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述评

2021-09-16史乐峰

创新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

朱 勇,方 倩,史乐峰,吕 璐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 401331)

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科技革命发展使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经之路,而发展新兴产业尤其是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新兴产业则是实现创新驱动所不可或缺的引领方向。相对传统产业而言的新兴产业,内容在持续变化,以新兴产业为研究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亦如此。2018年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九大领域。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逆全球化趋势已现端倪,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述评,厘清其理论脉络和未来研究方向,对丰富和完善我国产业发展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界定、特征、影响因素、发展模式、政策支持和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等角度对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进行了梳理及述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1 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1.1 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Michael Porter在1980年发布的《竞争战略》中提到“新兴产业”,将其定义为由技术创新、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的消费需求或其他经济社会变化导致的新成立或者重生的行业,新兴产业最突出的特点是不确定性[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ILC)认为产业生命中通常包含四个阶段,即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部分研究强调了产业不确定性以及产业发展阶段,认为新兴产业由新产业或者新想法而形成,在发展中处于早期阶段,对产品需求、市场潜力和市场状况都不了解,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2]。Low[3]则将产业发展分成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认为新兴产业就处于产业发展初级阶段。而Min Choo[4]则将萌芽期和成长期合并称为“新兴产业”阶段,认为只有当公司产品或服务能够生存并在消费者支持下继续发展时,才会形成一个新兴产业。

新兴技术是新兴产业形成的根源,用新兴技术刺激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就业、竞争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5]。但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之间并不存在必要条件,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则会衍生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或地区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既代表着科技创新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方向,具有战略性、创新性、成长性、关联性、导向性和风险性[6]。

1.2 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赫希曼[7]1958年提出了“战略性产业”的概念。在其所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他将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最深的经济体系称为战略部门,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应根据产业关联度来选择重点需要扶持的产业,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国内2009年以前对新兴产业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研究角度多从产业生命周期[8-9]或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关系角度[10]展开。2010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融合,其战略性体现在该产业能否成为未来主导产业并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其新兴性则代表着产业发展新方向,是处于产品生命周期形成阶段的产业[11]。

新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新兴产业的兴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能否成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的产业,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都具有新兴性,但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具备新兴性和战略性两大特征,对国家经济长期战略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显然比通常的新兴产业更具前瞻性和产业引领能力。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

2.1 创新性是产业形成的根本原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便是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新兴性,产业出现与发展依赖于创新。Claude[12]在定义新兴产业时总结其四个特征:与突破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相关联;创新需要新技术发展;相对应于一个产业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特点。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推动力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因而是否能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根据其产业创新力、产业引领力、产业持续力、产业聚集力、产业碳减力来进行选择[13]。

2.2 不确定性是本质特征

不确定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期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在技术不确定方面,新兴产业主要是技术的“非连续”和“分化性”,由技术演进形成的新兴产业是产业生命周期中的“非连续”现象,产业生命周期更替主要是因为技术的重大突破导致技术分化,形成不同发展方向的技术,继而依靠技术选择形成市场信赖的技术群和企业群[14]。新兴产业的企业在研究新兴产业中组织的战略选择问题时也面临不确定性和非结构性。此外,虽然一般市场内规模可能带来市场控制或运营合理化的优势,但新兴产业中不存在规模优势,先驱企业往往规模较小[15]。

2.3 正外部性具有产业关联作用

新兴产业使各个行业GDP份额多样化,并削弱了行业内由知识积累所带来的集聚经济的利益,因而新兴产业在初期阶段会降低人均GDP增长率。但从长远来看,新兴产业仍是经济持续增长所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16],新兴产业带来的经济增长与其正外部性紧密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外部性可以分为研发的正外部性和产业化的正外部性,其战略性表现在巨大发展空间、未来高速增长、关联其他产业、代表科技发展前沿、具有重大影响、决定国家未来竞争优势等六个层面[17]。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对其他产业发展有推动作用,还能加强基础性研究及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而基础性研究的突破能不断提高我国整体产业水平[18]。

由图1可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延伸与发展,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创新性、不确定性、新兴性,且都具有资源配置效应。但是,新兴产业主要关注产业新兴性和新技术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则在新兴产业基础上,更强调产业发展的战略作用,具有正外部性特征。

图1 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同点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内生性因素

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生性因素可分为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等层面。技术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创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能进一步发展升级为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并创造出新的可替代产品,促进产业结构变革[19]。技术效率水平决定了产业产出效率,由于企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对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且存在着行业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20]。高水平创新决定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活力。桂黄宝[21]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动力机制,提出“四轮驱动模型”,即创新驱动、政策推动、需求拉动以及市场竞争,表明无论产业位于生命周期哪一阶段,创新驱动机制都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产业发展要素资源错配则会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造成产业组织恶化、发展停滞,而政府业绩主导下的干预是导致产业要素资源错配的重要原因,削弱资源有效配置对产能过剩具有化解作用[22]。产业资源有效配置比资本积累更有利于产业发展,短期内应缓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约束,长期内应建立融资契约并提升产业技术效率,从而提升产业资源配置效率[23]。

3.2 外生性因素

3.2.1 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产业价值和发展的特殊性而急需产业政策扶持。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是政府实施政策干预的重要工具[24]。Lovdal[25]通过对海洋能源行业中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调查,认为阻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资本需求和政治支持需求,并将产业政策视作政治支持的手段。白恩来等[26]强调了产业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制定是否科学与精准,有效的产业政策可以使政府采用补贴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创新[27]。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必须根据其自身的技术属性、外部环境和初始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并具有动态性和创业性两方面特征[28]。由于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市场失灵机制和表现不同,政策也应进行动态调整[29]。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助推作用,精准的产业政策匹配才能有效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3.2.2 竞争环境。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展,市场竞争将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选择,其中可以从区域竞争和市场竞争两个方面探究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区域产业竞争能有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的政策环境,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和金融深化进程[30]。区域竞争力取决于区域资源调动能力。Hausmann[31]认为这种能力既可以是每种产品所需要的大量潜在且不可交易的生产性投入,也可以是特定的基础架构及特定的技能、制度或规范。国家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资源调动能力越强,发展新产业的可能性就越高[32]。因此,近年来代表经济增长质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开始成为地方竞争的重要指向。

市场竞争作为外生影响因素,可以发挥产业治理的作用,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有助于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投资效率,且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的投资效率越高[33]。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简泽[34]考察市场竞争对技术进步影响后发现,技术变迁过程中市场竞争具有创造和破坏的两面性。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市场竞争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不同的市场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35]。Harfield[36]也对政府作用和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加以肯定,但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只是起辅助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更多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

3.2.3 全球产业链。在全球化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封闭逐渐过渡到开放式发展,由于其正外部性影响,产业集群常常能快速嵌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新兴产业发展最终会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37]。从全球产业链嵌入角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可通过全球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的中介作用取得突破性创新,嵌入程度和嵌入质量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有积极影响[38]。全球化时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诸多产业领域可借助贸易全球化的机会,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与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技术合作,获得核心竞争能力。协同创新发展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技术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且协同组织间知识共享对创新绩效提升具有直接作用,对新兴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具有显著影响[39]。

综合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来看,相关文献及相应观点见表1。

表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内容及分类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4.1 产业融合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仍然属于产业生命初期,产业融合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诞生与扩张的必要过程。产业融合突破了产业边界的固化限制,使原本分离的各个产业部门相互渗透融合,包括产品、业务和市场三个层次的融合[40]。产业整合的前提条件是产业之间的技术融合[4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包括技术融合模式、产品融合模式以及市场融合模式[4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要实现产业技术和产业价值活动深度融合,其实质就是利益的融合,通过产城融合、产市融合及产业模块融合来实现[43]。

4.2 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本质,亦是产业最持久的驱动力,是产业演进的主要推动力量。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共性技术创新和私人技术创新[44]。共性技术创新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从产业共性技术供给和需求角度看,存在“引领模式”“定制模式”“外溢模式”和“联盟模式”等四类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模式[45]。而技术约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内部约束,这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产业技术水平下的技术发展模式分为了技术领先发展模式和技术追随发展模式[46]。产业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且不断创造新技术及新产品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发展的地位优势。在技术发展路径层面,又分为模仿、由模仿向创新过渡、创新三个阶段。阶段间的过渡是渐进式过渡,技术模仿到达相应程度后,边际作用持续下降,此时加强自主创新研发将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47]。

4.3 产业耦合模式

学术界引用“耦合”这一概念来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度的问题。现有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与区域技术创新耦合的研究居多,定量研究则主要关注耦合度测量。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是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48],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引领和拉动作用,产业间存在耦合发展、互利互惠的关系。两个产业子系统具有高度关联性,是一个复合有机体,且两个产业的动态耦合系统具有动态演化特征,可以通过技术、资金等要素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耦合发展[49]。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能力和技术支撑,加快产业发展必须增加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区域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可以表现在目标、要素、结构、空间政策等方面,其耦合发展模型可分为耦合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50]。宋冬梅[51]也根据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我国省级区域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状况,认为国内多数地区耦合发展程度仍然较低。

4.4 产业内协同模式

产业协同关键在于形成多个主体间为一个共同目标进行有效互动的交流网络,能促进资源整合和要素流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供应链产业的协同需求明显,除了产业—产业间协同外,产业内部要素协同演化对产业发展亦起着显著的驱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的协同研究多着眼于技术与其他要素的协同,如技术与制度、技术链与产业链、技术与市场等,而这些要素协同能否形成统一目标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新兴产业形成与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协同演化理论中二者被视为一种内生变量,互为选择,相互交织,通过协同演化推进新兴产业发展[52]。新兴技术链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能力,而产业链正是将此技术能力引入市场并实现价值的媒介,两者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关键[53]。从产业系统演化角度看,产业演化同时受到技术演化和市场演化的影响。新兴技术、新兴市场和新兴产业三者之间存在多向互动关系,交互影响形成了协同演化的正反馈特征[54]。

综上可见,学术界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主要分为产业融合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产业耦合模式、产业内协同模式。其中,技术、市场、产品等要素的融合推动实现产业—产业之间的融合,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融合模式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显著。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由模仿到创新、联盟、定制等模式推进技术领先发展,其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进一步发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并以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协同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上四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代表文献及主要研究内容概要如表2所示。

表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概要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兴产业为基础并深化发展的产业,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孵化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战略前瞻性与产业引领作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产业最显著的区别。国外界定新兴产业概念时,看重其新兴性,而国内相关研究既保留了新兴产业的新兴性,又强调了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即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在产业特征方面,国内外研究主体虽存在差异,但在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时多数仍借鉴新兴产业特点,如突破性创新、技术不确定性等,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仍可归纳为创新性、不确定性和正外部性。其中,创新性是产业形成的根本原因,不确定性是其重要特征,正外部性则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的产业引领或带动功能。

②产业发展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影响显著。内生性因素包括产业技术进步、创新驱动、资源配置等,产业演进主要以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为重点,通过合理的产业要素资源配置提高产业技术发展效率;外生性因素主要侧重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包括产业政策、竞争环境和全球产业链。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贯穿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生命周期,形成连续多级的政策链匹配,在产业生命周期初级阶段尤其在产业发展、技术升级、激励创新方面,需要突出产业政策扶持的精准性。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并能在全球产业链协同创新前提下实现更加快速、高效的产业融合发展。

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产业融合模式、技术创新模式、产业耦合模式、产业内协同模式四类。产业融合是加快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包含技术融合、市场融合、产品融合等多种模式;技术创新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与活力,创新能力的持久性是产业发展最为稳定可靠的驱动力,因而对产业技术发展模式的研究仍然是未来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产业耦合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外部性,多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区域技术创新耦合,对耦合模型构建和耦合度测量亦是未来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除了强调异质产业间的协同外,还注重同类产业内的要素协同,因而研究的焦点主要着眼于技术创新与其他要素协同,如技术与制度、技术链与产业链、技术与市场。

5.2 展望

十多年的相关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特征等基础理论已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现阶段,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需求,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产业结构转型、产业政策、创新绩效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的同时,更应强调产业发展的可持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亟须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评估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甄别机制,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面对当前逆全球化趋势的挑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甄别机制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于外部可以从产业政策支持、机制管理、产权保护、评估系统等着手,于内部可着重从产业内的创新激励、R&D人员投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着手,但判断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否具有可持续性,需要甄别机制的设定与评价体系的构建或完善;二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协同模式彰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优势,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与多种产业类型相协同,通过技术溢出带动大量现存传统产业升级;三是加强基础科学成果产业转化研究。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源泉,是理论研究和应用试验开发的重要基石,基础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往往能够带动产业技术变革,为赢得新技术革命、提升竞争力创造先决条件。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闪电对n79频段5G微带天线的电磁耦合效应研究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试论知识经济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