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美育课程建设与路径探究

2021-09-14程晓捷王宇鹏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8期
关键词:美术鉴赏美育课程思政

程晓捷 王宇鹏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新时期的高校美育关乎国家人才培养以及文化自信的树立。“美术鉴赏”作为高校公共美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从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中走出,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融入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美术鉴赏”课程在高校美育中的重要功能,完善高校公共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对全面推进高校美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美育;建设;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2-0062-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業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2] “育人”就要先“育德”。课程思政建设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推进全面美育工作是强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文化建设离不开美育,美育是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健全的人格的教育。社会主义美育的性质即以共产主义思想感情为核心,表现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的情感教育。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育实践,促进人们情感的理性化、纯洁化和高尚化,提高精神素质,塑造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造就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主义美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美育的宗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人的心灵美、行为美。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是高校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点。美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品质、道德修养和思想感情等方面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周庆元、胡绪阳曾提出了以艺术教育来加强美育教学[4]。美术鉴赏作为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公共选修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鉴赏”课程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美术鉴赏”课是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人文教育课程,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推行美育工作、培养审美素养、提高综合素质、践行以德育人、强化立德树人、锻炼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学习,逐步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的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和知识领域,从而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理解“美”的真正意义,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现存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美术鉴赏课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甚至是为了让学生完成选修学分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在教学中偏重于中外美术简史内容中的美术作品介绍。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美育的具体指向,某种程度上忽视了美术鉴赏课的课程思政、美育功能和课程设置意义。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以课程思政为指导,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功能、理解“美”的意义,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内容较为简单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美术鉴赏课的课程思政内容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目前的课程教学和所使用的教材来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讲授教科书的内容。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所谓的教材指的是宏观意义上的教材,即教学教材,并非单指课程所使用的教科书。但目前美术鉴赏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基本上将教材的概念局限为教科书,这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局限,导致美术鉴赏课成了“精简版”的“中外美术简史”,仅是美术基础知识普及课。通过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可以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到课程改革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教教科书”“读教科书”的情况,改变学生“听书”式的学习方式,引入与课程思政、美育相关联的实质性内容,充实到课程教学中。

(三)课程内容内涵不足

在“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目前美术鉴赏课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术作品的文化重要性强调不足。因为授课内容和形式与中外美术简史较为类似,所以在讲授时往往会流于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形象和创作年代认知,容易忽略作品背后的历史影响、政治影响、文化影响。在讲授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美术作品的时候,并未与中国美术作品进行联系和比较,学生不能完全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真正文化地位和价值,以及对国外尤其是对亚洲国家文化发展的辐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站在强调“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角度,组织教学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知识体系缺乏时代性

目前美术鉴赏课所使用的教材内容主要以中外美术门类划分、美术作品赏析为主。教材在整体上还是从美术史的概念出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根据美术史的时间轴,对美术史中出现的美术门类进行概述,对具有代表性的中外美术作品进行常识性赏析,内容缺乏时代性。尽管在教学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但是主要是介绍教材中所罗列的美术作品。这种知识体系架构在课程教学中几乎不会触及“课程思政”内容,鲜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红色美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意义。美术鉴赏课并没有摆脱传统理论型课程教学的窠臼,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轨道。

二、美术鉴赏课程的建设方向

(一)课程目标改革

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美术鉴赏课程应当以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文化得到自信、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一个“审美的人”为最终目标。课程应以理论为依据,从实践出发,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美术鉴赏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人格完美和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明确美术鉴赏课程目标定位;明确高校美育公共课程改革对美术鉴赏课程的要求;确保课程思政在美育课程中的体现。

(二)课程内容改革

更新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文化自信,课程内容应立足于课程改革的实际,从美术鉴赏的方法、步骤,美术文化等方面重构美术鉴赏的内容,丰富美术鉴赏教材内容的多样性,注重课堂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内容改革强调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从学生未来成长的需要出发,明确美术鉴赏能力的要求,以重构课程学习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大学生爱国情怀;强化美育的育人作用;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教学与“大思政课”相结合、与现实相结合。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改革

以往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强化了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课程教学方式从“知识教学”向“思维教学”转变。在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及课题发表,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倡导教师运用“引导式”、“感受式”等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美术鉴赏课程资源的构建

美术鉴赏课程的构建,是需要反映课程改革时代要求的内容体系,将课程资源与课程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转化,以解决高校公共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课程内容问题。研究课程资源系统,一方面是为了阐明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为了解释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在现有对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资源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系统科学的方法,将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资源视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加以研究。一方面对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资源系统的概念、构成、结构等内容进行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就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资源系统的功能和价值,即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转化和利用做宏观的探讨。

从系统科学理论的动态性原则出发,建立美术鉴赏课程资源系统。课程资源在转化之前,是独立于课程内容以外的概念。然而一旦经过课程资源的转化,课程资源就会以教学内容或保障课程顺利实施的支持系统进入课程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转化与利用以系统运作的形式,纳入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范畴。特别是在课程资源中引入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转化和利用,可以完善课程资源系统的价值和功能,使之成为课程内容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是不可缺少的课程资源。美术类课程资源系统通常由“美术课程思想资源要素、美术课程知识资源要素、美术课程经验资源要素、美术课程财物资源要素、美术课程人力资源要素五种要素”[5]构成。“课程思政”并非这五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然而通过课程资源转化,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所包含的思想、知识、经验等与课程资源系统的各要素联系起来,就能建立起“课程思政”与美术鉴赏课程资源的必要联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在高校公共美育课程中的意义,以优化课程资源系统,厘清“课程思政”进入高校公共美育课程资源系统的思路与途径。

四、结语

美术鉴赏课的受众一般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学生在艺术理论及审美素养上的欠缺,造成该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共鸣。学生难以对相对陌生的知识体系产生足够的学习热情,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基本上教师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室—书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需要从源头上提升任课教师专业素养和“课程思政”的意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拓宽教学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教学中。“美”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认知,更重要的是感受并理解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

进入新时期,由于传统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各方面都在进行一系列改革,许多问题是以前高校公共美育课程建设中未涉及的。重新构建美术鉴赏课程资源,有助于推动高校公共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对进行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研究,对全面提升高校美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依托“大思政课”的指导思想,探讨艺术鉴赏课程的建设与路径,构建新的课程资源体系。并以此为依托,提高高校美育教学的有效性,推进高校美育课程建设的深化改革,推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2021-05-21].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 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 陈万柏,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人民网.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EB/OL]. (2016-07-25)[2021-05-2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 25/c49157-28581295.html.

[4] 周庆元,胡绪阳. 走向美育的完整[J]. 教育研究,2006(03).

[5] 张莹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荐稿人:陈兵,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美术鉴赏美育课程思政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美育教师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