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奉献祖国光热事业

2021-09-14高勇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9期
关键词:光热中广两弹一星

高勇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遵循习总书记谆谆教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身许国,在那遥远的海拔3000米以上的柴达木盆地,中广核光热人付出了艰辛,做出了不懈努力。笔者立足主责主业,就光热事业谈点肤浅的认识体会。

50年前,面对帝国主义核威胁、核讹诈,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果断决定研制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中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它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

50年后,国家面临能源、环境的压力,为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能源与环境和谐发展以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发展太阳能热发电产业,但我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工程造价较高,技术装备制造能力弱,缺乏系统集成及运行技术。为攻克关键技术装备,形成完整产业链和系统集成能力,切实推动我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产业化发展,2016年国家能源局批准了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中广核德令哈光热项目作为首个正式开工建设的槽式光热发电项目,面临着国内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没有相关标准体系以及国外技术封锁的困难,加之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上,气候环境恶劣,高原缺氧,冬季干燥寒冷、夏季蚊虫肆虐,工作人员既要忍受极寒温度、低压缺氧带来的高原反应和风吹日晒对身体素质的磨练,又要承受攻克技术难题,保证项目安全顺利完工的精神压力,对身体和精神都是考验。

“两弹一星”伟大事业能够从无到有、横空出世,关键在于党中央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断,立起了起步发展的魂、引领前进的纲、指路明向的灯。为响应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规划,切实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电力供应结构的转型,中广核光热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通过抓学习、强信念、聚合力、淬初心、攻壁垒、破难关,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技术攻坚中的重要作用,逆风前行、大胆创新,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解决一个个行业难题,在青藏高原上填补着一个个行业空白,践行着中广核光热人产业报国的初心和使命,在新领域、新行业开疆拓土,建设光热超级工程。

用热爱祖国的赤子精神诠释高原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巩固红色政权,推动新中國社会主义建设,党中央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嘹亮号角,钱学森、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程开甲、赵忠尧、赵九章、郭永怀、姚桐斌、王承书等1805名侨居海外的科学家,怀着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生活,冲破层层阻力,历经千辛万苦,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广大研制人员全身心投入,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今天,同样为了响应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战略、发展太阳能热发电产业的号召,中广核光热人从全国各地共赴青藏高原。克服缺氧、高寒的恶劣环境,怀揣着对父母、妻儿的思念之心和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把自己的专业和祖国的事业,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为国家光热事业无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长期驻扎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的中广核光热人常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此刻我在柴达木,一片忠心献祖国”。

用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去践行崇德力行

“两弹一星”事业辉煌而又神秘。它的辉煌,需要有热爱祖国的精神支撑,需要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他的神秘,需要严明纪律的自觉维护。为了献身使命,许多科研工作者敢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和困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和牺牲,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无私奉献、死而后已的动人诗篇。

在海拔3000米的青藏高原,时而烈日当头,时而大雪纷飞,时而飞沙走石。在空气缺氧、呼吸困难、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艰苦环境中,中广核光热人用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坚守了下来,很多同志血压异常,通过吃降压药来维持,在讨论研究问题时由于说话较长,出现流鼻血的情况,个别工作人员因为身体状况逐渐变差入院治疗。冬天的高原上,寒风凌厉,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为了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工作人员坚持进行设备的检修维护,他们少则三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多则一年坚守在电站。正因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为民造福的公德以及严于律己的私德,中广核光热人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定不移、行之有力、行之有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2018年6月30日,中广核光热电站一次并网成功,由此填补了我国大规模槽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空白,使我国正式成为世界上第八个拥有大规模光热电站的国家。

用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去实现自主攻关

1960年,正当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协议,撤走专家,终止援助,使我国刚刚起步的“两弹一星”事业遭受严重挫折,但中国人并没有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变压力为动力,探索出一条自力更生发展科技的拼搏之路。实践证明,尖端科技是不可能从外国买来的,只有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解决核心问题,不被别人“卡脖子”。

中广核光热电站的建设、安装、调试、运行和“两弹一星”的研制几乎有相同的历程。设备虽然从国外进口,但关键技术却被封锁,如何突破技术壁垒,如何顺利投运国内首家槽式光热电站,中广核光热人总结出“我们自己搞!”通过不断充实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独立自主、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采用科研课题形式,开展多项“卡脖子”技术攻关,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行业难题。2018年,全球首创了冬季分布注油技术,2019年,对主要设备导热油循环泵、熔盐泵进行技术改造,大幅提升设备运行的可靠性,2020年,改造全厂电伴热系统,彻底杜绝了高原高寒地区导热油、熔盐等介质的冻凝风险,主编、参编的光热行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多达20余项,探索出8种运行模式的科研成果,形成一套集设计、建造、运维和管理标准与规范的体系,为光热行业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去体现使命担当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不怕困难,不畏强梁,任凭天公多变幻,哪怕风暴沙石扬。头顶烈日明月做营帐,饥餐砂砾饭,笑谈渴饮苦水浆……”,这是当时核试验总指挥张爱萍将军親自创作的歌词,是当时艰苦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参试人员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力量,广大“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者们战天斗地、不屈不挠,面对重重困难,白手起家,创造出“两弹一星”的伟大业绩。

“不计得失讲奉献,千方百计想办法,攻坚克难有信心”,是中广核光热人总结出的德令哈光热精神。中广核光热项目自2014年7月开工建设,历经四年的团结协作和奋勇拼搏,平地建设起由25万片共62万平方米的反射镜、11万米长的真空集热管以及跟踪驱动装置组成的太阳岛,建成直径42米亚洲最大的熔融盐储罐,2017年被央视评选为超级工程。2020年,中广核光热人提出了“团结、使命、希望”的口号,在未来披荆斩棘的道路上,咬定目标、付诸行动,踏上新征程,做好中国光热行业的先行者和中国槽式光热发电的领路人,真正体现使命和担当。

用大力协同的合作精神去创造科技奇迹

“两弹一星”是现代科技成果的融合和结晶,它牵涉众多的科技领域和工业部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并肩作战,同舟共济、形成合力,才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

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科学时代,大科学带来大技术,大技术带来大规模,大规模带来大效应。光热技术发展亦同此理,单打独斗、单枪匹马、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为了便于有效分享国内几家光热电站的运行经验和故障处理方法,为今后处置和突破技术难点提供指引,中广核光热人牵头搭建起了光热项目的安全、经济、稳定、高效运行的技术交流平台,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参与光热联盟定期举办的光热大会,与国家能源监管部门、发展改革部门、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用大力协同的合作精神去创造光热的科技奇迹。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光热技术的发展也呈现群雄逐鹿之势。中广核光热也将持续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用拳拳赤子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奋斗拼搏、主动担当、真抓实干,为推进国家能源供应转型做出贡献,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崇高的追求。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作者单位: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责任编辑:陈奇

猜你喜欢

光热中广两弹一星
秦昌礼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新材料实现高效光热水净化
我国首个大型光热示范电站投运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程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