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评价
2021-09-14郑天水
郑天水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昆明 650051)
1 保护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80 年由国务院以国发批准建立,1995年林业部确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野生生物类型中型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横断山系怒山山脉的南延部分,属滇西纵谷区,位于临沧市境内,地理位置介于东经98°57′32″~99°26′00″、北纬23°09′12″~23°40′08″之间。区域跨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1.2 主要保护对象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了北回归线附近保存较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生物多样性富集,主要保护对象为:以印支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豚鹿(Cervus porcinus)为代表的76种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以黑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灰叶猴(Presbytis phayrel)、熊猴(Macaca assamensis)、懒猴(Nycticebus coucang)、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菲氏叶猴(Trachypithecus phayrei)、猕猴(Macaca mulatta)等多种灵长类动物及其栖息地;以长蕊木兰(Alcimandra cathcardii)、单羽苏铁(Cycas simplicipinna)、喜马拉雅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藤枣(Eleutharrhena macrocarp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千果榄仁(Terminalia myriocarpa)等为代表的26种珍稀野生植物及其生境。
1.3 保护区总面积和功能分区情况
保护区总面积50 887.00 hm2,其中:国有面积41 348.9 hm2,占81.26 %;集体面积9 538.1 hm2,占18.74 %。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9 923 hm2(均为国有林),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2 %;缓冲区面积为17 335.1 hm2(国有林面积15 913.4 hm2、集体林面积1 421.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1%;实验区面积为13 628.9 hm2(国有林面积5 504.1 hm2、集体林面积8 124.8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6.8%。
2 自然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南汀河断裂与木戛(或小黑江)断裂之间的区域,地层复杂多样,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岩均有出露,地质构造复杂,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在地貌垂直结构上形成山岭—高原面—剥蚀面—河谷的分布态势,地形起伏高度大(相对高差达2 467 m),以中山、亚高山为主。保护区及其所在的沧源、耿马两县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东南端,腾冲—耿马—澜沧地震带的中段,受南汀河断裂、耿马—澜沧—勐遮断裂、木戛(或小黑江)断裂等活动的控制,地震活动频率高、强度大,属地震高发区。
保护区属于怒江(萨尔温江中域)和澜沧江(湄公河中域)两大水系,河流数量众多,发源并流经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有南滚河干、支流和南汀河及小黑江的二、三级支流。水文条件较复杂,河川径流季节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此外,受地质构造、地区岩性、降水丰富程度、地表植被覆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地下水类型较多,水量丰富,出露形成的泉眼较多,成为保护区内河溪水源补给的重要部分。
保护区地处低纬地区,被北回归线穿越,又处于南亚季风环流控制区域,太阳辐射高度角较大,热量丰富,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差异显著,以热带、亚热带气候为主,基带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
2.2 自然资源概况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相对丰富的矿产(已发现的有铅锌矿、金矿、锰矿等)、稀奇珍贵的自然生态景观(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森林景观、遗址遗迹等)及人文旅游等大量资源。林地面积达49 730.96 hm2,占到保护区总面积的97.7%,活立木蓄积量达到了831.12万立方米,木材、林(副)产品、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野生食用植物和动物资源十分丰富。
3 生物资源多样性概况
3.1 生物地理区划
保护区地处横断山脉的南延,生物地理区划在植物区系上属古热带植物区、马来西亚森林植物亚区、滇缅泰地区、滇南滇西南小区;在动物区系上属东洋界、华南区、滇南山地亚区、西双版纳(孟定)小区。地理区系成分十分复杂,是东南亚植物区系与热带亚洲植物区系单元的交汇过渡地段,也是植物区系单元的连接和交错分布地带,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是植被从热带到亚热带集中分布的区域。
3.2 生物多样性
保护区地处低纬地区(北回归线横穿保护区),属于Myers(2000)提出的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3.2.1 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
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蕨类植物有156 种,种子植物2 090 种,以被子植物为主高达2 080 种,还有丰富的苔藓类和大型真菌资源,植物多样性见表1。
表1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统计
植物资源中,列入国务院1999 年8 月4 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9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4 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25种;列入1984年国家环保委颁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有17 种,其中:Ⅰ级保护的3种,Ⅱ级保护的6 种,Ⅲ级保护的8 种;还有16 种仅在该保护区及邻近区域分布的特有种,如多脉藤春、沧源木姜子、长柄地不容等。
3.2.2 保护区的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内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在云南省和全国无论从目、科、属、种所占比例较高,动物多样性见表2。
表2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统计
动物资源中,列入国务院1988 年12 月10 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84 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有印支虎、亚洲象、白掌长臂猿、黑冠长臂猿、林麝、豚鹿等20 种,占云南省分布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33.9%;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有短尾猴、猕猴、小熊猫等64种,占云南省分布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总数的34.3%。保护区分布着白掌长臂猿、黑冠长臂猿、蜂猴、灰叶猴、熊猴等8种灵长类动物,占我国分布灵长类动物数(23种)的34.8%,占云南分布灵长类动物数(14种)的57.1%。
4 价值评价
4.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4.1.1 物种的稀有性极强
根据保护区综合考察记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220多种,隶属于42科115属,占保护区维管植物种数的8.32%。保护区分布有丰富的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资源和部分省级保护物种,保护级别高,各类所占比例高,在全国全省同类型保护区中均属罕见。还有大部分物种列入CITES 附录和IUCN 红色名录(包括云南省最新的IUCN 红色名录),说明保护区的物种具有极强的珍贵性稀有性。保护区主要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级别和CITES 附录及IUCN名录情况见表3。
表3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主要珍稀濒危保护物种统计
4.1.2 植物类型和物种的典型性明显
保护区分布有完整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南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主要群系为多变石栎、滇青冈林,其生境湿润,林相整齐,群落结构层次分明,乔木层以壳斗科、山茶科、樟科、木兰科种类为主,林冠平整,外貌终年常绿,林内物种丰富,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非常发达。
保护区地处是我国东南亚热带北缘,区内分布的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林季节雨林特征发育,是我国季节雨林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其区系成分非常复杂,组成该群系的树种高大,高达30~40 m,如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光叶天料木、八宝树、山黄麻等。
这两种植被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节雨林分布区典型的原貌,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4.1.3 物种的特有性显著
根据综合考察报告统计:有12 种种子植物和1种两栖类动物和25种昆虫仅分布于南滚河地区,仅在云南或中国特有分布的动植物种类中,保护区发现有300多种。其中南滚河地区特有的两栖类动物沧源蛙(Rana cangyuanensis)和昆虫类耿马原细蚁(Protanilla gengmaXu)、阿佤钝猛蚁(Amblyopone awa Xu etChu),目前尚未在南滚河之外的地区发现有分布。特定地区的特有物种,意味着该地区已成为这一物种的最后栖息地,亦称避难所,南滚河地区形成多个特有物种避难所的情况实属罕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4.1.4 珍稀濒危物种生境的重要性
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我国怒山山脉与缅甸、马来半岛他念他翁山的连接地带,又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衔接过渡地带,植被类型受四周不同植被区域元素影响明显,保护区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垂直变化,植被类型丰富,包括热带到南亚热带的各种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为印支虎、亚洲象、白掌长臂猿、黑长臂猿、灰叶猴、蜂猴、林麝、豚鹿等珍稀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为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物种提供了难得的避难所,对这些生境的有效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遭到破坏,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
4.1.5 自然生态良好,植被原生性程度高
保护区森林覆盖率74.27%,天然起源的森林植被占到95 %以上,乔木林面积中天然林比例占到98.0%以上,森林植被基本上是天然植被,生态景观完整,破碎度小,有良好的连续性,特别是大青山、窝坎大山的常绿阔叶林,受人为干扰小,至今保持天然原始状态,保护区自然生态良好,天然林比重大,植被的原生性程度高。
4.1.6 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
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野生生物的天然基因库,生物多样性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重要意义。保护区生物种类(特别是哺乳类)占全国和省物种总数的比例高,保护区生物物种统计见表4。
表4 南滚河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种类统计表
4.1.7 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程度高
保护区植物多样性丰富,但种群小而数量少。如保护区的季节雨林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 以下的南滚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两侧,却养育了保护区内大约2/3的植物种类。在同一区域而不同生境类型之间差异较大,虽然有利于物种的分化和新种的形成,但不利于种群数量的扩散和发展。
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类多,但种群数量也较少,特别是一些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一旦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或物种遭到猎杀或物种交流通道受到阻断,该物种和种群将会迅速灭绝。
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化但生态变幅小而高度特化,系统空间较小。这种高度特化和小变幅的系统组成与结构,抗干扰能力较弱。保护区处于南亚热带区域,在湿热环境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率很快,系统对环境变化和外部干扰的敏感性很强,其稳定性较低,系统比较脆弱。
4.2 自然保护价值评价
4.2.1 对研究生物物种的过渡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区具有北回归线附近保存较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至今保存有热带到南亚热带9 个植被类型(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灌丛、竹林、草丛、草甸),16个植被亚型(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山顶苔藓矮林、落叶阔叶林、暖热性针叶林、热性稀树灌丛、河漫滩灌丛、寒性灌丛、热性竹林、寒温性竹林、热性草丛、杂类草甸、沼泽化草甸),分布有44个群系,养育了2 246种维管植物,226 种苔藓植物,139 多种大型真菌,123种哺乳动物,84 种两栖爬行动物,293 种鸟类,36 种淡水鱼类和828种昆虫。完整的植被类型和丰富的物种对研究生物从热带向南亚热带的过渡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4.2.2 典型的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保护区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云南山地垂直带上重要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植被类型,分布着以石栎、木荷、樟类为主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林相整齐、结构复杂、物种丰富,生态系统完整,至今仍保持着天然原始状态,在我国西南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和极高的保护价值。
4.2.3 对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区是我国保护动物种类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分布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 种(兽类32种,鸟类45 种,两栖动物2 种,爬行动物5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9种(蕨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19种)。属于中国特有物种数350种、云南特有物种数330 种、保护区特有物种数13 种。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中重点保护动植物种类最多的保护区,在珍稀濒危和特有物种的保存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2.4 是我国灵长类动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保护区不同海拔区间分布着白掌长臂猿、黑冠长臂猿、蜂猴、灰叶猴、北豚尾猴、短尾猴、猕猴、熊猴等8种灵长类动物,占我国分布灵长类动物种类(23 种)的34.8%,占云南分布灵长类动物种类(14种)的57.1%,这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中是十分罕见的,对研究灵长类动物的种间关系是一个难得的地域,特别是一个区域同时拥有两种长臂猿,增加保护区灵长类动物的科学研究价值,是灵长类动物研究的重要基地。
4.3 社会经济价值评价
保护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一笔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其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木材、林副产品等)、间接利用价值(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价值(固碳、释放氧气、养分储存、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改善水质等)。
4.3.1 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的巨大贡献
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天然原始植被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就是当地人类社会的一座“金山”。区内的大青山和窝坎大山被称为“母亲山”,以此发源的众多河流是耿马、沧源两县主要产粮区和经济区的主要水源,对两县的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两县的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空气净化、水质改善、土壤改良等维护生态平衡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4.3.2 丰富的景观资源能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保护区丰富的景观资源,为人们开展自然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天然屏障,能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又能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自养能力,将能创造出良好的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3 物种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富饶的物产
保护区内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可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丰厚的林产品及林副产品,如木材、药材、食用菌、动物肉类、调料、香料、化工原料、水果、干果、森林蔬菜、乡土树种苗木等。
4.3.4 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
保护区可为科研机构和各类学校、学术研究和教育教学提供优质的基地,人们通过在这里开展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并且可以把这些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
5 结论与建议
保护区具有极强的物种稀有性、特有性、丰富的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脆弱性、自然保护价值较高,社会价值丰富。保护区的建设发展一要加强保护宣传和科普教育工作。二要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强化执法管理和队伍建设,建立培养一支思想觉悟高、工作作风优良、技术业务过硬、执法能力较强的保护区建设管理队伍。三要对外宣传保护区,扩大影响,争取国际社会关注和资金支持。四要增加面积扩大保护范围,优化处理好各类矛盾问题。当前要抓住全省开展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工作的机遇,结合县域生态保护空缺分析结果,把保护区周边相邻、相连的具有相同类型生态保护价值高的区域和与风景名胜、森林公园重叠的区域,新增纳入或整合调入到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化一些零星和形状不规整的地块,并合理调整功能分区和各类边界线,全面消除保护区“片段化”和“孤岛现象”以及边界不清的问题,使保护区变得完整界线明显又方便管理。五要建立物种和典型植被类型的永久监测点,建立典型植被类型和稀有特有物种的永久性监测点,在生物地理区域物种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极高的科研价值。六要开展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工作。七要探索社区共管的双赢模式,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