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的规划设计与思考
2021-09-15陆清凯福建省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83号35000优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市鼓楼区工业局6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号楼3层东35000
念 琳,陆清凯,叶 夏(.福建省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83号,35000 .优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州市鼓楼区工业局6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号楼3层东,35000)
为贯彻《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的精神,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建设,旨在解决绿色食品传统审核认证工作模式下带来的“效率低下、流程繁琐、操作不便”等问题,通过微服务技术,重造服务流程,优化表单设计,实现“操作高效便捷、信息真实可溯、管理科学有序、平台先进安全”的预期目标。
1 绿色食品认证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的历史现状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是中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的有效抓手,是满足城乡居民对优质绿色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必然要求。
现有的“绿色食品系统”主要用于支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相关业务处室颁证、监管和人员资质管理等业务,未实现省级以下认证审核管理信息化应用,各省通过人工手段完成省级以下认证材料审核后录入“绿色食品系统”,完成后续收费、颁证管理。近几年公众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福建省绿色食品的认证审核与监管工作任务越来越重,现有的“绿色食品系统”无法满足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需求。
1.2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的业务需求与预期目标
在原有的工作模式中,通过人工开展认证审核工作,存在“效率低下、流程繁琐、操作不便”等问题。从企业申请、县级机构审查、到设市区级、省级、农业部审核全部是纸质流转,来回多次反复,有的甚至时间长达1-2年,有的取得证书时销售已结束。同时认证工作量很大,各种表格以及大量的田间作业记录都要形成纸质材料,需要企业及检查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工作效率问题也亟待解决;同时,由于过程监督手段有限,信息常常失真难以发现。通过信息化手段,重造服务流程,优化表单设计,实现绿色食品审查全程信息化,以达到“操作高效便捷、信息真实可溯、管理科学有序、平台先进安全”的预期目标。
2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的业务流程设计
该平台主要是针对绿色食品的审核认证管理开展信息化设计,按照顶层设计原则,依据《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对绿色食品审核认证的工作的业务流程重新梳理,进行业务表单设计与流程再造,完善了绿色食品认证的申报、审核、颁证等业务,形成业务闭环,简化流程,使业务办理更简便、更流畅,可提高工作效率。
绿色食品认证发起单位为拟申报绿色食品证书的农业企业,认证审核单位涉及绿色食品专家评审委员会、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及市、县(区)绿色食品审核有关机构。具体业务流程设计图如图1:
图1 农业4.0 运行的理论体系框架
2.1 企业申报。企业用户通过系统登入后,填写申报材料并在线提交,系统自动校验材料是否完整,不完整则退回,企业进行补充。
2.2 申报材料受理。系统对材料进行审查,材料完整则推送至县级工作机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到市级工作机构审核,若县级或市级对材料审核不通过均直接退回至企业,由企业修改补充完善申报材料;市级审核通过后提交到省级工作机构审核,省级机构文审通过后进入该流程,由系统进行调派检查员,检查员将在系统上推送《绿色食品现场检查通知书》,由企业进行确认;若审核不通过则由省级退回至市级工作机构。
2.3 现场检查并出具检查报告。企业确认收到现场检查通知后,进入现场检查工作,现场检查将上传现场检查材料至系统,并由检查员整理《现场检查发现问题汇总表》,系统通知企业;现场检查工作完成后,系统向检测机构推送《绿色食品检查意见通知书》,现场检查完成后,检查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向省级工作机构提交《绿色食品现场检查报告》。省级工作机构依据《绿色食品现场检查报告》向申请人发出《绿色食品现场检查意见通知书》,现场检查合格的,检测机构用户对申报企业进行产品抽样检测,进入抽样检测流程;不合格的,通知申请人本生产周期不再受理其申请,告知理由并退回申请,该流程结束。
2.4 产品抽检并出具检测报告。抽样检测由检测机构完成,检测机构用户在收到《绿色食品现场检查意见通知书》后,检测机构调派抽样检测人员,制定抽样计划;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抽样检测工作,根据检测结果生成《检测数据报告》,并上传报送至省级工作机构;省级工作机构上报材料,流程结束。根据《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程序》规定,申请人如能提供近一年内绿色食品检测机构或国家级、部级检测机构出具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且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检测项目和质量要求的,可免做环境检测。经检查组调查确认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391)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NY/T1054)中免测条件的,省级工作机构可做出免做环境检测的决定。
2.5 省级初审。省级工作机构应当自收到《绿色食品现场检查报告》、《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和《产品检验报告》对检查检测结果进行初审。初审合格的,将相关材料报送中心,同时完成网上报送;不合格的,流程退回申请人,并告知理由。
2.6 部中心审查、专家评审。中心应当自收到省级工作机构报送的完备申请材料之后对材料进行书面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通过省级工作机构向申请人发出《绿色食品审查意见通知书》。通过形式审查的企业申请发起专家评审会,系统上选取专家,并推送专家进行评审;专家评审合格的自动形成评审报告,流程结束进入颁证环节;评审不通过的退回省级工作机构。
2.7 颁发证书。中心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在五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颁证的决定,并通过省级工作机构通知申请人。同意颁证的,进入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颁发程序;不同意颁证的,告知理由。
3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的架构设计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基于统一标准规范和统一安全保障体系进行建设,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围绕业务领域组件来创建应用,可独立进行应用的开发、管理和迭代。在分散的组件中使用云架构和平台式部署、管理和服务功能,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分为五个基础层级,通过有效的层级结构的划分可以全面展现整体系统的设计思路。包括了基础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访问层和终端层。
图2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系统总体架构图
3.1 基础层
系统基础层主要依托福建省政务外网云平台进行搭建,由云平台提供云化的集成设施服务,实现快速的硬件扩容,满足各层级各部门应用快速部署的需求。
3.2 数据层
按照“统一集中、高度共享”的思路和“一数一源、准确唯一”的原则,建成综合管理数据中心。本项目将利用统一项目信息数据资源,支撑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应用。大力推动各级责任部门线上提交电子材料,并利用公共系统对提交的电子材料进行查询、核验、调用等应用,减少各单位提交纸质材料的数量和频率,实现全流程电子化。创新线上应用现场核验的业务机制,增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思路。
3.3 平台层
系统基于“应用支撑平台”支撑“统一登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地理信息引擎、移动办公引擎、数据交换及共享、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各类服务、各阶段信息在绿色食品审核管理系统的应用。
3.4 应用层
系统包含培训服务子系统、企业申报子系统、办证审核子系统、现场检查子系统、抽样检测子系统、专家评审子系统、收费管理子系统、统计发证子系统、在线咨询子系统等,将通过单点登录、统一授权模式满足各业务和用户的需求。
3.5 访问层
访问用户涵盖企业、县级工作机构、设区市工作机构、省级工作机构、国家级机构以及与之关联的检测机构、评审专家等系统用户,按权限获取信息系统服务。
3.6 终端层
终端包括PC端、移动端,均可访问绿色食品审核管理系统。
3.7 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包括支撑系统运行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等,保障绿色食品审核管理系统满足国家和地方结合的业务标准、技术标准、安全标准等,实现系统技术服务、系统业务拓展等的规范化管理,保障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
4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功能应用设计
图3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图
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通过福建省131农业云统一认证进行单点登录,平台以认证审核为主线,各级工作机构使用审核颁证、业务培训、检测检验、档案管理、信息服务等业务类应用;以业务应用类系统产生的数据为基础,为申请主体、消费者、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使业务与服务两类应用业务互相融合、数据相互共享,形成有机整体。该系统根据福建省绿色食品审核认证业务流程进行日常业务应用功能设计,主要包括:业务支撑、角色管理、企业申报、认证检查、抽样检测、生产记录、培训服务、在线咨询、专家评审、收费管理、统计发证、安全日志等。
4.1 业务支撑:集成系统对接支撑应用功能和API接口,负责接收各子系统的数据和业务指令,对业务信息进行管理、审核、流转,同时支持对接和管控培训服务子系统、在线咨询子系统、审核检查等子系统。
4.2 角色管理:对所有角色进行定义、实名认证,上级可对下级进行限分配管理。所有角色通过手机、电脑、微信等都可登录,可实现一个账户登录各个系统,可定制分配角色权限。
4.3 企业申报:实现企业/公众申报与查询功能,包含申请账号、实名认证、认证申报、消息推送等服务。企业通过自主申报信息,向中间数据库提交办事指令并接受反馈消息,企业认证后可把认证信息对接商场商品二维码进行真伪查询。
4.4 认证检查:田间检查人员全流程作业系统,包含检查员全工作流(签到、签退、记录等)、记录作业人员现场签到后作业期间的行动轨迹、现场连线专家进行视频/电话/文字咨询、时间轴式现场对食品安全追溯进行记录,对时间和数据的记录和修改进行可追溯登记等。同时对接支撑系统的数据和接收反馈消息。
4.5 抽样检测:自动通知检测机构进行抽样,田间抽样自动记录,检测结果自动对接服务平台,自动判断检测结果。
4.6 生产记录:结合认证服务和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追溯标准,为生产企业提供生产记录系统,通过该系统生成的食品安全追溯库将与认证企业库关联捆绑与商场商品扫码查询对应。
4.7 培训服务:满足内检员、检查员的即时培训功能。实现PC端和手机移动终端同步学习,数据兼容。提供学习交流、学习笔记、咨询发布等学习互动模块,实现学考结合、学习点名、断点记忆等学习监督和检验。通过在线考核,实现内检员培训常态化、规范化、自动化。
4.8 在线咨询:为更有效解决田间作业人员/行政服务人员现场解决问题,在微信公众号模式端,提供了专家在线视频、电话、文字咨询服务系统,可以当场协助办事人员完成未知/突发问题。
4.9 专家评审:对于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可由国家级工作机构直接推送专家进行评审。专家委员会也可通过此系统进行投票表决,自动形成评审报告。
4.10 收费管理:通过审批的认证可自动推送到收费系统,通知企业缴费、签订合同,并可延伸各项财务管理。
4.11 统计发证:可检索查询各类信息,根据不同要求自动形成各类报表等统计信息。可实现证书自动制作、推送,企业可自行打印证书。
4.12 安全日志:提供各类可追溯的信息,例如各角色登记情况、操作内容等。
5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的创新情况
5.1 创新服务模式,实现认证审核认证“一趟不用跑”。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审核工作从传统的线下审核模式转为线上信息化模式。传统审核模式通过纸质流转审核,不仅效率低下、浪费纸张,另外对现场检查工作的监管手段也较为欠缺,存在信息失真又难以发现的情况,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管理系统的运行使用,方便了审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审核效率问题,不仅减少了纸张的使用,也避免了材料修改的反复流转;并且通过系统的打卡功能及行动轨迹记录可确保现场检查人员检查行为的真实性。
5.2 创新技术手段,实现平台高效、稳定、流畅。福建省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采用微服务架构进行构建,围绕业务领域组件来创建应用,可独立进行应用的开发、管理和迭代。系统架构和功能设计在实现系统稳定、高效的基础上,提高了平台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避免单体式应用引起的性能优化难、并发访问造成系统瘫痪、业务之间耦合度高造成系统功能难拓展等问题。各子系统和服务设计方案可以选择单独部署或集群部署,保证系统的高性能,避免服务器瘫痪,保障系统运行顺畅。
6 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平台的实现效果
6.1 优化流程,提升绿色食品认证获证率
传统认证工作模式平均企业获证需要6-12个月,有的因为材料错过农作物生长季节甚至要1-2年,通过现在系统认证获证时间缩短至1-2个月,获证平均周期率提升约72.5%。
6.2 线上培训,节约企业内检员培训成本
传统模式下企业内检员培训由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组织工作繁重,人员统一协调难度大,且企业参训成本高、考核通过率低,自系统上线三个月以来,通过系统内检员线上培训功能获得内检员证书企业约350家,仅以一家企业一次的参训成本1500元计算,三个月节省成本52.5万元,平均每月节省企业参训费用17.5万元。另外通过系统的内检员网上培训管理系统,实现全省内检员通过系统进行线上培训,简化了培训形式的同时也提高了内检员获证率,通过线上培训获证率高达98%。
6.3 电子审批,提升绿色食品认证审核公信力
传统的工作模式难以考核审核认证工作的真实度,存在绿色食品证书公信力不足的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对审核工作全流程的监管,审核数据不可篡改,确保现场检查工作真实有效,提升绿色食品认证的政府公信力,提升群众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度。
7 问题与探讨
一是绿色食品审核认证业务的信息化也仅局限于福建省域内部机构,未对接至国家级中心机构,故无法实现电子缴费、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证书等功能。
二是从数据治理角度来看,目前数据治理程度仍然不足,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趋势分析、风险预警、评估决策等工作。如未与动物检疫票证电子化系统、福建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与一品一码追溯并行系统、福建省农资监管信息平台等对接。
8 二期规划思考
一是二期将拓展绿色食品续展、增报、证后监管功能,并对接至部中心,打通绿色食品认证审核“最后一公里”,实现业务全流程无纸化目标,将系统推广至全国使用。
二是建立和完善福建省“两品一标”农业基础数据的汇聚、共享、应用能力,形成农业数据分析、应用、决策一体化,推进全省、各行业、各领域涉“两品一标”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
三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扩大绿食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