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惠男:传承创新,吴门医派未来或有新的突破
2021-09-14王娇蓉
王娇蓉
第一个用放大透镜看到细菌和原生动物的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比吴门医派的名医叶天士早出生了三十年,但是单论两人头衔,恐怕绝大多数人会觉得列文虎克是现代人,而叶天士是古代人。
诸如此类对于吴门医派的误解还有许多,想要让吴门医派更好地发展,江苏省名中医葛惠男认为,以开放创新的眼光了解吳门医派,抛除刻板印象是关键。
创新,是吴门医派的里程碑意义
谈起吴门医派在苏州的发展历程,葛惠男介绍说,宋室南迁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带来了新的医学知识,促进了吴中医学的发展,元代就有了“台医者莫盛于中吴”之说。
16世纪,苏州人吴又可著成《温疫论》,他在书中指出,造成瘟疫的源头是一种“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的“戾气”,且多经口鼻传播,这与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认识已经非常一致了。这一理论也是对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巨大突破,在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彼时的欧洲大陆,因为各种疾病的肆虐流失了三分之一人口。经过一个世纪的探索,荷兰人列文虎克使用自己设计的单透镜显微镜看到了“戾气”,现在我们称之为“微生物”。由此可见,吴门医派的对病理的理论原创思维与疾病控制治疗的临证实用新法,在当时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清朝中期,苏州名医叶天士留下了《温热论》《临症指南医案》等著作,以温病学说为中心学术思想的吴门医派达到鼎盛时期,并在此之后出现了众多传承脉络清晰,又各具特色的吴门名医。
流传到葛惠男这一代,作为著名老中医黄一峰的关门弟子,他在参与临床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收徒、带徒。一方面,他认为这种传统的师承关系更能使吴门医派得到高质量的传承,另一方面,他也期待着年轻一代能为吴门医派带来新的发展。
了解,是辩证看待中西医的基础
如今,有很多不了解中医和吴门医派的人,对其持有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对此,葛惠男说:“盲目的不信任和盲目的信任都是来源于不了解,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由于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的发源不同,两者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并不能直接拿来比较。”
传统中医诞生于农耕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是一项典型的经验医学。
如果以当今流行的“大数据”来作比,那么传统中医是在中国古老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的数据筛选结晶。苏州人不时不食、冬病夏治、贴三伏贴、吃膏方等习惯,也都是经过一代代人验证后流传下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式,同时这些生活习惯也会与苏州这里的吴门医派相互影响,使之出现地域特色。
现代医学是最近两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它依托于近代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活动中实验、量度的应用,实验科学使生命科学和医学步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轨道,人类今天的生活都受惠于20世纪现代医学的发展。
但这样的差异并不代表两者存在对立,因为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目的都是治病救人,且与人类的进化历程和人体的奥秘相比,无论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医学,对人体和生命的认知都不过是窥见了冰山一角,未来可发展的余地还十分巨大。
未来,期待年轻一代的创新发展
为了让吴门医派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葛惠男一向倡导“医匠型医生”向“学者型医生”的转变的观念,要求医务人员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哲学、医学方法学、心理学以及社会人文学科等知识。
现在,培养一个中医的时间大约在十年以上,但葛惠男一点也不担心吴门医派的传承问题:“医学最终看的是治疗结果,患者看到了吴门医派治疗疾病的效果就会选择我们,医学生也是一样。”
为了夯实人才基础,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在担任苏州市中医院院长期间,他陆续推出了院内青年课题、“天士计划”人才培训项目、院内师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将制式的学院制教育与传统的师带徒方法相结合,从而促进对年轻医生的培养。
在自己带徒的过程中,他将自己几十年的从医经验倾囊相授,并且倡导徒弟们多读医学典籍原著,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大胆怀疑。
“吴门医派就是从怀疑和颠覆中发展出来的,如果吴又可没有怀疑沿袭了千年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写出《温疫论》,吴门医派也发展不起来。所以我希望所有的中医多看原著,这样才能引发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怀疑,怀疑的角度多了,说不定哪天又能有新的突破。”
葛惠男相信,在吴门医派的故乡苏州,依托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医药产业环境,吴门医派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