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劲吹“改革风”
2021-09-14冯雅可
冯雅可
乡镇扩权赋能后,平昌县驷马镇真正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过去“看得着管不着”的问题如今都能第一时间解决,城乡环境、社会治安日益见好,群众满意度更高;
村级换届,班子结构全面优化,通江县青峪镇青龙石村党支部平均年龄只有33岁,干部年轻有活力,带来很多新理念,让老百姓发展信心更足;
乘着合乡并镇的改革东风,巴州区鼎山镇康民村的桑蚕产业园被划入鼎山镇规划的现代产业园区,有了项目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步子迈得更稳……
这些,都是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给大巴山群众带来的实在红利。今年以来,巴中市始终坚持把兩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招、深化基层治理的主抓手,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治理效能等持续发力。
扩权赋能 提升群众满意度
巴中市两项改革“前半篇”文章已于去年11月全面完成,全市乡镇(街道)由改革前200个减至139个,建制村由改革前2177个减至1316个,村民小组由改革前14791个优化到8068个,优化城乡社区239个,改变了乡村建制“多、小、散、弱”的局面,优化了资源要素配置,重塑了乡村经济和治理版图,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建设。
平昌县驷马镇行政区划由原驷马镇和原双鹿乡5个村合并组成,人口由45133人增加到51397人。管辖群众更多,服务却不能掉队。为了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驷马镇通过设立1个便民服务中心、23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配好“N”个便民服务代办员,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畅通服务途径,延伸服务触角。
今年4月以来,驷马镇便民服务中心新增了一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这个窗口每天都有工作人员值守,专门收集群众在“综合咨询、综合受理、综合审批、水电视讯”四类窗口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由书记或镇长每周受理研判,对群众未能办成的事分类处置,对其中不给办的问责问效、办不了的解释疏导、很难办的协调解决。
“乡镇扩权赋能后,我们的行政审批权限由139项增加到176项。服务范围更广,不但便民,也增加了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驷马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王文渊说,以新增的一项开办养殖场审批为例,过去申请必须到县上来回跑多个部门,不少群众觉得麻烦就放弃了。如今在镇上就能“一站式”办结,群众开办养殖场的积极性也高了,今年已经有50多户村民递交办理材料,目前已经审批通过23户。
“过去没有执法权,看到违章搭建、占道摆摊,只能口头提醒,治标不治本。”驷马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张宏介绍,由县级部门派驻(出)的“五队四所”与镇级执法力量整合,成立驷马镇综合行政执法队,承接了97项行政权力,实现了“一支队伍管执法”,执法队员在乡镇村落开展治理工作时底气更足,群众配合度更高。
目前,驷马镇还在稳步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计划至2025底,将全镇现有的1所普通高中、3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1所完全小学、27所村校调整为1所初级中学、4所完全小学、1所村校。“这样能够集中优质师资力量,促进教育布局更合理,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供给水平全面提升。我们要让老百姓看到,改革只会越改越好!”驷马镇党委副书记何浪军对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优选干部 为新村注活力
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巴中市尤其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规范设置村级党委22个、党总支399个、党支部895个,一次性选举成功率在村(社区)换届史上首次实现100%,换届后村(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下降2.6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8.5个百分点,实现“一降一升”。
通江县青峪镇青龙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闫旭就是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降一升”的代表。青龙石村由原来的龙王庙村和文昌村合并而成,无论是村民融合还是产业发展,都需要一个领航人来掌舵。“闫书记年轻有闯劲,带我们齐心抓发展,点子好、办法多。”参与了村“两委”换届选举的青龙石村村民袁庆成说。
“我今年35岁,是咱们村党支部最老的。”闫旭打趣的话,道出青龙石村换届后班子成员的年轻化。学历高、能力强、眼界宽的“新进”年轻人,给“老村庄”带来了新气象。
闫旭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拓宽了原龙王庙村跟文昌村之间1.6公里的道路,并新建了1.5公里连接路,彻底打通两村通道,让两村老百姓“串门”办事更方便。“两村合并后,我们一共梳理出520亩的枳壳产业园作为村集体经济,两村间的连接路也是我们的产业路。”闫旭介绍,除了传统枳壳产业外,村里还盘活闲置资源修建了一个有200个车位的停车场,对外营业后每年可以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余元。
“咋个发展,咋个增收,这些年轻干部想法多,执行力强,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交给他们,老百姓放心!”在青龙石村白果坝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老党员刘仕寿紧握着闫旭的手说。
盘活资产 集体经济稳步壮大
利用改革后面积扩大、资源要素集中的优势,巴中市持续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今年一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速居全省第3位、川东北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0元,增长16.7%,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
巴州区鼎山镇康民村是传统桑蚕养殖村,两项改革后,村上利用闲置的630亩桑树园林,打造了5个桑蚕养殖大棚,通过村“两委”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党员群众提供劳动力,全村参与养殖45张蚕种,第一季养蚕产茧1500公斤,产值7.5万元。
“只要勤劳肯干,村民都能通过桑蚕挣到钱。”康民村党支部书记谯守块说,种桑养蚕是村里的主打产业,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园林大棚内打工、村集体经济分红等多途径增收。利用两项改革契机,康民村还将闲置老村部改建为一个每季能共育200张纸蚕种的标准小蚕共育室,并修建一个日烘茧5吨的烘干房,为日后加工储存蚕茧做准备。“我们还要充实养蚕技术人员队伍,培育成熟的种桑养蚕产业体系,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更稳。”谯守块表示。
值得欣慰的是,康民村的桑蚕产业已经纳入鼎山镇构建的“一核两翼五线六园”布局规划,未来将形成以产业为引擎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康民村村民盼望着,眼前这绿绿的桑叶、小小的蚕将改变他们的生活。(责编/黄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