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分析
2021-09-14廉万里
廉万里
摘要:作为一种犬科常见传染性皮肤病,犬真菌性皮肤病占据临床统计数字的近20%。该病由真菌引发,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完成传播。本文阐述了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提出了综合诊断及治疗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真菌性皮肤病;人畜共患;综合诊断
1 犬真菌性皮肤病相关内容简析
1.1 病原和流行病学
诱发犬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原菌分为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分别归为小孢子属以及毛癣菌属。在常温情况下,此类真菌的生存能力极强,故能够长期存在。直接暴露于阳光下,长时间接受紫外线直射,该类真菌也会生存朔月之久。根据李曾夏子(2009)等研究人员的调查报告,致病菌附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多项器物上时,其感染能力的消退速度十分缓慢,通常能够留存5年以上。
犬真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直接接触传播,特别是病犬患病部位与其他生物皮肤直接接触时,感染率较高;而健全的人和动物接触遗留病菌的器物时,也会因间接接触传播而感染该病。此外,该病的传播过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真菌性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故犬主人需要注意。
1.2 发病机理
正常生长的犬类动物,由于皮肤完整度较高,机体的组织黏膜会自主形成机械性屏障,对于小孢子菌等真菌的入侵具备较强的防护作用;此外,犬类动物的皮脂、汗液中存在大量的脂肪酸,接触小孢子菌时,能够对其繁殖起到极强的抑制作用。故此病往往首先出现在本身患有其他疾病,存在免疫功能缺失癥状的犬类动物身上。一旦健康的犬只皮肤出现伤损,则在接触过程中感染。
2 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过程
2.1 诊断方式
患有真菌性皮肤病犬多在四肢、腹部、尾部等部位,在初步诊断后需经过专业病料检查进一步确诊,病料的采集应选择较新的病状皮肤,借助医用钝性刀片或专用刮片于患部进行刮擦,直至表面毛细血管渗血,将所得到的病料进行送检,病料确诊通常情况下分为紫外线灯检查、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四种,各有优缺,紫外线灯检查是最早运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特点,但同时准确性不佳,显微镜检查借助光学显微镜进行镜检,通过观察皮肤碎屑中是否存在爬行虫体判断是否患有真菌性皮肤病,真菌培养法是准确性较高的方式,是现阶段皮肤真菌诊断的第一选择,而组织病理学检查相较于其他方法应用率不高,是通过PAS染色,通过表面孢子是否呈红色判断是否具有真菌性皮肤病。若犬真菌性皮肤病已确诊,需及时展开治疗,治疗不及时将会转变为慢性皮肤病,治疗过程长达数月。
2.2 局部及全身治疗方式
犬真菌性皮肤病在病发治疗时分为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两种方案,局部治疗法主要用以阻止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蔓延,而全身治疗针对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犬。
局部治疗方式主要采取药浴与喷雾、软膏相结合方式进行,药浴一周2次,用以进行感染皮肤的防腐工作,螨虫外用满清喷剂较为有效,真菌外用可选真维宁喷剂,若症状较为严重,可结合口服消炎药物与维他命进行辅助性治疗,若皮肤发炎较为严重,可选用咪唑类与皮质类胆固醇类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局部治理。全身治疗可结合灰黄霉素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需禁牛奶、禁碱性食物,若病发季节为春夏季,需加强地毯、毛巾、布艺沙发等家具的晾晒与消毒,避免二次感染。
2.3 预防方案
犬真菌性皮肤病重在预防工作,为切实预防犬类真菌性皮肤病,需采取科学规范的方案展开日常清洁。例如:确保犬类活动区域的清洁干燥,保持通风顺畅,在良好饲养环境下,需保持喂养各类维生素及矿物质,并确保犬类每日运动量,另外需加强犬类清理背毛工作,避免在运动时擦伤感染,犬类定期洗澡与定期消毒工作是保障预防效果的重要途径,定期在犬类活动区域要喷撒消毒剂,并对其用具进行消毒浸泡,洗澡可保持一周一次,降低微生物感染几率,另外需注射伊维菌素进行驱虫,因犬类品种差异,若发生疗效不佳现象应立刻停止使用,避免出现中毒现象,若在活动区域接触患犬,需将患犬所接触的各类污染物进行集中焚烧或深埋处理,患犬所停留区域需进行彻底消毒,避免大规模传染,真菌性皮肤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患犬应进行一定隔离工作,定期消毒并注意防护,若新引进犬类需进行一段时间隔离,并通过检测方法进行病理镜检,确保新引进犬类无真菌性皮肤病。
3 结语
综上所述,患有真菌性皮肤病的病犬,其患病处在初期将会出现局部脱毛情况,且裸露的皮肤会逐渐出现大致呈圆形状的斑纹。在此阶段,犬主人切不可轻忽,必须及时追踪症状的变化情况,并前往兽医站寻求救治。否则,随着瘙痒程度的逐渐提升,皮癣、皮损情况将会逐渐严重,导致皮肤出现大面积损伤。
参考文献
[1] 高小斐.犬螨虫和真菌混合感染性皮肤病的诊断与治疗[J].农村科学实验,2019(17):95-96.
[2] 景胜凡,马玉忠,安琪,等.犬真菌性皮肤病的诊治[J].中国动物保健, 2019,21(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