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贡井区水稻螟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

2021-09-14李利

新农民 2021年3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综合防治

李利

摘要:针对贡井区水稻螟虫的发生特点,提出在农业防控、生态调控、生物防控、理化诱控水稻螟虫的基础上,适当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水稻螟虫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螟虫;发生特点;综合防治

水稻螟虫一直是贡井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随着免耕技术的推广、农村劳动力缺乏、秸秆禁烧、稻草还田、水稻品种多样化、主推品种均系粗杆大穗型、水稻栽插时间段延长、气候变暖等因素,都有利于螟虫发生,使贡井区水稻螟虫危害加重。笔者近年来对水稻螟虫的发生危害情况做了调查,对水稻螟虫危害严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应用。

1  水稻螟虫的发生危害特点

(1)危害有加重趋势。2016~2020年水稻螟虫危害中等偏重发生,个别田块大发生。个别大发生田块危害损失率30%以上。

(2)水稻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其中以二化螟危害为主,其次是三化螟和大螟。二化螟常年中等偏重发生,个别年份大发生,三化螟中等偏轻发生,大螟轻发生。

(3)三化螟危害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三化螟危害有加重趋势,从灯下诱蛾及田间调查情况看,三化螟的数量明显增加,但二化螟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三化螟是次要害虫。

(4)一年发生三代,各代危害不同。一代和二代危害中稻,三代危害再生稻。一代危害分蘖期水稻形成枯鞘、枯心,形成枯心团,水稻基本苗减少,进而影响水稻产量;二代危害孕穗期、抽穗期的水稻,形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三代危害孕穗期—抽穗期的再生稻形成白穗、虫伤株。

(5)水稻螟虫各代卵孵盛期与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吻合。通常第一代卵孵盛期在5月上旬与水稻分蘖期吻合,第二代卵孵盛期在7月上旬与水稻孕穗期吻合,第三代卵孵盛期在8月下旬与再生稻孕穗期—抽穗期吻合。受当年同期气候影响,螟卵盛孵期会有所靠前或靠后。

2  水稻螟虫危害加重的原因

(1)暖冬气候有利于螟虫的安全越冬,降低了螟虫的死亡率,增加了虫口基数。

(2)劳动力缺乏造成水稻播栽期很不整齐,导致水稻生育期不整齐,给螟虫提供了很好的食料,导致桥梁田增多,螟虫发育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3)免耕技術的推广、劳动力不足使稻桩田增加,利于螟虫越冬。

(4)现主推水稻品种均系粗杆大穗型,有利于水稻螟虫蛀入、取食、转株、危害和藏匿。

(5)秸秆禁烧、稻草还田、还埂未充分腐熟,再生稻收割只割稻穗留高桩,这些都给螟虫提供了越冬场所。

3  防控策略

采取普治第一代,重治第二代,挑治第三代的防控策略。做好水稻螟虫发生期的监测调查,精准预测预报,在螟卵盛孵期适时施药。

4  综合防控措施

根据水稻螟虫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危害加重原因,采取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配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4.1  农业防治

⑴翻耕灌水灭蛹。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d,降低虫源基数。⑵清除越冬场所杂草、稻草、稻桩,减少螟虫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控制来年危害。⑶调整播期,尽量使播期整齐,避免不同品种混栽,使水稻生育期整齐,减少螟虫桥梁田。⑷健身栽培。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晒田,避免重施、偏施、迟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性。

4.2  生态调控

(1)稻田路边种植香根草,诱集螟虫成虫产卵,减少螟虫在水稻上的着卵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2)在水稻生长期田埂留草或种植芝麻、大豆、波斯菊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食料和栖息地,保护和提高寄生蜂和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

4.3  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在稻田四周(田埂)种植大豆,以利于水稻完熟或收获时,虎甲、步甲、稻田蜘蛛、草蛉、寄生蜂等有益生物转移栖息。(2)田间释放稻螟赤眼蜂控害,二化螟蛾始盛期释放稻螟赤眼蜂。(3)鸭共育。秧苗返青后(移栽10d±)将孵后5~7d雏鸭放入稻田,放鸭15~20只/667m2,视田间生物量酌情投食或不投食,以后让鸭在稻田觅食害虫、杂草和其他甲壳纲生物及鱼虾等,水稻齐穗时收鸭。(4)生物农药防治。在二化螟3龄前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甜核·苏云菌等生物农药,应用生物药剂品种时,施药期应适当提前,确保药效。

4.4  理化诱控

(1)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螟虫羽化初期开灯诱杀成虫,通常在4月上旬至8月中旬,每天下午8时至早上6时开灯。(2)性诱剂诱杀螟虫成虫。越冬代二化螟始蛾期开始,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通过群集诱杀或干扰交配来控制害虫基数。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平均每亩放置1个,放置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cm为宜。昆虫信息素诱杀害虫,注意应大面积连片应用效果更佳。

4.5  化学防治

(1)在秧田期开展水稻秧苗带药移栽。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ml秧田喷雾,可预防水稻第一代螟虫危害。

(2)根据预测预报,抓住本田期水稻螟虫防治关键期施药。第一代水稻螟虫的防治对象田为处于分蘖期的水稻田,掌握在水稻枯鞘率达3%~5%或枯鞘丛率达到8%~10%时施药,迟栽和深丘区稻田,可在防治适期内适当靠后施药;在第二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内,重点挑治抽穗不到 80%的稻田。第三代防治凡螟卵盛孵期尚未齐穗的迟中稻和再生稻田,应重点防治,一般掌握在破口 5%~10%时用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配合使用农药减量增效剂。

参考文献

[1] 向玉勇,张帆,夏必文,等.我国水稻螟虫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1(11):20-23.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综合防治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设施蔬菜土传病害综合防控技术推广探讨
浅析大豆食心虫病综合防治技术
杨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综采工作面水害分析及防治水实践探析
果木沟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及运动特征研究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