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元素的设计与教学融入研究

2021-09-15黎书文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1年8期
关键词:机械原理原理机械

黎书文

(贵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要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下,专业课程的教学除了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做好价值观的引领。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主要阐释各类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常见机构的设计及应用等知识,通过挖掘蕴含的思政元素,以课程知识体系为载体,使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思政,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形成系统合力。在遵循课程自身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深挖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无痕融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使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教书育人使命的主阵地。

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轻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关怀等问题,即便有少数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了思政内涵教学,但大多仍属于个人无意识的、片段化的、偶发性的教学尝试,并不是有课程文化的、有设计的、系统性的教学行为。开展课程思政是为了回归教书育人的本源,这对学生、教师及课程本身而言都具有积极的意义[2]。

对学生而言,课程思政让课堂教学更加丰满立体,学生不再只是接受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而是赋予课堂更为丰富的精神给养。通过深植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学以致用,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职业素养。

对教师而言,课程思政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变以往侧重知识能力培养、缺乏人文关怀的状况,让教学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通过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用心设计教学案例,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同频共振。

对课程而言,课程思政的重点在思政。没有正确导向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导致传道与授业、解惑不能合一,教书与育人成为“两张皮”。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优质课程的支撑,课程思政只会成为空中楼阁。

2 课程思政教学模型的建立

“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要在“大思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等理念下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增强授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育人责任。要仔细梳理课程思政目标,以课程知识体系为载体,制定多元化考核标准,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反馈,使其与德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形成育人合力。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以教学重、难点研究带动理论研究,形成可呈现、可复制的系列教学实践成果。图1所示为本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模型。

图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型

3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首先,“机械原理”的思政教学要结合学科发展史,让学生深切体会科技发展的曲折与艰辛,贯穿国家、民族的兴盛和科技文明的传承这一脉络。授课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善于发掘典型人和事背后蕴含的道理,通过课堂讲述、观看视频、调研参观等不同形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通过对比国内外机械行业的发展水平,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实现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认同,增强行业、领域发展的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培养有家国情怀、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最后,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现“三全育人”为目标,深入挖掘提炼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融入,具体见表1。

表1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设计

4 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与措施

4.1 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

1)发掘课程思政元素。

①找准知识切入点: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比如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团队协作、辩证思维、法规意识等。

②整合价值模块:本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较为分散,对相近内容适当重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的设计),并对其进行广度拓展、深度解读和德育内涵发掘,按照思政“点→线→面→体”的发展逻辑组织教学。

2)拓展课程教学内容。

①延伸蕴含的哲学思想:启发与建立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的思维和方法。

②讲好学科典型人与事:在学科发展史和人物成长史中发掘价值观,培养使命感。

③用好经典工程案例素材:多维度分析工程案例,了解其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④结合当前热难点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呈现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4.2 课程思政的融入措施

“机械原理”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内涵,为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本文在总结其他机械类课程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完善课程资源、构建思政体系、丰富教学模式和改革考核方式四个方面阐述思政教育的融入措施[4]。

1)完善课程资源。

本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案、PPT课件、习题册、实验指导书、试题库等,尤以教学大纲为首要,作为实施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具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作用。在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编写中,做到以课程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蕴含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课程资源相互协同配合,运用德育学科的思维,提炼课程蕴含的思想,使其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有效教学载体。通过隐性渗透和潜移默化的教学,采取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2)构建思政体系。

本课程虽然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但目前尚未形成体系,如何构建有效的思政体系至关重要。在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通过严格审核分类、有效整合、教学实践、总结反馈等流程,进一步规范课程思政教学。图2所示为“机械原理”课程思政体系流程。

图2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体系流程

3)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本课程学时的不断压缩,思政内容如何巧妙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值得深思。为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获得课堂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应主动创新教学模式,比如开展“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利用清华在线、雨课堂、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学习任务和教学资源。通过线上与线下、课内和课外的衔接学习,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教室,时时都能学习,处处均是课堂。

4)改革考核方式。

“机械原理”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进展之所以缓慢,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仅仅提倡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学而不顺势出台相应的措施或办法,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因此,既要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多元化考核,鼓励老师们积极投身思政教改,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及年度考核等方面有所侧重;又要完善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方式,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特点新增考核项目,做到能执行、易操作,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达成度(学习效果)[5]。本课程的考核项目如图3所示。

图3 “机械原理”课程考核项目

5 结束语

本文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入课程知识体系,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牢固树立育人意识,彰显立德树人的教育职责,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日常教学中,在课程教学中体现育人的教化功能,使学生具备缘事析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机械原理原理机械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调试机械臂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简单机械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