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播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1-09-15梁翠华
梁翠华
【关键词】传播;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一、传播和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之源,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挖掘和阐发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新时代鼓舞河南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要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方式解读中原传统文化精髓,根据时代精神和广大民众的文化需要,深入诠释中原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义利双行”“和谐共生”“诚信”等价值观念,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意义,树起努力践行这一道德观念的典范,搭建平台,让普通民众亲身感受到中原传统文化精髓带来的心灵慰藉和亲切召唤,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
(二)大力发展民间文化组织,扩大中原传统文化在公众生活中的影响
河南的一些傳统民俗、民间传说、戏剧曲艺、风俗信仰等都是传统中原文化的瑰宝。例如,以汴绣、钧瓷、南阳玉雕、朱仙镇木版年画,汤阴、陕县、灵宝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以淮阳庙会、登封中岳庙会等为代表的庙会文化等,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资源。要大力发展民间文化组织,公众可通过参与民间文化组织的活动,看到这些资源的价值,了解中原传统文化。文化类民间组织可充分发挥河南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通过组织、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宣传河南,为促进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此,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将学术研究与民间文化之乡建设相结合,保护好民间文化产业中的老年艺人,用好中年传承人,扩大年轻爱好者队伍,逐步实现文化产业从资源依赖到智慧创意的转型升级。
(三)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优势,以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们的心灵
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社会成员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书本。微信、微博、抖音等各种APP为民众提供了了解和再现事实真相,见证真善美、假恶丑的便捷途径。传播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载体,能生动、直接、快速地把大众带进一定的文化语境中,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感知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正义、诚信、担当意识,加深对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深层理解。同时,要传播中原传统文化精髓并把它内化为民众的行为准则,就要使宣传的内容为群众所接受,所喜闻乐见,针对实际,解决民众想解决的问题,说群众想说的话,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引导民众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模式和习惯。
(四)充分挖掘中原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将其转化成不同类型、不同样式的艺术作品
加快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文化创意、工艺美术与艺术品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现代媒体技术形式进行广泛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主题出版系列图文并茂的书籍和电子音像产品,对电视宣传予以扩大补充,既具知识性,又有视觉享受,形成文化特色大餐,给人以审美感受。比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华人。要不断探寻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通过多种方式塑造具有中原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主流文化,提高中原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五)重视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开展“中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学校是中原传统文化日常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原传统文化进校园,教材教辅出版部门首先要把饱含和鲜明体现中原传统美德的文章、人物、事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纳入教科书中。同时,家庭要发挥摇篮作用,将优秀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纳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庭熏陶,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二、清除中原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一)抵制腐朽文化意识,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在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时,要进行区分和甄别,剔除其糟粕。要抵制宗法专制、人治惯性、熟人思维、等级区分等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始终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首位,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培育良好、健康、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二)突破落后思想观念,坚守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
在传播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歪曲传统文化的意义,利用传统文化来实现自己的某种利益。比如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认为先把经济发展起来再发展文化也不晚。还有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的一切都是好的,都要发扬光大等。要突破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坚守住优秀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富有生命力的精华,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务实创新、重诺守诚的精神,研究人、完善人、使用人为主的人文文化,仁爱、民本、厚礼、贵和持中思想等以及辩证思维方法等。这些特色和精华铸造了人们共同认同的文化意识、文化行为、文化方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优秀思想文化的支撑。
(三)改革不良文化体制,实现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播
虽然中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资源丰富,但是还未能形成在各个具体领域得到推行的典型做法或经验模式。究其根本,是文化体制改革的观念缺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市场开放的步骤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和不一致。因此,要想方设法利用、调动、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出足够数量的、优秀的、能对其他非试点单位与地区起到榜样作用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为此,要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最大限度地将分散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诉求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型的资源管理;同时推进文化体制的配套改革,使文化产业获得资金、人才和制度上的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和娱乐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
三、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创新
(一)开拓创新,推进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挖掘提炼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有针对性地实现其现代性转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播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和关键环节。当今社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享受主义、消费主义、个人自由主义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应在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属性并萃取其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诠释中原传统文化精髓中的“义利双行”“和谐共生”“诚信”“追求人格自由独立”等价值观念,并用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作出新阐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富有新的时代意义。以这种积极的转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当代的重要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方法、历史借鉴。
(二)兼容并蓄,吸收人类文明硕果
中原传统文化要保持自身的超越性,必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文化交往中,在与其他民族平等对话、交流与互动中吸取先进的文化和精神,实现自我更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精彩之處。当今的文化激荡,不仅体现为冲突、竞争,也体现为包容、融合。传承弘扬中原传统文化须在充分理解自身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
(三)和谐共进,实现文化、文明的双重构建
和谐是中原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谐这一理念对文明河南建设的最大帮助就是在和谐社会氛围中实现中原传统文化和文明河南建设的双重构建,使文明和文化相互促进。社会是文明、文化和谐共进的有机体,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家园,文明反映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进步状况,文明和文化相得益彰、和谐共建,社会才健康、有活力。我们要秉承和谐的理念,坚持全方位的社会文明促进中原传统文化全新发展,同时用中原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原传统文化也在逐渐向周边地区及国家传播,影响并改变着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了解中原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历史传承,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骆玉安.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2]刘同般.论中原文化的特点及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基本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3]洪卫中.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3).
[4]高文麒.河南中原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6]黄俊杰.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吴翔之.大众传媒的文化建构:区域民俗的传承与变迁[J].新闻知识,2011(7).
[8]杨博.新媒体视阈下中原文化传播策略剖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4):46+52.
(作者单位:中共济源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