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9-15李雪姚晶宏张鳅元
李雪 姚晶宏 张鳅元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加上日益繁重的学业压力,这一阶段很容易成为心理问题高发时期。199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对全国中小学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意识和增强心理素质作为出发点,学校要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2002年教育部继续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十三五”期间,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發展和全面普及,在认真总结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教育部再次修订纲要,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进一步指导。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颁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其中第八项便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由此可见,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是一项国策,而随着该工作的展开,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增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了当今教育界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农村地缘资源薄弱,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和开展也相对缓慢。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调查
本研究选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随机抽取广西西部某自治县D中学学生进行调查。分发量表总数为1197份,实际收回1197份,有效量表1186份,有效率为99%。其中初一年级337份、初二年级437份、初三年级412份。
调查结果显示,35.92%的学生为低焦虑状态,53.20%的学生为中度焦虑状态,10.88%的学生为高焦虑状态,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其中,学习焦虑倾向占54.55%,过敏倾向占40.13%,身体问题倾向占28.41%,自责问题倾向占25.21%,焦虑问题倾向占17.71%,恐怖问题倾向占15.60%,孤独问题倾向占13.58%,冲动问题倾向占12.73%。由此可见,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初一学生中学习焦虑(57.57%)、对人焦虑(18.99%)、恐怖倾向(17.21%)、冲动倾向(14.84%)占比较大;初二年级学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习焦虑(55.61%)和孤独倾向(15.79%);初三年级学生容易存在自责倾向(25.97%)、过敏倾向(41.75%)、身体倾向(31.31%)三方面的心理问题。
同时,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有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男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比女生的略好些,女生更容易出现学习焦虑(58.55%)、过敏倾向(44.08%)、身体倾向(35.03%)、自责倾向(33.06%),或可说明女生在自我心理调节和抗压能力方面情况较差。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的落实和开展,访谈调查结果显示,这一工作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就学校方面而言,校方迫于上级政策要求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置了完整的设备,但是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因而无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导致心理咨询室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学生的心理辅导及咨询需要也无法满足。学校每学期都会开设相关讲座、例会,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不全面,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全面普及。在师资继续教育方面,相关教师的心理健康培训机会甚少,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无法搭建完备的心理教育体系。在学生方面,多数未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活动以及心理援助服务,对心理咨询及其他心理服务全然无知,导致学生在心理求助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没有主动求助意识,甚至有些学生因无法及时得到心理援助,导致心理疾病程度加深。由此可见,广西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与落实工作十分滞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援助体系缺口很大。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D中学学生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0.88%,与国内其他相关研究的结果相比,高于同类测试结果,进一步印证了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严重迟滞。其中学习焦虑和过敏倾向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多位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发现,女生出现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的比例高于男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国内有学者发现,川、渝等农村学校中有84.3%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和机构,91.5%的农村学校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有8.5%的农村学校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府推动不足、师资薄弱、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另一项研究对苏北100所农村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6%的农村校长能够正确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54.4%的农村校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不清晰,38.9%的农村校长几乎不了解;53.3%的农村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只是摆设;有11.1%和22.2%的农村学校领导认为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教材和教师。本研究结果对同类研究进行了重要补充,呈现了广西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同时结合以往研究,再次印证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诸多问题和困境。
三、解决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家庭参与
1.家长需要提高个人素质。农村家长因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特点认识不够,因此,低文化程度的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文化素养和教育观念等。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观摩教育影片、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在当地图书馆、书店购买或借阅书籍报刊以扩展知识面。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是家长提升自身教育素养的良好资源。
2.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许多家长缺乏对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和发展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沟通中,家长可以注意几点:加强日常沟通,如增加通电话或视频频率,关心孩子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给予充分心理支持。注意教育方式和讲话态度,用理解代替责备,耐心教育引导。注意亲密关系的培养,给予孩子更多的倾听,走进他们的内心。
3.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有两种方式可以参考:一是家长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家长会、讲座、会议等活动,这不仅能使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还可以帮助家长学习科学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提升教育能力。二是家长应学会使用与学习有关的电子设备,关注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如学校公众号、官网、家校群,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和基本情况,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保持良好交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
(二)学校引导
1.与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达成共识,合力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教育管理部门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切实规划,包括设置评估机构、筹备经费、设立专任心理健康教师岗位,以及开发完整的心育体系,保障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由于乡镇医疗水平有限,可以借助省市级医疗资源,特别是精神卫生系统资源,开展医校合作,为有心理问题学生提供便捷就诊通道,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相关卫生部门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等知识的宣传服务。
2.树立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应先从领导和一线教师层面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教育者抛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学校各级领导需进一步加强在教学工作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各学科教师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的工作,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理念。
3.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进行各学科渗透教学。一方面,学校应进行整体教学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规划中,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心育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班级会议和团体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信等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升国旗仪式、主题班会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挫折教育。同时,在生活和社会实践方面,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在个性培养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扩展业余爱好和艺体特长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工作。一方面,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制,这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学校有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执业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技能缺乏、自身发展受限、职业倦怠、亚健康状态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部门以及社会系统要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时调整教育行为,塑造良性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与行为。
(三)社会支持
从社会层面看,政府、社区和村民委员会以及社会有识之士,都是保障农村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升农村群众的教育思想观念,是社会为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第一道屏障。此外,社区教育可以成为重要的辅助力量。社区应充分利用自身工作优势,搭建丰富的社区教育平台,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开设社区娱乐场、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角等。在农村文化娱乐方面,要加强对网吧的管理,避免在街头巷尾出现暴力、色情书刊等垃圾文化。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社会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服务,为家长及学生开设心理咨询热线。
如何解决农村常住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已是国策制定之要。而如何保障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更是农村人口教育问题中的重要环节。对这一困境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調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03):180-183.
[3]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03):15-25.
[4]叶苑.贵州省农村、城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89-96+114.
[5]舒立国,阿拉坦巴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J].校园心理,2020,18(02):113-116.
[6]罗伟.壮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549-1552.
[7]卫萍,许成武,刘燕,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教育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2):91-96.
[8]王俊霞,叶建武,张德勇,等.丽水市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8(08):593-596.
[9]刘宗发.内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1):115-116+144.
[10]刘强.农村中学心理教育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4):26-28.
(作者李雪、张鳅元的单位为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姚晶宏的单位为武夷学院,张鳅元系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