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药剂及其组合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2021-09-15刘鸿恒李猛乔文忠李秀钰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呋虫胺吡蚜毒死

刘鸿恒, 李猛, 乔文忠, 李秀钰

(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东辛分公司农业中心,江苏 连云港 222248)

稻飞虱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趋光性强,喜好密闭环境,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成虫和若虫多于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为害,是水稻生产上最严重的害虫之一。稻飞虱又分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3种[1],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对水稻的为害最为广泛,早栽水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中后期以褐飞虱为主,迟栽水稻以褐飞虱为主,两种间又以褐飞虱危害性最大。褐飞虱为单食性害虫,只取食水稻和部分野生稻,喜好温暖高湿的气候环境,在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25 ℃左右种群繁殖最为旺盛[2-3]。

江苏省连云港东辛农场2020年受超长梅雨影响,6月10日至8月30日降雨量达848.3 mm,雨日42 d,降雨量比常年多321.3 mm,雨日数多9.5 d,温度长期稳定在23.5~29.3 ℃。特别是8月下旬,平均每日降雨8.6 mm,相对湿度87.7%,平均温度为25.9 ℃,此时正值褐飞虱迁入本地的窗口期,温暖高湿的环境特别适合褐飞虱繁殖。9月份积温比常年多23 ℃,属典型的“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的气候特征,温暖湿润的环境给迁入的褐飞虱种群提供了快速繁殖的温床。8月20日大田查见六(3)代褐飞虱,以短翅型为主,每百穴0~400头;9月初普查,虫量激剧增加,一般田块每百穴500~1 000头,以短翅型成虫为主,混生长翅型和部分高龄若虫,严重田块每百穴2 000~3 000头,尤其在靠近沿海的东陬生产区与山南生产区泛滥成灾,重发生田块达每百穴2万头以上,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此进行16个不同药剂及其配方试验,比较不同药剂及其配方对七(4)代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为今后褐飞虱大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辛分公司东陬生产区103大队中区3号试验田进行。水稻品种为华梗5号,直播,播种时间2020年6月16日。

参试药剂共14种:6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提供);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50%呋虫胺可湿性粉剂(江苏东南植保有限公司提供);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产品);25%吡蚜酮悬浮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10%醚菊酯悬浮剂(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4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7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陕西康禾立丰生物科技药业有限公司提供),60%吡蚜·呋虫胺水分散粒剂(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提供);50%吡蚜·异丙威可湿性粉剂(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30%噻虫·异丙威悬浮剂(江苏剑牌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50%丙威·噻虫胺可湿性粉剂(飞防专用)、50%丙威·噻虫胺可湿性粉剂、60%烯啶虫胺可湿性粉剂(江苏丰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施药器械为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

1.2 处理设计

参试的药剂设计成16个处理,每处理药剂或组合的667 m2用量如表1,以喷清水为对照(CK)。试验田宽23.4 m,长470 m,每个处理667 m2,清水对照333 m2,不设重复。

2020年9月10日施药,667 m2用水量15 kg。当时天气晴朗,日平均气温22.5 ℃,西南风,风力1.8 m·s,药后无降雨。此时正值褐飞虱孵化高峰至2龄若虫期,虫口基数每百穴低龄若虫10 000~20 000头。施药前1 d灌3~5 cm浅水层,并保水3 d。农事操作与周边大田一致。

1.3 调查项目与方法

采用平行跳跃式取样,每处理调查10点。白瓷盘(50 cm×80 cm)蘸水紧贴稻丛基部,快速拍打植株中下部[4],连拍3次,检查、记数,拍打面积与机插秧4穴稻株相当。为了调查药剂对不同虫态及虫龄的效果,调查时按虫态分为长翅型成虫、短翅型成虫、高龄若虫(3~5龄)、低龄若虫(2龄以下),记录瓷盆内每种虫型残存数量,试验前1 d调查虫口基数,药后2、7、15 d调查每个处理的虫口残存数量,药后15 d调查后效果不好的处理再防治1次以减少损失,效果较好的处理在第一次药后20 d再调查一次残留虫口数量;每次均计算校正防效。

收获前1 d对每个处理水稻进行取样脱粒,室内测定千粒重,并折算成14.5%标准水分千粒重。

1.4 数据处理

使用ExceL 2007计算各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使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0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治效果

表1表明,药后2 d的防治效果,处理5毒死蜱80 mL+吡蚜酮30 mL(667 m2用量,下同)最好,对4种虫态的防效分别为62.0%、62.9%、64.1%、64.7%;处理7醚菊酯100 mL+呋虫胺20 g位列第二,防效分别为58.7%、59.9%、61.0%、62.3%;其后是处理15醚菊酯100 mL,防效分别为51.4%、54.1%、55.0%、56.6%;防效最差的为处理3 25%呋虫胺30 g,对4种虫态防效仅为14.4%、14.0%、16.5%、17.6%。

表1 药后2 d 各处理褐飞虱虫口减退率与校正防效表现

表2表明,药后7 d防治效果最好的也是处理5,4种虫态的防效依次是70.5%、71.5%、74.2%、75.0%;处理9 70%吡蚜·呋虫胺20 g位列第二,防效依次是65.5%、67.9%、68.5%、68.8%;处理10 60%吡蚜·呋虫胺20 g位列第三,防效依次是63.4%、66.3%、67.3%、67.5%;防效最差的是处理3、4和8的3个呋虫胺单剂处理,校正防效在28.5%~38.1%。

表2 药后7 d各处理褐飞虱虫口减退率与校正防效表现

表3表明,药后15 d防治效果最好的也是处理5,4种虫态的防效依次是78.9%、82.3%、83.8%、83.8%;处理9次之,防效依次是72.1%、75.1%、77.0%、77.9%;处理6毒死蜱80 mL+呋虫胺30 g位列第三,防效依次是70.9%、72.4%、76.0%、75.7%;处理2 60%烯啶·吡蚜酮20 g位列第四,防效依次是65.1%、67.8%、71.6%、70.6%;防效最差的3个处理依次是处理3、13、8,在41.5%~50.9%之间。

表3 药后15 d各处理褐飞虱虫口减退率与校正防效表现

对前期防效较好的6个处理在药后20 d调查,结果如表4。表4表明,防治效果最好的仍是处理5,对4种虫态的校正防效依次是79.6%、83.2%、84.8%、84.7%;其次为处理9,校正防效依次是74.4%、76.4%、80.0%、81.3%;位列第三的是处理6,校正防效依次是69.8%、73.4%、76.1%、76.3%;处理10 60%吡蚜·呋虫胺20 g校正防效依次为66.4%、70.4%、72.8%、72.4%,处理7醚菊酯100 mL+呋虫胺20 g校正防效依次为61.3%、68.5%、71.2%、71.8%,此2个处理效果相当;防效较差的是处理16烯啶虫胺15 g,校正防效依次是54.8%、60.1%、63.7%、62.9%。

表4 药后20 d前期效果较好处理褐飞虱虫口减退率与校正防效表现

2.2 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表5表明,水稻千粒重处理5毒死蜱80 mL+吡蚜酮30 mL最高,为31.64 g,比清水对照高4.75 g;处理6毒死蜱80 mL+呋虫胺30 g为31.48 g,比对照高4.59 g,位列第二;处理9 70%吡蚜·呋虫胺20 g为31.45 g,比对照高4.56 g,位列第三;处理10 60%吡蚜·呋虫胺20 g为31.06 g,比对照高4.17 g,位列第四;处理2烯啶·吡蚜酮20 mL为30.98 g,比对照高4.09 g,位列第五。千粒重比对照增加4.00~3.00 g的处理从高到低依次为处理1、7、11、15、16、14、12、4、13,较差的处理8和3比对照增加2.78和2.02 g。千粒重的排名次序基本与防效相似,说明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稻后期灌浆、籽粒充实和千粒重高低。

表5 不同药剂处理对水稻千粒重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40%毒死蜱80 mL+25%吡蚜酮30 mL(667 m2用药量,下同)处理防治褐飞虱效果最好,对长翅成虫、短翅成虫、高龄若虫、低龄若虫4种虫态的药后2 d防效依次为62.0%、62.9%、64.1%、64.7%,药后20 d依次为79.6%、83.2%、84.8%、84.7%,兼具速效性与持效性,适宜在发生量大、虫型复杂的环境中使用。70%吡蚜·呋虫胺20 mL处理速效性不佳,不适宜虫龄大、虫量爆发性发生的环境,药后15 d防效开始上升,为72.1%~77.9%,药后20 d达74.4%~81.3%,持效性好。40%毒死蜱+25%呋虫胺药后15与20 d都位列第三,效果较好。10%醚菊酯药后2 d防效好,但药后7与15 d防效增长缓慢,说明该药剂具有一定的速效性,但持效期短,易造成飞虱再猖獗[5]。60%烯啶·吡蚜酮单剂处理在药后2、7、15 d一直处于上游位置,20 mL处理药后2 d防效40.6%~43.7%,药后15 d的防效65.1%~71.6%,持效期长。25%、40%呋虫胺单剂速效性差,药后7 d防效增长幅度小,效果不明显,药后15 d防效仅41.5%~50.9%,因此,在虫量大、虫龄复杂、虫态混生的环境下不宜单用,需复配速效性好的药剂才能尽快压低褐飞虱的取食为害。60%烯啶虫胺单剂处理速效性不佳,但持效性好,发挥药效的时间在7~15 d内,15 d后药效降低,所以适宜在卵孵化高峰期使用。50%、40%、25%呋虫胺3种单剂处理在药后2 d速效性差,药后7 d防效分别为32.2%~38.1%、29.5%~35.8%、28.5%~35.5%,效果依然不理想,药后15 d防效分别为42.7%~51.0%、42.7%~50.9%、41.5%~48.2%,比药后7 d有较大上升,后期药效好,需配合速效性药剂组合使用。50%吡蚜·异丙威处理在药后2、7 d防效处于下游位置,速效性不佳,但药后15 d防效较药后7 d上升2个名次,因此,在虫量较低的情况下可于卵孵化高峰期作为备选药剂。50%丙威·噻虫胺、30%噻虫·异丙威2种药剂处理后2 d 对4种虫态的防效分别为34.3%~37.1%、33.3%~36.2%,药后7 d分别为42.5%~50.7%、40.7%~45.9%,药后15 d分别为42.0%~49.9%、41.6%~50.8%,防效相近,在所有处理中处于下游,速效性不佳,持效性也不理想,这2种药剂在虫量大时慎重使用。

药后7 d是评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关键时期,此时是褐飞虱中毒期。从药后7 d数据可以发现,所有处理对各虫态防效从高往低依次是低龄若虫、高龄若虫、短翅成虫、长翅成虫,低龄若虫防效比高龄若虫高0.2~2.2百分点,比短翅成虫高0.8~3.5百分点,比长翅成虫高3.3~7.0百分点,因此,低龄若虫(2龄以下)是褐飞虱防治的最佳虫龄。

综上所述,在虫情紧急的情况下,需通过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组合才能尽快降低褐飞虱的为害,推荐使用毒死蜱+呋虫胺、毒死蜱+吡蚜酮、毒死蜱+烯啶虫胺、醚菊酯+呋虫胺等配方轮换用药;在虫情不是很紧急的情况下可在孵化高峰期使用吡蚜·呋虫胺、烯啶·吡蚜酮、吡蚜·异丙威等持效期长的单剂或复配药剂。

水稻千粒重测定结果表明,40%毒死蜱+25%吡蚜酮处理的千粒重最高,为31.64 g,比清水对照高4.75 g,排名第一;40%毒死蜱+25%呋虫胺处理位列第二,为31.48 g,比对照高4.59 g。因此,在虫量巨大的紧急情况下,使用速效性配方能尽快降低褐飞虱对水稻粒重的影响,同时从数据中可发现千粒重排名与防效排名呈正相关,说明防治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千粒重增减,也说明褐飞虱对水稻千粒重有较大影响。

试验中褐飞虱发生量巨大,每百穴有万头以上,本试验只进行了1次施药,效果最佳的防效也仅为84.87%,大部分处理防效低于70%。因此,在虫量巨大时2次施药或多次施药能否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将是未来试验的重点。

猜你喜欢

呋虫胺吡蚜毒死
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的研究进展
呋虫胺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及行为影响
25%呋虫胺·嘧菌酯·种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夹竹桃:酷爱“模仿秀”的毒死人
控制释放农药颗粒剂吡蚜酮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总结
育苗箱用呋虫胺防治水稻褐飞虱防效测定
农药毒死牲畜 为何诸多说法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白背飞虱效果研究
恶性竞争导致吡蚜酮价格下滑
美国环保署计划禁止毒死蜱在农田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