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2021-09-14本刊专稿赵友坤

文化产业 2021年14期
关键词:阜阳剪纸艺术

本刊专稿 赵友坤

剪纸作品——《牛》

剪纸是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广大文化人士所喜爱。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盛赞扬州剪纸之美的诗句。

剪纸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剪纸艺术自从两晋诞生以来,赓续艺脉,绵延至今。它活跃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我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唐朝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记载:“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蟠,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

另外,在农历正月初七的“人日”,古代有“剪纸成人形,贴与窗户;镂刻金箔为人形,贴与妇女的鬓发”的民间习俗。

宋代的春节或喜庆之日,有人将剪纸作为礼品和点缀,贴在窗上,装饰在灯上,还有的剪成“龙虎”之形。南宋已出现以剪纸为业的艺人,有的善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

周密在《志雅堂杂钞》中写道:“旧都天衔,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诸家书字,毕专门。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类,极精工!”其中,“剪花样”指的当然就是“剪纸”。

在明代,有一种将剪纸夹在纱中的“走马灯”,用烛光映出花纹,煞是好看!

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有“神剪”之称的著名艺人包钧就以一剪之巧而声名远扬。

在其剪下,花、鸟、鱼、蝶无不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剪纸作品

剪纸除了世代传承的基本模式外,还受各地民风民俗、建筑服饰的影响,从而形成迥异的风格。不论是婚房中红艳艳的“囍”字,还是寿宴上红彤彤的“福禄寿”字,都折射着剪纸艺术的光辉。

郭沫若曾对我国南北方剪纸的特色赋诗大赞:“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

位于中原腹地的阜阳剪纸则兼融南北之长——浑厚中见洒脱,淳朴中藏秀美,刚劲中孕柔和,粗犷中含细微,达到了虚与实、动与静、巧与拙的和谐统一。

无论剪、刻、撕、染,创作者总是能根据内容与工具的特点,得以倾情发挥,力求使作品尽善尽美,达到极致。

阜阳剪纸,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氛围浓郁,艺人们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掌握了剪纸艺术。

阜阳博物馆收藏的《兰桥会》《牧笛》《祭塔》等,都是清代的阜阳剪纸,作鞋花、袜底花之用。作品构图简洁,形象生动,剪口清晰,想象丰富。

阜阳剪纸有单色的、填色的、染色的,有粗壮单纯的、细致精繁的,还有借鉴西洋绘画线条组合的。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内容丰富多样,真是绚丽多彩,百看不厌。

从内容上看,这些作品有的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农村生活和劳动场面;有的以古典小说、戏曲人物、神话传说为载体;有的描绘山水风光、花鸟鱼虫。

更多的是根据我国以红为喜的传统,表达着美好幸福、吉祥如意、喜庆联欢的氛围。

在阜阳,逢年过节、生育嫁娶、乔迁庆典、祝寿送礼,但凡喜事,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买上红纸,请能人剪上双喜、窗花、门笺、灯花、喜花等装饰物品,以添喜气。

在大门上、嫁妆上、罗帐上表达双喜临门、白头偕老、四季安康、花好月圆、喜上眉梢的良好愿望。

妇女们还以剪纸作底稿,在鞋帮、衣帽、枕套、手帕、围裙上绣出花样。

同时,儿童服饰上的刺绣底样,取材一般为花卉、鸟、虫等,也以剪纸为底稿。

剪纸艺人以隐喻、象征的手法表达喜庆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鱼余等民间传统题材。

他们构图严谨丰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艺术特色。

阜阳剪纸意境丰富,装饰味重,情趣醇和。其作品有单色、填色和染色等。

阜阳剪纸善于运用粗细线组合、阴阳刻交替的手法,形成了刚柔兼备、节奏和谐、朴实优美的地方特色。

阜阳剪纸的大部分作者都是土生土长的阜阳人,他们以自己的作品来表达生活情趣,美化生活环境。

农民吕凤毛能剪能刻,作品构图丰满,造型生动,精细的刀工能将花芯的毛须、昆虫的翅膀刻得惟妙惟肖。

农民剪纸艺术家王家和对泥塑、灯彩、纸扎、彩绘等民间工艺颇有研究,并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来充实剪纸创作。他与捉刀向纸的陈之仁合作的剪纸《丹凤朝阳》,以太阳和凤凰为意象,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他反映花、鸟的《月桂飘香》《两个孔雀》《团凤》《鸳鸯》;反映古戏、动物的《挑花桃》《三顾茅庐》《狮子》《戏猫》;反映神话传说的《八仙过海》《神医华佗》以及反映现实生活的《植保员》《又长大了》等作品,都是取之于民间,用之于民间,情趣丰富,在多样中有所发展而不失乡土气,在手法上有所创新而不损传统味道。

阜阳剪纸的巅峰人物朱英和享有“当代中国民间男性剪纸第一人”“一剪之巧夺神功”的程建礼,分别代表了精细刻法和随意起剪两种风格。

程建礼剪《老鼠娶亲》时,一边剪,一边唱:“年三十夜里闹嘈嘈,老鼠娶亲真热闹。这个老鼠真灵巧,扛着尾巴摇一摇;这个老鼠真苦恼,夜壶拎起来摇三摇!”唱罢剪完,一幅情趣盎然的作品立马呈现于眼前。

两位老人离世后,将这两种风格融为一体的人是他们共同的女弟子——吴青平。

她吸收了阜阳剪纸艺术的精华,成立了“青平坊剪纸工作室”, 举办剪纸学习班,对阜阳的传统剪纸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葛庭友先生。他醉心剪纸,继承了刘继成、程建礼等老一代阜阳剪纸艺人剪纸的基本技巧,并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十大神剪”之一,并成长为国际注册工艺美术大师。

同时,程建礼的子孙继承其程氏剪纸的衣钵,并有所创新。作为长子,程兴红深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七八岁开始,他便走上了剪纸之路。

剪纸有掏剪、剁剪、剜剪等十几种复杂的技艺,学起来十分艰苦。但是一旦拿起剪刀,他就感到身心愉悦,经过三十多年的历练,程兴红的作品渐渐得到了父亲的真传,获得了业内和社会的认可。

但他依然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追求父亲剪纸作品鲜活的神气。

除了每天勤学苦练外,他还参加全国各地剪纸艺术的展出、大赛、讲座、交流会等活动,既提高了自身的剪纸艺术水平,又扩大了阜阳剪纸的影响力。

程氏剪纸的最大特点是“土气”和“不修边幅”。“土气”是指创作灵感来自农村,表现的是民俗文化。“不修边幅”是指剪纸一气呵成,从不画样。

因而,程兴红的作品大胆夸张,古朴简约,古拙雄浑,有种浑然天成的艺术美感。

程氏剪纸第三代传人程娟娟,是程兴红的长女。作为90后,她耳濡目染,五六岁时就随父亲学习剪纸技艺。

经过多年的学习,她已掌握掏剪、剁剪、剜剪等技法的精髓,剪出的作品不但继承了“程氏剪纸”的粗犷神韵,又揉进了女性特有的细腻、灵秀之气。她手持剪刀,片刻时间,一只凤凰立马成形。

她的作品在全国各类剪纸赛事中逐渐崭露头角。《凤戏牡丹》获中国国际剪纸艺术节、全国剪纸大赛优秀奖,《前程似锦》获山西剪纸艺术节全国邀请赛三等奖。她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德国汉诺威市博物馆、南京孔雀园等多家馆院收藏。她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名人”。

在向女儿传承技艺的同时,程兴红还教授培训普通剪纸爱好者,不遗余力地普及推广剪纸。目前,程兴红已收了几十位徒弟,免费教授程氏剪纸艺术。

如今,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的阜阳,剪纸之花遍地开放,阜阳剪纸的创作者已遍布全市。

这些优秀的民间剪纸创作者剪挖刀刻,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创作作品。

他们的创作风格或表达生活情趣,或美化周围环境,用传统的笔法描绘美丽中国的新画卷。

猜你喜欢

阜阳剪纸艺术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剪纸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纸的艺术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剪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