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矿轨道大巷底鼓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2021-09-15苏彦强
苏彦强
(华阳集团新景公司,山西 阳泉 045000)
煤矿生产中经常会遇到巷道变形量大,变形时间长等影响正常生产的问题。部分地段围岩破碎、胶结性差,变形尤为严重。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多数的巷道底板处于无支护状态,底鼓量占顶底板移近量的50%以上,而对巷道底鼓的处理以卧底为主,经常需要反复维修,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展巷道底板控制的研究对煤矿实现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1-4]。
1 工程概况
山西新景矿中条带轨道巷为矿井一水平运料大巷,属开拓大巷,平均埋深450 m。巷道沿中粒砂岩底板掘进,底板岩性如图1所示。
图1 轨道大巷底板岩性
1.1 巷道原支护方式
中条带轨道巷断面为半圆拱形,规格为4 500 mm×3 650 mm,采用锚网喷的支护形式,顶锚杆为D20 mm×2 000 mm的螺纹钢锚杆,帮锚杆为D18 mm×1 800 mm的圆钢锚杆,间排距为800 mm×800 mm。顶锚索长度为6 200 mm,间排距为1 800 mm×1 600 mm,每排布置3根。喷层强度为C25,厚度为100 mm。
1.2 巷道失稳特征
该巷道整体基本稳定,但中间150 m的地段底鼓严重,底鼓量在500 mm以上,最大底鼓为1 200 mm。底鼓呈倒三角形,为挤压流动型底鼓。轨道面明显倾斜,枕木被顶起,位于巷帮的水沟被挤坏,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几乎每年都要卧底一次,巷道维护量大,导致人力物力浪费严重。
1.3 失稳原因分析
造成巷道底鼓的原因很多,不同因素对不同地质条件的巷道底鼓影响也不相同。结合新景矿该轨道大巷的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原岩应力的影响。采用应力解除法对该区域进行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该区域的最大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之比为1.45,水平应力为主应力,作用于巷道底板,容易造成底鼓。
2) 工作面采动的影响。该区域巷道两侧为80123和80122采空区,长期受采空区残余支承压力的影响,采动应力大,易引起底板变形。
3) 围岩岩性。由图1可以看出,该巷道底板中含有11号煤和砂质泥岩,强度较低,自稳能力差,并且遇水容易发生膨胀,在水沟侧底鼓尤为明显。
4) 巷道支护。中条带轨道大巷掘进时间较长,采用的锚杆索等支护体的强度较低,并且在最初掘进时没有对巷道底板进行支护,造成底鼓反复发生。
2 底鼓治理技术
2.1 双壳加固机理
对于反复底鼓、多次维修的巷道,注浆是有效的治理方式。但采用单一的注浆方式难以维持巷道的稳定,采用深部和浅部联合注浆的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浅部注浆深度一般在2 m以内,与锚杆共同形成浅部壳体,而深部注浆一般在6 m以上,与锚索长度相当,形成深部壳体,如图2所示[5-6]。实践表明,双壳支护下的巷道表面位移小,支护效果明显。
图2 双壳加固示意
双壳加固的基本机理为:
1) 浅部注浆形成的壳体主要提高松散围岩的粘聚力,提高底板围岩的强度,强化承载能力,同时通过封闭底板浅部的围岩的裂隙,为深部注浆提供保障。
2) 底板锚索束对底板围岩形成挤压预紧作用,促使浅部的剪应力向深部延伸,同时减小水平应力的影响,限制浅部围岩的挤压变形。
3) 深部注浆使得浅部壳体和深部壳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承载体,阻断深部应力对巷道底板浅部围岩的影响,同时与锚索束共同维持底板的稳定。
2.2 底鼓治理方案
根据双壳治理理论,结合新景矿轨道大巷的实际条件,确定采用底板锚索束+深浅孔注浆的底鼓治理方案,注浆孔的布置如图3所示。
图3 底板注浆孔平面布置(mm)
底板锚索束为3根D17.8 mm的7丝钢绞线,长度为8.0 m,要求深入巷道底板中粒砂岩中的长度不得少于1.0 m。两排锚索束之间用废旧道轨制作的钢轨梁连接到一起,长度为1 900 mm,交替布置,间排距为1 500 mm×2 000 mm。托盘规格为400 mm×4 000 mm×16 mm,上面施工3个孔,分别穿3根锚索。位于巷中的锚索束垂直底板布置,靠近两帮的锚索束向外倾斜15°。
浅部注浆孔与锚索束同排布置,每排两个,间排距为1 000 mm×4 000 mm,直径为42 mm,深度为1 500 mm。浅部注浆孔的压力不得大于5 MPa。
采用锚索束的钻孔同时对巷道底板进行深部注浆,注浆压力不得小于7 MPa。注浆孔的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底板锚索束注浆结构示意(mm)
2.3 施工工艺
底板注浆材料为425号硅酸盐水泥和添加剂,工艺为:
1) 束钻孔施工。采用专用的DZQ-100型底锚索钻机施工,钻孔直径为80 mm,如果出现塌孔,则采用注浆管进行注浆,待凝固后继续施工。
2) 安装锚索束。将带有导向帽的锚索束推入孔底,灌入水灰比为0.6∶1的水泥浆。
3) 封孔。利用水泥编织袋等将钻孔孔口封住,避免杂物掉入。
4) 施工注浆管导槽。在钻孔四周施工550 mm×550 mm×250 mm(长×宽×深)的基坑,坑底开凿导槽,规格为450 mm×100 mm×100 mm。
5) 锚索张拉。用专用的三孔锁具对锚索束进行张拉,要求单根锚索的拉拔力不得小于150 kN,同时将锚索束用钢轨梁连接。
6) 深部注浆。利用预埋的注浆管进行深部注浆,注浆方式为交替间隔注浆,待浆液凝固后可进行二次补注。
3 应用效果
3.1 注浆量统计
对150 m巷道维修段的深部注浆量进行统计,设置3个测点,取6个钻孔,测点间距为48 m,测点布置如图5所示。统计结果如图6所示。
图5 测点布置示意(mm)
图6 不同钻孔的注浆量
由图6可以看出,巷道中部钻孔的注浆量明显大于两帮钻孔。中部最大注浆量为28.7 m3,平均为27.6 m3,而帮部最大注浆量为18.9 m3,平均为18.5 m3。注浆量的不同说明巷道底板破坏程度不同,该轨道大巷巷中的破坏范围较大,吃浆量较多。
3.2 巷道表面位移
在维修段设置3个测点,对巷道底鼓变形进行观测,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巷道底鼓观测结果
由观测结果可以看出,3个测点的底鼓变形趋势基本一致,30 d左右底鼓变形基本稳定,最大底鼓量为23.5 mm,对生产影响较小。
3.3 锚索束受力规律
底板锚索束的初始安装应力为30 MPa,其数值增长变化规律与底板变形几乎相同,锚索安装完成后,受力迅速增长,30 d左右受力基本稳定,最大受力为46.7 MPa,平均受力为40.8 MPa,巷道中部的锚索受力大于巷帮,说明巷道中部是底鼓治理的重点。
4 结 语
1) 受底板水平应力、工作面采动等的影响,新景矿轨道大巷底鼓严重,呈倒三角形,为挤压流动型底鼓。
2) 通过深浅注浆,巷道底板围岩与支护体形成“双壳”结构,加固巷道围岩阻断深部应力对巷道底板浅部围岩的影响,与锚索束共同承载,维持底板的稳定。
3) 新景矿轨道大巷通过采用双壳治理技术,巷道底板30 d左右变形稳定,最大底鼓量为23.5 mm,支护效果好,但该方法工序复杂,适用于变形量大、多次维修的开拓或准备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