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模拟试题
2021-09-14李林
李林
1.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A.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
B.百家争鸣的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
C.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
D.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
2.观察下面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坚持以法治国
B.太尉掌管律令、图籍
C.中央与地方互不统属
D.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
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
4.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剩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经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生产积极性
B.地主兼并土地,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C.采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机构臃肿
D.统治者对外扩张,军费开支巨大
5.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江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
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
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6.程朱理学认为,“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对立;并进而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如此看来,“存天理,灭人欲”()
A.特别注意提升人的个人修养
B.完全否定了人类的自然欲求
C.包含了一定程度的理性思考
D.以道德的名义维护专制统治
7.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初算缗钱”,开始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对隐瞒不报或呈报不实者,罚戍边一年,并没收他们的财产。该政策的实施()
A.促进工商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B.提高民众的投资意识
C.首要目的在于抑制土地兼并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8.《中国通史》记载:“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据此可见唐太宗()
A.意在解决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B.未实行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
C.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是武力与怀柔相分离
D.阻碍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9.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有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从此,船员只能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10.成书于6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洛阳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
11.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据材料可推知军机处()
A.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
B.成为清朝决策机构
C.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
D.全面取代內阁职能
12.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反映了近代前期中国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正确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13.“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选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与三次“革命”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封建制度被推翻、新中国成立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秦朝统一全国、武昌起义胜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4.近代以来,1898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数年的惨淡经营,大生纱厂逐渐壮大,资本不断增加,到1911年为止,该厂获利370多万两白银,1917—1921年连续获利560多万两白银。可好景不长,1922年后,大生纱厂开始走下坡路,1923年秋,大生纱厂因无款购棉花一度停工。这一现象说明了()
A.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B.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先天不足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15.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领导人大都意识到:“没有土地的果实,是不能发动群众的”“普遍的贫农对于土地、财产的要求不消说是为农村革命斗争的中心动力”。这说明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A.认识到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B.试图改变广大农民的贫苦现状
C.具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D.注重发动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16.在纪念五四运动一周年时,胡适说,“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他提醒学生说,“我们不要忘记:这种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在这里,胡适强调()
A.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
B.政府的专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C.中国缺乏民主政治的土壤
D.学生应该用理性务实的方式救国
17.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苏区可成为统一民主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红军将服从统一的军事指挥。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18.抗战打响后,国民政府提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湖南人喊出“中国如果要灭亡,除非湖南人全死光”的口号,四川人提出“只要四川不亡、中国就不会亡”。这反映出()
A.中国抗战的艰巨性
B.西南地区是抗战主战场
C.全民抗战成为共识
D.川、湘地方军战斗力最强
19.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党和政府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近三个月,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有138万条。材料说明1954年宪法()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標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0.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明]于慎行《读史漫录》
材料四(明成祖)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明史》
材料五(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是矣。……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具体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中朝、明朝阁臣、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摘编自翦伯赞《义和团》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其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义和团运动所体现的精神。
(2)材料一、二中两位史学家在评价义和团运动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收藏在这个东方博物馆里的,不仅有杰出的艺术品,而且还保存有琳琅满目的金银制品。即使把我国……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有一个胜利者把一个个口袋都塞得满满的,至于那另外一个人,也如法炮制,装满了好几口箱子。
——雨果
材料二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1)材料一中的“两个强盗”分别指谁?在与材料一有关的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你认为材料二中的观点正确吗?请结合有关史实,选用适当角度评述这种观点。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冯天瑜
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70年代前后,中国开始有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在通商口岸创办了一些商办的近代企业,但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办企业始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正式承认,直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才颁布奖励实业的法令,表示要“提携工商”。
材料二(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
——[法]白吉尔
材料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如下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1)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商办企业为什么始终得不到清政府的承认?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F1可能指哪些因素?结合材料談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2.D3.C4.C5.D6.C7.D8.A9.C10.A11.C12.D
13.B14.D15.A16.D17.C18.C19.C
20.(1)秦汉政治制度“大变动”: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具体的政治制度:确立皇帝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2)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了君权独尊。
(3)职权:中朝官员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掌握实权,剥夺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的决策权;明朝内阁是皇帝的资政机构,明朝内阁无法律赋予的实权;军机大臣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1.(1)反帝爱国精神。
(2)材料一只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积极的一面;材料二则一分为二地评价义和团运动。
22.(1)两个强盗:英国和法国。
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2)示例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评述: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鸦片战争的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23.(1)当时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人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为武汉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始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促进了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近代化。
24.(1)清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严格地限制工商业。
(2)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一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的春天;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因素: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认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其艰难曲折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