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2021-09-16龙晓勇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火势救人火场

龙晓勇

六盘水市消防救援支队 贵州 六盘水 553500

随着我国城市高速发展,高层建筑建设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并已成为城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据2017中国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高峰论坛公布数据,我国高层建筑有34.7万幢、百米以上超高层建筑6000余幢,数量均居世界第一;近十年,全国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3.1万起,死亡474人,直接财产损失15.6亿元。高层建筑火灾扑救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消防部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几起有着重大影响的高层建筑火灾案例谈起,对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及扑救对策进行探究。

一、近年国内外几起高层建筑火灾案例

(一)“10.8”黑龙江省哈尔滨高层住宅火灾

2016年10月8日15时55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二十道街麒麟华府小区17号楼一栋18层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哈尔滨消防支队接警后,迅速调派道外中队3辆消防车、14名指战员到场处置。在扑救过程中,一名消防员牺牲。

(二)“6.12”北京市大兴区商务楼火灾

2020年6月12日17时05分,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百联清城商务楼B座19层发生火灾,大兴消防救援支队调派7个消防站、25辆消防车、120余名消防人员赶赴现场处置。18时30分火灾被扑灭。现场疏散82人,救出5名遇险人员,2名消防指战员牺牲。

(三)纽约曼哈顿高层公寓火灾

2016年12月22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上西区一栋33层的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导致24人受伤,其中包括4名消防员。当地时间下午5时,一个位于该建筑三楼的公寓起火,随后浓烟飘散到更高的楼层,火灾直到晚上7时左右才熄灭。消防人员随后对起火建筑进行逐层搜索,大风给扑救工作带来了较大不便。

二、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一)功能复杂,火灾隐患多。大多数高层建筑属于综合建筑,具有较大的建筑面积、较高的楼层层数、复杂的结构设计、多元化的功能载体、高热高燃的建筑材料、复杂的管理模式以及不确定的人为致灾因素。同时,高层建筑物使用大量的电气设备,复杂的电气系统,且具有多个电路和多个电气室,由电气故障引起火灾的可能性很高。

(二)竖井林立,火势蔓延快。从功能需求的角度,高层建筑需要配备电梯井、排水管道井、通风道、电气和通信等各种设备竖向管道井。竖井是火势垂直扩散的主要途径,“烟囱效应”是最明显的现象,竖井中热烟的上升速度随热烟温度和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一旦失控将会加大火势。

(三)人员集中,疏散难度大。高层建筑大多是多功能建筑,特别是购物中心、酒店、公寓和写字楼等,人员复杂且非常集中,发生火灾时,疏散速度缓慢且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火灾蔓延迅速,安全疏散时间有限且宝贵;二是受安全出口数量和疏散通道的限制,人员疏散用时较长;三是人员数量及构成成分复杂,出现火灾时,疏散困难;四是浓烟严重影响视线,疏散方向很难辨认。

(四)浓烟毒气,人员伤亡大。结合现有数据,被浓烟熏呛窒息致死的人数是被燃烧致死的人数的7-8倍。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高层建筑包含更多的装饰材料,火灾发生时,产生大量有毒和刺激性气体,毒害被困人员并引起昏迷;其次,燃烧产生的浓烟会阻碍逃生和救援的路线和视线,浓烟产生的能量比火的能量高出6-7倍,并且温度极高,烟雾会再次形成熊熊烈火,还可能威胁到相对较远的人们的生命;第三,与空气混合的烟雾燃烧不充分还可能引起爆炸,导致“二次事故”。

(五)体力消耗大,战术实施难。由于高层建筑自身体量庞大、密闭性好等特点,大多无法从外部直接射水灭火。消防员需要穿着厚重的战斗服,佩戴呼吸器,携带水枪、水带、救生绳、破拆工具、照明设施以及其他重型设备进行负重登楼,展开内攻灭火。根据实战测试数据显示,消防员佩戴空气呼吸器(25-30MPA)、携带两盘65φ水带攀登至20层,用时4分钟以上,心律达到150次/分钟以上,体力基本上已经耗尽,几乎不可能进行后续灭火救援战斗行动。

三、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对策

(一)扑救原则

1、加强第一出动力量调派。基于高层建筑火灾燃烧蔓延迅速,极易造成人员群死群伤、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特点,必须高度重视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工作,本着“杀鸡用牛刀”的原则,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车辆装备器材快速赶赴现场,才能确保及时扑救火灾并营救出被困人员。

2、救人第一,救灭结合。基于高层建筑内人员密集且疏散困难的特点,消防救援队伍承担着严峻的抢救人命的工作任务,消防救援队伍需妥善处理灭火与救人的关系,扑救过程应贯彻“救人第一”的原则,实际操作当中灭火和救人可同步开展,灭火为救人扫清障碍。因此消防救援站到场后首先应尽可能详细地了解掌握被困人员数量和分布部位,结合火灾发展蔓延情况制定救援方案,利用各种排烟方法驱散烟气打通疏散通道,引导被困人员尽快撤出火势威胁区域,同时派出搜救小组,沿着着火层向上逐层、逐屋搜寻、抢救疏散被困人员。

3、以固为主,固移结合。针对高层建筑内部情况复杂、火灾扑救困难的实际,消防救援队伍到场后应迅速占领消防控制室,利用视频监控以及火灾报警指示等设备开展初步侦查确认起火位置和人员被困情况,同时启动消防设施,组织防排烟并使用防火隔离设施阻截火势蔓延,利用消防电梯将指战员和消防器材运送至进攻发起楼层,启动消防泵使用室内消火栓出水枪灭火;一旦室内固定消防设施不能满足火灾扑救需要时,就应快速组织外部移动式消防装备进行火场供水,确保火场不间断用水的需要,实现救援行动中固定和移动消防设施的有机结合。

4、内攻为主,内外结合。高层建筑起火后,内部较大的火灾负荷和外部较为坚实的墙体导致从外部实施的灭火行动犹如隔靴搔痒,难以遏止火势蔓延,登高消防车辆面对动辄数百米的超高层建筑只能“望楼兴叹”,扑救高层火灾必须坚持“内攻为主、内外结合”的原则,在科学评估失火建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大胆迅速地深入火场内部开展救人灭火。

(二)具体技战术措施

1、做好火场侦察工作。高层建筑的火场侦察应充分利用高层建筑消防设施开展,可采用下述方法开展火场侦查:一是火场指挥员到达火场后应立即进入建筑的消防控制室,利用高层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侦察火灾范围及火势发展蔓延的方向。二是通过了解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中水流指示器的报警情况,确定火灾发生的具体楼层或具体防火分区。三是通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侦察人员的侦察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火灾范围。在灭火实践中,自动消防设施提供的火场情况要比侦察人员所侦察的情况要迅速而且准确得多,更加有利于下一步救人灭火行动的开展。

2、全力疏散搜救被困人员。扑救高层建筑火灾必须牢牢树立“救人第一”原则,合理组织战斗力量,科学开展疏散救人:一是用好应急广播系统,第一时间向全部楼层告知发生火灾的消息,同时要注意稳定被困人员情绪,有序组织引导被困人员疏散,要重点防止惊慌、拥挤和跳楼等次生事故的发生;二是搜救被困人员应按照着火层、着火层上层、着火层下层的顺序开展,在力量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同时进行;三是疏散、搜救被困人员可以从疏散通道(走廊)、出口,经消防电梯、防烟楼梯、封闭楼梯或室外疏散楼梯,直接脱离失火建筑范围,若没有直接逃生条件的也可以进入避难层(间)或起火楼层的下一层静待救援力量到来,同时要充分利用消防直升机、举高消防车、缓降器和其他救生器材救人。

3、正确选择火灾扑救的进攻路线。进入高层建筑内部扑救火灾时,选择正确的进攻路线应秉持最快捷、最安全、最节省体力的“三最”原则。首先应在着火楼层下一层或者二层设置前沿指挥部,集结人员器材做好进攻前准备;其次在选择进攻路线时应首选消防电梯,可最大限度节省内攻人员体力;最后,若从室外选择进攻路线,可利用登高装备、室外楼梯、建筑物平台、施工现场塔吊或升降机,毗邻建筑物等途径登高灭火。有条件时,可直接利用直升飞机,先登到顶层再下至着火层灭火。

4、充分确保火场供水。高层建筑供水的方法必须根据客观条件和火场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一是利用室内消防给水系统供水,是扑救高层建筑火灾消防给水的第一选择。二是移动消防装备供水,当室内消防给水系统无法满足消防用水需要时,应使用消防车连接建筑的水泵接合器或者底层室内消火栓直接加压供水。三是根据需要可通过消防车串泵耦合供水。

5、多种方式保障火场排烟。火场烟气是对火场内人员伤害最大的因素,火场排烟既可以保障被困人员安全疏散又为消防人员内攻扫清了障碍,因此如何做好火场排烟是扑救高层建筑火灾的关键之一,火场排烟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利用固定式机械排烟设备排烟。二是可以通过排烟口、排烟窗等实现自然流动排烟,但应布置灭火力量防止高温烟雾迅速蔓延。三是破拆排烟,火灾现场必要时可以通过破拆门、窗、外墙进行排烟。

结束语

近年来各国消防部门针对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都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消防部门也创造性的开展了防消联勤工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但着眼新形势下的灭火救援工作,我们亟待打造一支扑救高层建筑火灾专业队,选拔优秀的指战员,配备“高、精、尖”装备,加强装备测试、六熟悉及实战演练工作,全面提升作战效能。尽管前路漫漫,但经过全体消防从业人员不断攻坚、艰苦探索,相信终有一天我们可以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

猜你喜欢

火势救人火场
救人命的灭鼠药
基于无人机进行火场搜救设备的研究设计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妙计救人
前方火灾,超人出动!
面对火情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