两者之间的共性十分明显。比如,两者都将语言视为社会构建体(language as a social construct),关注语言在社会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活动影响语言的方式;两者都主张辩证的语言观,即语篇事件影响其生成的语境,语境反过来也影响这些语篇事件;两者都强调意义的文化维度和历史维度(Young et al., 2004: 1)。
批评话语分析与功能语篇分析的这种共性,国内外学界很少关注,功能语篇分析(或系统功能语言学)甚至仅仅视为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工具。这种对两者关系生硬割裂的做法无疑是对功能语篇分析的极大误解,从根本上讲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适用语言学体现出的社会责任(social accountability)缺乏正确认识。近来Matthiessen(2012)正是基于社会责任这一观点,将功能语篇分析视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者们一直致力发展的一种语篇分析普适模式(a general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这种语篇分析模式是适用语言学的一部分,具有适用性并体现社会责任。其中,批评话语分析可视为具有特定或特殊目的(specialized or special-purpose)的语篇分析类型之一,其批评性也只是语篇分析普适模式诸多特点中的一个,是语篇分析应有的适用性体现,也是社会责任使然(Matthiessen,2012)。
对Matthiessen的这一说法,笔者完全赞同。这是因为批评话语分析强调通过语言揭示权力、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的操纵,这正是实现系统功能语言学倡导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这与系统功能语言学要求将语言学置入社会语境进行思考,把语言作为一种干预方式以审视社会活动的初衷在本质上是等同的。正是由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致力于构建一种体现适用性和社会责任的语言学理论,Matthiessen(2012)甚至将功能语篇分析称为“适用语篇分析”(Appliable Discourse Analysis)。
我们可将功能语篇分析大致从狭义和广义两种角度作一简单界定。狭义上讲,功能语篇分析,是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语篇分析,其目的是认识语篇本身的规律和特点,以评估语篇中语言的选择是否符合交际情景(黄国文,2001),亦称功能语篇分析的评估路径。广义上讲,功能语篇分析,是以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分析工具,具有适用性并体现社会责任目的的一种语篇分析普适模式,包括批评路径(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路径(多模态话语分析)、生态路径(生态话语分析),等等。本文采用广义界定,旨在为国内同行更好地了解近10年来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全貌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为了清晰呈现国际功能语篇分析近10年来的研究全貌,特别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路径,本研究拟主要探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近10年来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总体情况如何?(2)近10年来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的研究热点有哪些?(3)近10年来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大致的演进路径是什么?
2.2 语料来源及处理
数据收集以国际科技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的SSCI和A&HCI两大子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策略为:主题=(“discourse analysis” OR “text analysis”)、时间区间设置为“2010—2019”、文献类型=“Article”、文献类别=“Linguistics”、语言=“English”。为保证相关性,本研究对数据进行逐条筛选和数据去噪,剔除不相关的文献。文献剔除满足以下原则:文献题目、摘要、关键词是否反映功能语篇分析的评估路径、批评路径、多模态路径、生态路径等。数据经过去噪处理后,最终得到文献571 条。
2.3 分析工具及方法
分析工具CiteSpace基于信息觅食理论、结构洞理论和普赖斯科学前沿理论等,可视化呈现文献知识的结构、规律及分布情况,具有图和谱的双重特性(李杰 等,2016:2-3)。同时,CiteSpace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从而规避传统文献分析因论者主观择取文献导致研究结论不够客观的缺陷。之所以在BibExcle、CiteSpace、VOSviewer、HistCite、Pajet等众多国内外常用文献计量软件中选择CiteSpace,是因为该分析工具拥有更强的可视化功能且功能丰富(李燕波,2014)。
CiteSpace通过连线强度和裁剪方法等表示文献知识主体间的关系,提供合作图谱、共现图谱和耦合图谱等多种图谱类型,以深度挖掘新兴趋势和模式,进而捕捉潜在的科学研究热点(Chen, 2006)。本研究具体基于分析工具CiteSpace(版本号5.5.R1,64-bit)(http:∥cluster. ischool. drexel.edu/~cchen/citespace/download/),从施引文献发表数量及载体、施引文献作者及机构、被引文献作者、高被引文献、关键词共现频数及中介中心度,以及关键词突变术语等维度展开研究,试图回答本研究提出的三个问题。
3 结果与讨论
3.1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概览
3.1.1 近十年发文量及刊发载体
统计显示,近十年来,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共发文571篇,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发表的论文均超过30篇,2019年是峰值,高达112篇,约为上一年的2倍(见图1),充分说明近十年来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受到持续广泛关注,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图1 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国际期刊文献数量分布
期刊发文统计表明,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在30本对语篇分析较友好的语言类刊物上发文共计455篇(见表1),其他刊物发文116篇。总体来看,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刊发载体涵盖面广,体现了功能语篇分析超强的适用性特征。从刊物名称反映的主题来看,功能语篇分析研究主要分布在政治话语、社会符号学、语用学、特殊用途英语、翻译、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语料库语言学、跨文化交际、文体学等领域。除此之外,功能语篇分析研究成果还反映在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语言景观、语言政策等。
表1 功能语篇分析相关研究主要刊发载体
3.1.2 近十年发文作者、机构及国家
将WOS来源数据导入CiteSpace 软件,设置相应参数:在“时间分区”(Time Slicing)选择“2010—2019”、在“年分区”(Years Per Slice)选择时间分区为“1”。“节点”(Node Type)选择“作者、研究机构、国家”、“网络连接”中的“强度”选择“余弦算法”(Cosine)、“范围”选择“区内”(Within Slice)。“图谱修剪”(Pruning)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Minimum Spanning Tree)、“可视化方式”选择默认的“静态方式”(Static),运行软件,可得到功能语篇分析研究主要发文作者、机构及国家的共现图谱。同时,通过对成图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发文靠前的作者是David Machin/9篇和Per Ledin/4篇、另有20位学者均发文2篇。就发文机构来看,发文超过5篇及以上的学术机构是麦考瑞大学/13篇、兰卡斯特大学/11篇、厄勒布鲁大学/9篇、悉尼大学/9篇、香港理工大学/7篇、爱丁堡大学/6篇、新南威尔士大学/8篇/、阿斯顿大学/5篇。从发文的国家分布来看,发文数量在10篇及以上的分别为:美国/116篇、英国/80篇、中国/77篇、澳大利亚/59篇、西班牙/29篇、南非/22篇、瑞典/17篇、伊朗/16篇、德国/10篇。
上述结果表明,功能语篇分析研究是国际一大热点研究话题,其作者群有着广泛的地域分布。同时,除有着功能语篇分析研究传统的悉尼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和麦考瑞大学外,新的研究团队正在形成,且表现不俗。比如,以Christian M. I. M. Matthiessen领衔的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团队和David Machin领衔的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团队。Christian M.I.M. Matthiessen曾是Halliday的同事,与Halliday有过多次合作(如,Halliday et al.,1999/2004/2014)。近来,多次探讨语篇分析的语域理论问题(Matthiessen, 2019/2020)。David Machin先后在英国卡迪夫大学、莱斯特大学、瑞典厄勒布鲁大学任教,是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目前担任SocialSemiotics与TheJournalofLanguageandPolitics两本期刊的主编。
3.2 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国际热点
研究热点是指某一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揭示该领域研究的整体情况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讲,学界多从关键词共现频次及中介中心度来考察研究热点(张继光 等,2015)。但这一分析由于没有突出高被引学者和高被引文献的学术价值,还无法完全体现研究热点,因此有必要将后两者纳入分析。
3.2.1关键词共现分析
基于CiteSpace 软件对关键词频次及中介中性分析时,除节点(Node Type)选择“关键词”(Keywords)外,其他参数设置与3.1.2小节相同。设置完成后,运行CiteSpace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同时,将泛指性术语如“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删掉,同时对一些同指性术语进行合并处理,最后从共现图谱的成图数据中提取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文献中共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主要体现为: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identity(身份)、multimodality(多模态)、ideology(意识形态)、genre analysis(语类分析)、political discourse(政治语篇)、education(教育)、news media(新闻媒介)、language policy(语言政策)、corpus linguistics(语料库语言学)、gender(性别)、race(种族)、transitivity(及物性)、literacy(识读能力)、ethnography(人种志)、appraisal(评价)、intertextuality(互文性)。这些高共现频次关键词表明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理论运用主要聚焦于语类、及物性、评价系统;其二,语篇类型有政治语篇、新闻语篇、教育语篇;其三,语篇分析主要以身份构建(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意识形态、语言政策、多元识读能力、权力、互文、叙事等为研究对象;其四,研究方法上体现为语料库方法和民族志方法;其五,研究视角主要有批评语言学视角、多模态视角、合法化语码视角。
相对而言,中介中心度比共现频次更为重要(Chen, 2011: 120),中介中心度可进一步揭示共现频次未能反映的情况。除了上述高共现频次关键词反映的研究热点外,关键词的中介中心度结果显示,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和词簇(lexical bundle)也是近十年的研究热点。比如,Liardet(2018)以“众所周知”(Asweallknow)为例,讨论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术语篇的人际语法隐喻使用情况,并基于评价系统中的介入系统对其作出新的解释。Liardet(2016)在另一篇文章甚至将语法隐喻视为学术语篇写作成功的重要指标。词簇或称为多词表述(multi-word expression),由于其整体结构无法从其组成成分推出,一直是语言研究的难点,成语就是典型的词簇现象。这一现象成为热点,表明功能语篇分析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比如,Omidian 等(2018)讨论学术语篇摘要中不同长度的词簇重现情况,对摘要不同语步交流功能进行词簇界定后,发现不同学科在呈现学术语篇摘要时有词族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中国元素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比如,Wang(2016)通过对比中美媒体对“中国梦”的报道,以呼吁两国媒体加强合作,强化两种文化体系间的沟通。Chen(2018)以多模态方法探讨了中国经典剧本《花木兰》译本,认为译本中的语言翻译和视觉图片成功地使中国传统的女英雄转变为美国文化中广受欢迎的假小子。
3.2.2高被引学者分析
作者共被引(Cited-author)网络视图显示,共被引频次排名前10位的作者分别为Halliday, M. A. K.、Fairclough, N、van Dijk, T.、Kress, G.、Wodak, R.、Martin, J. R.、Goffman, E.、van Leeuwen, T.、Schegloff, E. A.、Sacks, H.。其中,Halliday, M. A. K. 和Fairclough, N. 在引用率和中介中心度两方面均最高。Halliday, M. A. K是功能语篇分析的创始人。Fairclough, N. 在Fowler, R等人的批评语言学基础上提出批评语篇分析,并主张借用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以揭示意识形态、权力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视角正是Matthiessen(2012)所谓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将高被引学者进行聚类,并通过时间线视图(Timeline)呈现各聚类间的变化情况。由聚类呈现出的Q值(0.6721)和S值(0.3811)可知,作者共被引聚类时间线图谱的网络结构具有显著性。囿于篇幅,这里只对几个较大的聚类(如0#,1#,2#,3#)作简要探讨。聚类0#(2010—2015)由114名学者的研究汇聚,其中N. Fairclough, T. van Dijk,P. Chilton, T. van Leeuwen和L. Chouliaraki等学者的聚类贡献最大,他们主要基于新闻报道、政治话语、大众媒体、电视采访等传媒类语篇展开研究。聚类1#(2010—2019)由91名学者的研究汇聚而成,较重要的学者有E. Goffman,J. Holmes,E. A. Schegloff等,他们主要从印度英语、沮丧的非言语表达、男女交往、语篇变体、陌生恐惧症等方面展开身份研究。聚类2#(2010—2015)由90名学者的研究汇聚而成,重要学者有Z. Bauman, J. Blommaert,M. Silverstein,B. Rampton等,他们主要从电脑辅助交谈、互联网协同下的多语交流、脸书在线语篇等新媒体语篇展开研究。聚类3#(2010—2015)由86学者的研究汇聚而成,重要学者有S. Eggins,F. Christie,J. L. Lemke,P. H. Fries等,他们主要从学生的习作、多语学习者话语、失语症患者话语等方面展开研究。
3.2.3高被引文献分析
调用CiteSpace的“共被引文献”(cited reference)参数,基于引用频次和中介中心度两个维度筛选出极强代表性文献共15条,从高到低分别为:Fairclough(2010)、Baker等(2008)、Kress(2010)、Machin(2013)、Fairclough(2003)、Machin等(2012)、Heer等(2008)、Halliday等(2014)、Wodak(2009)、Martin等(2005)、Wodak等(2009)、van Leeuwen(2008)、Halliday 等(2004)、Fairclough等(2012)、Maton(2014)。这些文献是该研究领域近十年高被引文献,体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经分析,这些文献大致表现为五个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文献主要体现在Halliday等(2004, 2014)和Martin等(2005)。《功能语法导论》(Halliday et al., 2004, 2014)被称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圣经》,主要从小句、小句之上、小句之下、小句之外四方面全面构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涉及语言的元功能及语法隐喻等内容。Martin等(2005)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进行扩展,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方面对人际功能进行了深入刻画。
批评话语分析文献主要体现在Fairclough(2003, 2010)、Fairclough等(2012)、Wodak(2009)等。Fairclough(2003)主要聚焦社会活动分析、语篇分析、体裁和行为、语篇作为社会活动、风格和身份等内容。Fairclough(2010)基于1995年版修订而成,共收录作者25年间发表的23篇批评话语分析论文,其主题包括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在内的七大方面内容。Fairclough 等(2012)以政治语篇为研究对象,指出由于政治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需充分审视可能的危机和异义,同时强调论辩可增强批评的效果。Wodak(2009)提出语篇历史分析法,将政治语篇植入历史、社会政治和机构等语境,对欧洲议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语料进行批评语篇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文献主要体现在Kress(2010)和van Leeuwen(2008)。Kress(2010)提出多模态社会符号学理论,将社会符号置于多模态中心,以解释更具当代特色的话语。van Leeuwen(2008)基于Bernstein的再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思想,详细讨论社会行为者的角色、身份、行动及行为方式、环境和时间等社会实践要素的再语境化过程。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文献主要体现在Machin等(2012)、Machin(2013)等。Machin等(2012)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讨论了体现说话者态度、身份、行为等语言模态和视觉模态的运用情况,同时还讨论了隐喻、预设、名物化、情态、模糊限制语等模态资源。Machin(2013)回顾了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如何关切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如何在不同模态和体裁中区分话语和意识形态等。
Maton(2014)将Bernstein有关分类和框架(classification and framing)思想重新纳入特殊语码范畴,作为描写知识合法化的基础,从而提出合法化语码理论,并讨论了该理论在累积学习(cumulative learning)、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文化研究、模范角色、社会科学中的变革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3.3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演进路径
基于引文分析、文本内容分析以及与两者结合的定量分析方法是探测研究前沿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但这些研究方法在主题抽取、研究前沿探测指标体系构建及筛选方面仍存在不少缺陷(王山,2019)。与这些方法不同,CiteSpace软件运用“突变术语”(Burst Term)检测算法,即从“文献题目”“摘要”“关键词”中提取突变术语,以便于检测某一领域研究兴趣的突然增长。辨识和追踪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和演进路径,有助于把握研究的整体脉络。
在对关键词设置的基础上,调用CiteSpace 软件以下参数:在主界面“控制面板”设置“突变”(Burstness)选项、将“最短周期”(minimal duration)设置为“2”,其它选项设定默认状态。为了准确把握突变术语分布情况,将泛指性术语如“discourse analysis”删除,同时结合3.1.2小节“author”检索结果,筛选出与突变术语时间跨度相对应的高中介中心度文献,绘制语篇分析研究演进路径图(见图2)。
图2 基于突变关键词的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演进路径
结合突变术语时间跨度及其对应时期的文献文本内容分析,发现2010年至2019年十年间,尽管研究内容有一定的交叉,但从文献的主体部分还是能够判定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大致经历了从批评路径与多模态路径共存阶段(2010—2015)到批评路径和多模态路径融合阶段(2016—2019)的演进过程。
3.3.1批评路径与多模态路径共存阶段(2010—2015)
Halliday(1994/2000: F41)强调语篇分析至少有两大目标,一是较低层次的理解目标,即理解语篇如何做到和为什么能做到是其所是。这一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只要对语法进行分析即可。二是较高层次的评估目标,即评估语篇是有效的抑或无效的。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理解语篇本身,而且还要关涉语篇相关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以及语篇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以此来看,评估目标包括了理解目标,因而我们可把功能语篇分析称为语篇分析的评估路径,即评估语篇是否符合交际情景这一目的。然而,这一研究路径一方面囿于语篇自身,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另一方面受制于语言单模态,无法揭示声音、图像等更多具有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创义资源在现实构建、人际交流和语篇组构方面的作用。评估路径的以上不足分别在批评路径和多模态路径上得到了很好解决。
批评路径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理论中的语旨(tenor)思想的拓展,旨在揭示语言背后的意义、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Matthiessen(2012)甚至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强势的功能语篇分析,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通过语篇分析本身就带有批评的意味。换言之,批评路径较评估路径的批评力度更大、态度更坚锐,它通过对语言现象的深度剖析,让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关系予以显现,透射出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对个人话语的操控。正是如此,其相关研究多用于揭示社会的不良影响,并主要反映在语言政策、意识形态、身份构建等方面。比如,Gumul(2011)聚焦波兰媒体对国外有关伊拉克冲突进行转述报道中目标语词汇和句法是否会改变源语意识形态内容的问题,结果发现报道中的大量内容被更改并将更改后的观点强加给目标语受众。Dervin等(2012)探讨了中国电视节目上跨国婚姻中夫妻身份的构建问题,特别聚焦于他们如何在不同文化视角实现身份构建的认同问题。
多模态路径是对狭义功能语篇分析在语言这一单一模态上的拓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界从语言单模态向声音/图像等多模态过渡是一种必然。由于从语言单模态到包括语言在内的多模态过渡,多模态路径的研究范围更广,揭示问题的程度也越深,使得相关研究更为深入、详实。比如,Zhao等(2014)对多媒体课件进行的多模态分析,聚焦长期以来缺乏探讨的软件设计与软件使用的关系,以构建起社会符号学多模态理论,从而更好地解释符号技术(或创义技术)和符号实践间的关系。由于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和图像于一体,这种关系的探讨必然要求突破语言单模态,从多模态视角揭示意义的生成过程。
3.3.2批评路径和多模态路径融合阶段(2016—2019)
一方面,多模态路径所基于的视觉语法理论源自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其语境观思想不涉及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示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批评路径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这种语言单模态的分析方法无法揭示更多的意义资源,其解释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便是多模态路径与批评路径进行融合,形成多模态批评路径或批评多模态路径。
图2的突变术语显示,多模态批评路径或批评多模态路径正在成为研究主流。其实,批评路径研究的学者早就意识到批评语篇研究应主动接纳其他非语言模态(Fairclough, 1992);同时,多模态路径也一直在积极关注模态使用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Jewitt et al.,2016)。目前,这方面最具标志性的成果当数Machin等(2012)的《如何做批评话语分析:多模态入门》一书和Machin(2013)在《批评话语研究》期刊发表的“什么是多模态批评话语研究”一文。这些研究有效拓展了批评路径和多模态路径的各自维度,为语篇分析的多维度、多路径探讨提供了可能。
在批评路径和多模态路径融合阶段,图2的突变术语显示研究主题主要表现为国家身份建构、性别身份建构、语类结构分析等,而这些主题正需要集多模态路径和批评路径为一体,更全面地揭示语篇意义的生成过程。比如,Roderick(2016)通过分析家具经销商的网上促销视频,探讨视频文字(语言模态)和当代办公室设计以及家具摆放(图像模态)如何刻画性别行为,认为这些促销视频事实上构建了性别角色,进而批评性地呈现性别角色固化的过程。Ravelli(2019)借助Kress等(2006)有关阅读图像的方法训练艺术专业学生阅读一些绘本,以提高学生的图像阐释能力,其研究发现学生写作中表现出的阐释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效掌握写作中的语步特点,同时认为教师应采用特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从对图像进行简单描述过渡到能够进行批评分析。
4 结语
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并基于WOS数据库文献,发现近十年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在研究热点方面,宏观上主要表现为语言政策、身份构建、文化认同等;微观上关注识读能力、多语学习者,失语症患者等,同时体现中国元素的研究正成为一大热点。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演进路径方面,主要表现为评估路径到批评路径的转变和语言符号到非语言符号路径的转变。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国际功能语篇分析研究仍会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研究视角多以多模态批评路径或批评多模态路径为主,以切实落实适用语言学理论倡导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