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储藏食物有妙招
2021-09-15
在如今科技发达的年代,我们不仅可以吃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蔬菜水果,而且在炎炎夏日能随时吃到冰凉爽口的饮品呢,这都多亏了现代先进的食品储藏技术。有的同学要问了,在古代,那个时候科技还不发达,古人是如何储藏食物的呢?接下来,大家跟着我一起去看看吧!
藏在地下的大粮仓
冷藏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保鲜技术。在低温下,食品中所含的酶活性会减弱,化学反应速度会减缓,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速度也会大大降低,这样,食品就能够保存较长一段时间呢。
在古代,古人储藏食品最常用的方法也是冷藏。不过,古人可没有冰箱之类的制冷设备,他们是利用地下的低温或冬季储藏的冰块来给食品保鲜的,是不是很聪明呢?
最常用的方法是窖藏法。
没错,所谓窖藏法,是利用土壤的保温作用来储藏粮食、水果和蔬菜。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部落的居民就已经开始用这种方法来储藏粮食啦。
那他们是怎么发现这个方法的呢?
传闻是夏日过于炎热,家畜都有刨土借此来降低身体温度的习惯,居民出于好奇,学着将脚下的地挖出大坑,结果发现地洞里的温度要低很多,凉爽极了!
他们又考虑到吃不完的食物在炎热的夏天里特别容易坏,于是将这些食物储藏在温度较低地窖里,果不其然,地窖里的食物可以储藏更久的时间!
席子夹糠
隋朝末年动荡不安,各路英雄揭竿而起,拥有十万瓦岗军的李密在攻打洛阳时,急于进攻,结果一战而败,失去了洛口仓(粮仓)。没有了洛口仓的瓦岗军便没有了根基,数十万大军一夕崩溃。
李世民从瓦岗军战败中认识到粮仓建于城外的弊端,于是决定将粮仓建在城内,防止重蹈覆辙。这就是有“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含嘉仓。含嘉仓遗迹被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考古人员挖开仓窖土层时,发现里面保存的粮食仍完好无损,从仓里取出来的谷子竟然还能发芽,最终结下果实。
而这一套保存粮食的办法叫席子夹糠。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挖好窖穴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铺在底部,再将木板铺于草木灰上,席子又铺于木板上,席子上垫谷糠,最后再用席子将谷糠覆盖住来防潮保存。这样谷子基本保持9年以上不变质。
“毛竹罐头”真新鲜
古人为了给食品保鲜,还发明了密封储藏技术。它的原理就是將食品放入容器里,通过对容器进行密封,使食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格物粗谈》一书中,记载了一种用活的毛竹储存樱桃的方法:在活的毛竹上挖一个孔,往竹子里装满有蒂的樱桃,再用泥将孔密封起来,到了夏天,打开竹子,樱桃依然鲜美如初。这是我国历史上用活竹子储藏食品的首次记载。这个方法非常巧妙,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创造。除了保存樱桃之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储藏桃和杏。
除了竹子以外,古人还用瓮、缸、瓶等作为储藏容器,用纸、泥、叶等作为密封材料,对橘子、橄榄、橙子和石榴等水果进行密封储藏,古代人在保存食物上花的心思可不少呢。
晾晒蔬果
如果不是为了保鲜,而是仅仅满足食品最基本的储藏需要,那么就可以采取干制的方法储藏。干制法就是对食品进行干燥处理,以减少食品重量和体积,使食品便于储存和运输。同时,通过晾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果蔬表面的微生物,可以延缓食物腐烂变质的进程。
干制法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我们熟悉的荔枝干、葡萄干、柿子饼,以及各类五花八门的果脯,都属于干制食品。另外,鱼虾等水产品和菌类也可以用干制法储藏,就像我们现在可以在超市看到的鱼干之类的食物哦,味道也是相当美味的。
别具风格的腌渍制品
大家有没有吃过腊肉呢?
腊制法是将食物原料经盐腌后,进行烘烤和烟熏,然后再放到通风处吹干的一种食品储藏方法。
传闻腊肉是苗族人发明的。相传苗族人是蚩尤的后裔,在蚩尤和黄帝大战的时候,蚩尤一族一路败北,兵败至云贵、湘西一带才有喘息的时间。蚩尤族虽然是生存了下来,但是时而还是会受到黄帝派的人的袭扰,所以这些个蚩尤人一直是流动性的居住。在仓皇之际,牲口和粮食不易带走,于是就有人想出了办法,把牲口杀了,再把肉先腌后熏,这样就做出了便于携带且容易保存的肉,这个肉就是腊肉。
看来,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也不会因为储藏食品而发愁,而是运用智慧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储藏方法,既满足了自己的生活需要,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