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生产、生活”视域下桂北侗寨聚落公共空间复兴研究

2021-09-16文丰暴乾

河北画报 2021年14期
关键词:侗寨鼓楼侗族

文丰 暴乾

1.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2.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一、“空间复兴”概述

(一)公共空间概念

公共空间通常是指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空间。一般包括有街道、广场、居住区的户外场地等。而我国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属于城市空间的研究范畴[1]。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国民经济的提高,人们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追求下,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在不同学科背景下的研究人员对公共空间的定义也不相同。而传统聚落的公共空间研究,不仅是对单一的聚落进行研究,而是通过树立代表以作参考,将其他村寨的公共空间复兴有参考依据。

(二)复兴概念

复兴一词是当下时代常出现的名词,它包含着衰落后再次兴起的一种状态[2]。从字面去理解“空间复兴”则是将侗寨聚落衰落的公共空间再度兴盛起来,让空荡的街道再次恢复往日的人声鼎沸。这复兴不仅是包含了物质经济、更重要的是内在的文化内核。当然,这样的复兴不单纯是照搬原样,而是要推陈出新,符合当下社会实际发展,将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带着新内核的文化复兴。

因此,“公共空间复兴”绝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形态的复兴,更多的是基于场域性、在地性得以进行文化上的空间复兴,在保留原始生活样貌的同时进行的保护与优化设计。

二、侗寨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

侗族多居住于桂北的山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服饰、信仰、饮食、语言、建筑等都有独具一格的鲜明民族特色。从聚落形态来看,其选址就极为特殊,多存在于山林之中且依山而建,充分遵循了因地制宜的原则[3]。但这样的选址就会存在不足,其地理位置的偏远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活上的不便,卫生、交通以及学业等基础问题得不到满足。从空间布局上看,它又有着强烈的向心力。以鼓楼为中心,道路网以放射状向四周扩展,建筑群则形成向心式布局。风雨桥作为侗族标志性公共建筑之一,有着强烈的民族特征。它作为副中心在建造初期多以对抗外敌的作用存在,而如这一作用渐渐淡化,已经变成标志和通行的作用。不光是风雨桥,侗族很多传统性建筑从功能性上被淡化,逐渐变成空洞的建筑,缺乏内涵。

三、侗寨聚落公共空间形态与节点的优化设计

空间形式对于聚落有着特定的代表性,从空间形式上方可看出该村落的整体文化和民族特点。不同的空间形式对空间的影响也不同,每一个大型聚落空间都有特定的“节点”,“节点”在传统空间中作为建筑之间的连接点,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像鼓楼、风雨桥、学校等公共建筑原本是热闹非凡的聚集地,但由于时间的推进,现代文化的发展将原本热闹的公共场所逐渐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所以,要优化公共空间才可以使其长远发展。这些节点空间多存在于道路间或显眼位置,侗族空间布局又多以对称为主。要从道路开始出发,将道路与街巷为主,通过他们的优化设计,让人们行走其中便可感受到侗族传统文化的气息。但单纯的行走也不可以作为主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公共空间的互动性要有。不仅让本族人有文化认同感,还要让游客切身体会到侗族文化的底蕴,展示侗族文化的内核。所以道路与空间的融合不仅起到行走的功用,还要起到展示、文化、商业、生活的功能。

鼓楼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建筑,应该作为侗族人民活动最多的场域。现在看到侗族的鼓楼已渐渐失去原有意义,本族人民也缺乏认同感,很少的人会坐在鼓楼下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对于游客来说,普通的游客大多都跟随旅行团,不能真正的体会文化。所以将鼓楼作为优化中心,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形成有现代体验模式的鼓楼。风雨桥的优化设计更为重要,它作为进村寨的第一条途径,在创新上不仅要保证传统文化内涵,还要有现代元素的融入,吸引更多年轻游客前来游玩与消费。

四、侗寨公共空间与“三生”发展模式结合路径

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种模式与当下社会息息相关,三者缺一不可。当下社会,中国传统村落生活、生产空间逐渐减少。越来越多的生活、生态空间逐渐偏向生产化发展。同样,三种方式的复合型空间越来越多,三生”结合发展已必然是趋势。

(一)生态文明:做有温度可呼吸的公共空间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上就已经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进行阐述,保护自然资源,正确合理的处理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才是当务之急。[4]

除制定方针外,还要提高人民约束力。“侗款”作为侗族人们依靠的条约,它的存在很好的制约当地人民对环境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当然“侗款”不同于现在法律,它并不是一个明文规定,而是大大小小的组织组合起来的带有约束力的组织。其分为小中大和联合款四个款组织[5]。其中年轻人组合称为款众。由款众制定《约法款》,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约法款》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完善,有了更加严谨且细致的奖惩制度。还出现针对性的制约。

有了国家大方针和相关条约的制约外,更重要的是回归本质,回到建筑、空间形式上来。侗族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干栏式建筑吊脚楼为主。而公共空间则是以鼓楼、风雨桥、戏台、凉亭等建筑。尤其是鼓楼,它是作为中心建筑伫立于村寨指引侗族人民。将鼓楼等公共空间结合生态进行优化设计,将他们切实的融入环境中,才不会显得突兀,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交流、休憩才会感到心情愉悦。除建筑融入环境外,也要告诫人们敬畏自然,提高对自然地保护,这样便可合理地进行建筑保护与发展,从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二)产业空间:文化产业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在当下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被人们重视,许多商人、文人、学者都致力于保护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也正是他们的发扬才使得更多的普通人关注到这一方面,开始去慢慢了解传统文化。

侗族人民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它的认知度、涉及面积更为广泛。其实早在侗族之前,同处于广西的壮族人们早已通过旅游宣传、商业汇演、文化海报、电视宣传等手段将本民族文化带向市场。让更多的人们见识到壮族人的文化,吸引了一大批游客前来游玩。但侗族也并非没有先例,肇兴侗寨就早早踏上旅游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道路。但唯一不足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商业化,从而导致了民族文化逐渐淡出游客视野,酒吧布满遍地。唯一具有民族文化性的便是“侗族大歌”这一演出,让人们再次见识到侗族人的豪迈与魄力。位于同一水平线的程阳八寨同样面临这样的风险,在硕大的古建落群中已经开始有现在水泥出现的平顶房而非吊脚楼,显得甚是突兀。尽管前二者有缺陷,但其他桂北侗寨仍然可以借鉴且加以改进。在公共空间中、显眼的中心地段少一些现代商业化的消费,增加民族化消费。多一些文创产品,例如小画册、建筑模型、拼装玩具、钥匙扣、祈福用的绣球等,可以便于保存的产品。人们在购入后带回去的同时也间接地宣传了当地文化。同样可以增加一些文化演出,通过了解文化演出让前来游玩的游客们留下深厚的印象,这样便也是一种文化的宣传。

科技的介入同样可以为当地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6]数字化、VR等高科技软件与传统建筑、公共活动空间、祭祀等具有代表性建筑结合,可以做到360°或从内部展示建筑结构的方式让人们了解当地人的建筑文化和空间作用,同样可以通过虚拟互动形式自己搭建虚拟的鼓楼、风雨桥等。

(三)生活空间:改善民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

侗族人们生活的地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世外桃源”。尽管生活的总体环境很优美,气候宜人。但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例如卫生条件,学校等,都在离生活区或村寨很远的位置。所以要将距离生活区的公共卫生条件等基础设施加以建设,改进优化或升级。但现阶段乡村进程的变迁中,村落公共空间中的正式公共空间演变趋势呈衰弱形式,而非正式的公共空间形式呈上升趋势。[7]

所以对于以旅游文化为发展基础的侗族,更要以“乡村性”保护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合理地推进侗寨公共空间的重塑与再生,增强吸引力。除此之外,带有“生活性”、“聚落性”、“普适性”特色的公共空间才是复兴侗寨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这里的“生活性”与“普适性”不仅是针对短期来此的游客们,还主要包括长期生活在此地的侗族人民。他们长居于此,可以更好地发挥公共空间的实用性作用和起到保护的作用。还同步开展进行周边环境的优化设计,注重和环境的呼应。在生活方面多进行生活交流等娱乐活动,将空间功能打造的更加丰富,重新激发原有功能,唤醒居民认同感。

五、结语

文章通过解释分析当下侗寨公共空间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当下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从“生态”“生产”“生活”三种角度逐一探讨桂北侗寨公共空间的复兴方法,同时这三种结合的复合型是其他村寨复兴中较为流行的发展模式。在当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可以更好地与之结合,尤其是生态和生产方面。自习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生态保护已逐步成为中国在发展中的基本要素,不论从工业发展抑或是农业发展,都要遵循生态为先的原则。其次是生产,不论在哪个国家,只要发展,必然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当下多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时代,其他的产业模式可以与当地民族文化较好地融入,容错率可观。

其次,“空间复兴”与文化遗产保护不同,它并不是固化、单调的复兴保护,而是将空间富有“弹性的”的复兴,通过对侗寨的道路以及关键节点的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在与三大方面进行结合的复合型设计,提出创新性的理论观点,为桂北侗寨公共空间复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猜你喜欢

侗寨鼓楼侗族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鼓楼颂
鼓楼颂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