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
2021-09-16沈松刘同林曹江红陈九大
沈松,刘同林,曹江红,陈九大
(望江县林业局,安徽 安庆246202)
血吸虫病与SARS、AIDS被列为世界三大重要传染病。我国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血吸虫病广泛存在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个省份,自然感染的动物有40余种,牛、猪、马、羊、驴、骡、犬、猫和家兔等是其主要传播源。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大面积芦苇丛生的“三滩地”(江滩、湖滩和洲滩),总面积约为63万hm,是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理想的繁衍孳生地。因此,这里被划为血吸虫病的重感染区,是林业血防工程建设的主战场。1 基本概况
望江县位于皖西南边陲的长江北岸,县境一面依山、三面环水,河流湖泊星罗棋布,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全县总面积1 364 km,平均海拔40 m,血吸虫病在望江县的流行范围以泊湖、漳湖两大水系及沿江一线为主,疫区人口数占全县总人口的61.3%;全县历史累计有螺面积8 911.5万m,80%以上的滩地曾有钉螺,曾是安徽省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至2005年底,全县已累计感病42万人,每年急血病人约40人、晚血病人500~700人。2020年底,全县有螺面积降至1 701.6万m。
2 环改灭螺历程
1995年之前,在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按照“先急后缓、循序推进”的原则,结合农业生产,发动群众进行开滩围垦、药物灭螺(主要用血防糊-67,投入大,污染环境)及机耕毁芦,在灭螺和防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瘟神”对人民的摧残和威胁。但因“三滩地”面积广阔、地形复杂、水流水位变化大及其非封闭性等,加之血吸虫病人畜共患、流行因素复杂、灭螺难度过大,尽管做了大量工作,芦苇、杂草依然因生命力旺盛而层出不穷,疫情易反弹,成了“血防”工作中的难题。
“九五”以来,为彻底改造芦苇丛生的宜螺环境,充分利用滩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了造林与抑螺防病相结合的生物工程。在机耕毁芦后,栽植速生丰产高效的欧美杨等,以有限的投入获得了较好的营林收益,取得了理想的“抑螺”效果,血吸虫病也因此得到有效控制,并于2008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201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19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有螺滩地被“以林代芦”和实施间作后,因生境得到彻底改变,钉螺数量、感染螺数等明显下降。笔者经系统试验和反复实践,探索出一套较为完整而又符合滩地立地环境、抑螺成效显著、易于推广的营林技术。
3 抑螺防病林营造技术
3.1 林地准备
在造林前一年秋季,将林地内芦苇、杂草杂灌等采收割净后,用机械将芦根翻出,收集拣净归堆处理,并两次耙平、做垄等。因滩地活螺框率、活螺密度等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郁闭度的提高而呈降低趋势,且这种趋势随着林龄的增加而有所增强。依据滩涂具体情况、树种及经营目标决定树种栽植株行距,即造林密度。滩地螺情重,造林密度宜大;滩地立地质量越高,设计密度宜越小,有利于培育大径级材;常用株行距为5 m×6 m或4 m×8 m。杨树整地规格0.8 m×0.8 m×0.8 m,其他树种视苗木规格而定。有条件垫施基肥的,需适度加大挖穴深度。对于水位高的区域,为便于防洪等,应采取宽行窄株造林,行距8~12 m、株距3~4 m,行向与水流方向一致;待林分郁闭后实施株间间伐,培育大径级商品材,提高产出比。
3.2 科学造林
造林时间以林木休眠期为宜,但不能迟于植树节,以冬季为好。采用Ⅰ级良种壮苗随取随栽;外调苗一律先浸水、后定植。不能及时栽植完的,应假植或浸于水中;不便假植或浸水的,注意妥善堆放,保持根系湿润(如庇荫、洒水、覆盖等),确保造林后的成活率,并按造林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深栽。杨树宜选皖林1号和2号、南林95和895、中潜3号、2025、Ⅰ-69和Ⅰ-72杨、中汉578、592等适生品种。有些树种(枫杨、乌桕等)的干、鲜叶片,对钉螺有一定的毒害和抑制作用,提倡利用植物对钉螺的他感作用及混交优势,用杨树与枫杨、乌桕、重阳木、池杉、水杉及苏柳172和194等块状或带状混交。造林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灭螺效果好坏。科学毁芦造林后,钉螺感染率、活螺密度等指标,随着营林工作的持续推进而大幅度下降,见表1。
表1 雷池村江外滩1995年春造林后土表螺情变化
排水沟、道路网、阻拦坝及涵闸修建等综合配套工程,应与造林同步规划,及时实施;保障沟与沟相通、路与路相连,排水通畅,雨停地干,确保环改灭螺计划的实施。林分内每隔80~100 m开一条排水沟,宽1.0~1.5m、深1 m;主路设计宽为4~6 m,辅道宽2~3 m。对螺情严重的滩地,应在林地四周结合开沟修筑高1.0~1.3 m的围坝或防护栏,以防人、畜进入染病及损害林木等。开沟、作垄、筑路等辅助工程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促进林木生长及抑制钉螺孳生。
滩地大多呈冬干夏水状态。在季节性淹水的滩地实施环改造林时,应选择大苗,确保汛期有1 m以上的树梢露出水面。杨树虽有较强的耐水湿能力,但不能忍耐停滞死水的长期淹渍,因此时的根系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易引起根腐等,从而影响林木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3.4 林农间作
研究表明,间作不仅可加快土表水分蒸发,降低土壤含水率(常低于28%)、及林内与表土层温度,使钉螺适生的高温高湿环境不复存在,而且还能增加粮、油、蔬菜、药材(益母草)、绿肥(紫云英)等收益,促进以短养长。林农间作是持续改变钉螺适生环境的重要举措。凡适于间作的林地,均应种植油菜、豆类、小麦、萝卜或绿肥、饲草等,开展多种经营。林农间作后所形成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具备有效抑螺乃至灭螺的小气候环境特征。间作的土壤翻耕和松土除草等,既可铲除再生芦苇,又能直接掩埋钉螺及抑制其孳生,减少芦苇和杂草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促进林木生长。
3.5 抚育管理
秉持集约经营的原则,集体、国有滩地要建立林场等生产经营实体,落实管护责任。林分郁闭前,每年应于初夏、夏末进行中耕除草2次;冬季及时进行翻耕及沟、路清理,清除芦苇,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及时杀灭发现的钉螺,以便形成一个始终不利于钉螺孳生和滞留的环境条件。幼林期,及时修剪造林树种的竞争枝、过密枝及卡脖枝,调整枝下高,并加强对林木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天牛类蛀干害虫,及时清除林内及周边病源木或虫源木等。
对比不同营林模式,仅粗放除芦,未进行细致全面整地和开沟沥水的造林滩地上,其钉螺感染率、活螺密度等明显高于精细毁芦造林、开沟沥水、间作或复耕滩地;而间种区和规范复耕的林地内,两者间的螺情变化无明显差异,详见表2。
表2 棉花洲滩地三种营林模式随机区组试验土表螺情变化
4 结语
“以林代芦、抑螺防病”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工程,是为人民谋福祉的大事业,目的是持续、系统地改造钉螺的适生环境,使其难以生存。因此,应加强组织领导,注重长远谋划,强调部门配合,实行多措并举,始终坚持高质量地毁芦整地和集约经营,实施好配套工程措施,倡导林农间作或复耕抚育,造、管并举,使营林创收、间种获益与灭螺、防病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