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式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2021-09-16陈春兰彭晓梅欧阳允健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后遗症康复训练肢体

陈春兰 彭晓梅 欧阳允健

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二科,广东江门529000

脑卒中疾病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的特征,每年我国新发卒中患者高达200万人,70%~80%的患者由于出现脑卒中后遗症无法独立生活[1-2]。而循证医学研究显示积极进行卒中后遗症康复是降低患者致残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临床治疗卒中患者的关键手段,因此确保康复治疗效果对于脑卒中疾病有着重要意义。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放弃心理、难以坚持训练等的概率较高,导致康复效果不理想[3-4]。而采用小组式康复训练可以增强同伴效应,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效果,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并提高患者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经济及疾病负担[5-7]。基于此,本研究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房中应用小组式康复训练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东省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的6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8]中脑卒中诊断标准:患者出现面部、肢体无力、麻木等相关症状,经颅脑CT/MRI证实存在脑卒中征象;②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9]中后遗症相关诊断标准;③脑卒中病情稳定,且患者神志及行动基本恢复正常;④患者签署康复训练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且完全无法生活自理患者;②患者存在原发性失语症、偏瘫空间忽略、精神障碍、肢体畸形等疾病;③合并严重肝肾功能脏器及其他无法进行康复训练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沿用传统康复训练模式,评估患者后遗症严重程度,并根据评分结果、患者实际需求制订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训练前需要与患者主动沟通,督促、提高患者对于康复训练方案的认知,提高临床依从性。

观察组实施小组式康复训练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分组训练。按照病房将患者分为若干团体,小组成员由卒中护士、神经科医师、康复治疗师以及病房内病友患者共同构成。②具体康复训练。健康宣教阶段:医务人员需要告知各小组患者及成员小组式康复训练治疗特色,并对存在负性情绪患者给予心理干预,列举成功康复案例,提高患者康复治疗信心,争取得到患者的同意及配合;任务分配及实施阶段:根据病房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安排训练任务,包括关节活动、平衡、步态等训练,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动作要领,训练过程中可叮嘱患者观察训练同伴的动作是否规范,并对比纠正自身错误姿势;交流阶段:当小组内患者均完成任务后,患者同伴之间可以相互沟通交流,提出自己训练心得、解决措施,其他成员需要汲取他人经验并弥补自身不足,治疗师根据患者反馈信息适当调整训练计划。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对比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自护能力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10]量表评估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数总计100分,量表评估指标包括修饰、洗澡、进食、行走等多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等级标准评定:100分表明患者生活完全自理,无需依赖他人,自护能力为优;61~99分表明患者自护能力为良,患者可以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但仍存在轻度依赖;41~60分表明患者自护能力为中,患者大部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协助,属于中度依赖;≤40分为自护能力较差,日常生活均需要他人协助。

1.3.2 对比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11]评估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FMA-UE)及下肢功能情况,上肢量表中涵盖对上肢反射、屈肌及伸肌协同、分离运动及手协调等33个项目,每项均为0~2分,分数总计66分;下肢亮标中涵盖反射活动、屈肌协同、协调能力及速度等17个项目,每项均为0~2分,分数总计34分。分数越高表明上肢、下肢功能运动状态越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情况,量表包括定向力、记忆力、回忆、语言、注意力和计算力5个维度,总计30分,分数越低表明认知障碍越重。

1.3.3 对比两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 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12]评估,量表包括家庭角色、活动能力、心情、思想、视力等12个维度(49个项目),每项1~5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研究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

观察组自护能力优良率(70.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较[n(%)]

2.2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均出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比较(x ± s,分)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SS-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S-QOL评分均出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SS-QO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x ± s,分)

3 讨论

存活脑卒中患者中大部分均遗留下不同程度残疾,给患者日常生活、家庭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干预[10-12]。现代康复理论研究显示,脑部具有可塑性及功能重建性,因此卒中后进行有效康复锻炼可以加速康复进程,减少肢体功能残疾,节约社会资源[13-14]。为了进一步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有必要寻找更加有效的康复训练模式[15]。本研究显示,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房中应用小组式康复训练效果显著。

小组式康复训练是一种同伴支持训练模式,是由疾病相似、目标共同的群体组成,通过分享治疗信息、康复观念、对于疾病认知及感受,实现患者共同进步的训练模式[16-17]。该模式是通过组建康复训练团队,进行分组训练,康复训练内容包括健康宣教、任务分配及交流改善阶段,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情况及患者反馈信息调整康复内容及计划,确保患者康复训练的有效性。该模式可补足专业人士指导锻炼的不足,减轻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过度依赖;同时可以改变一对一康复训练中患者自觉性较差、患者对于康复的临床期望值远高于自身实际锻炼情况等问题,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积极性及依从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自护能力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小组式康复训练可以借助榜样效应、朋辈效应,让患者激发自我潜能,产生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保证康复训练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自护能力。观察组的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小组式康复训练可以为患者之间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改善患者心理障碍,增加榜样学习机会,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及康复主观能动性,继而促进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快速康复。观察组SS-QO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在于小组式康复训练是一种集体训练模式,不仅可以增加患者沟通交流频率,调节患者心理状态,还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康复训练能动性,提高康复疗效。何泽液等[18]研究结果显示,群组管理模式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一对一管理,与本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此外本研究还对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群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病房中应用小组式康复训练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改善患者肢体、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后遗症康复训练肢体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春天的“后遗症”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你有没有网络消遣的后遗症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肢体语言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肢体写作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