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

2021-09-15刘亚品于小晶

人民论坛 2021年24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评价德育

刘亚品 于小晶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评价 理智德性 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思政课是助力完成这一使命的第一课堂,要着重发挥好铸魂育人的基本功能。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的发挥和理智德性的培育是内在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理智德性的培育正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助力。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工作的重要导向,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因此,思政课要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必须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导向。

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必要性

历经高考而来,很多大学生形成了“考什么学什么”的认知习惯。而大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之本,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从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内在生长,即学生的自生性发展上来。在大学教育中,智育和德育不应是严格区分开的,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涵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世界和思维品格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识能力。

理智德性(intellectual virtue)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概念。所谓德性,是指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美德或品质。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理智德性是人类精神有理性的部分,是一种与善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品质,可以由教导生成。后来这一概念被运用到知识论领域,形成了德性可靠论和德性责任论两种德性知识论,前者认为理智德性是先天获得的认知能力,后者则认为其是持久习得的认知品质。在此,我们侧重于理智德性的品质特性,因为能力是先天自然所赋予的,而品质是后天习得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包括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习得优秀的认知品质。理智德性的培育是大学教育的题中之义。

教育不仅要传递信息和知识,更应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认知品德。大学教育的高阶性在于要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如果学生缺乏理智德性,容易陷入追逐认知的获益之中,而丧失持久的、内在的主观能动性,阻碍自身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完善人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工作目标之一。因此,大学教育应注重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不断完善,以及认知品质的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理智德性的养成需要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贯穿高校智育和德育的始终。

思政课是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课程

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其核心在于构筑牢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形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信念的养成必须通过持久的、习得的、可靠的认知品质锤炼才能真正获得。理智德性正是获得可靠信念的途径。因此,要使认知主体走向卓越,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主动获得高阶知识的探究意愿,加强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自觉体认、主动探究,以及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从教学任务上来说,思政课就是要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要筑牢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信念,就必须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发展性,还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关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发展的知识体系。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作用在于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渴望有机融合,形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终身学习能力。同时,思政课不能仅是知识灌输式教育,还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容应对各种观点和思潮。当前大学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主体思政课,分别从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历史思维、情感思维等不同角度建构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在课程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认知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要以支撑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念为目标,通过原理推导、理论论证、实践检验、情感认同等方式方法,使学生在理智自主的基础上形成坚定的理论立场、开阔的知识视野,能够旗帜鲜明地运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剖析和批判各种观点和思潮,并持之以恒地追寻真理,进而坚定人生方向。思政课教学实践应坚持四门课程的内在统一,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最终达成理想信念教育的终极目标。

思政課教学评价改革是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评价的词根是价值,教学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我们对教学活动或课程学习作出“好”或“坏”的评价,还在于对教学活动或课程学习进行进一步的价值提升、选择及延续。好的教学评价具有价值导向作用,不仅可以督促教师有效教学,还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过于重视结果性评价,当前思政课教学仍存在以考代评的问题,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理智德性的培育和生成,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进展和效果。

教学评价是有效引导教学方向的指挥棒。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10月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思政课教学评价作为大学生理智德性培育的关键环节,必须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重心。同时,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思政课的评价方法应与其他知识型课程评价方法有所不同。随着社会多元化、复杂化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形势、对象、内容、任务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评价对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必须对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评价德育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