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及对策研究
2021-09-14林津晶徐伟林羽
林津晶,徐伟,林羽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中药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在经济及社会发展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1]。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大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药品研发”,“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高质量发展”[2]。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国内学者亦积极探索中药产业发展问题,如张伯礼等[3]分析了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政策、监管、物流及海外发展等角度提出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议;章涤凡等[4]对云南中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优劣势、机遇、挑战及对策等进行了论述;张连帅[5]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海南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刘迪等[6]基于湖北省中药资源和中药材产业特点,总结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湖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方向;范思敏等[7]分析了安徽中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模式等。本文从福建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及劣势、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为促进福建省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 福建省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福建省中药工业情况 福建省现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9家,其中,中药饮片及中成药兼营企业5家;规模以上中药饮片加工企业18家;中成药生产企业47家。至2018年12月,福建省中药材市场交易摊位数50个,营业面积1 500 m2,市场成交额约20 000万元,中草药材产量约15万吨,中药材类销售总额112 003万元。
2019年,福建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1.58亿元。其中,七个子行业中,中成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90.2亿元,位居第一;中药饮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3.81亿元,位居第六,且相较2018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见表1)。
表1 2015—2019年福建省医药工业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1.2 道地药材深度开发进展显著 近年来,福建省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对道地中药材深度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重点开展了中药材的种苗培育、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标准等研究。九个道地药材品种的种质资源评价及综合开发等研究获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已完成多种福建道地药材的种质资源评价、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饮片生产质量标准及制剂开发研究等。泽泻、三叶青、柘荣太子参、草珊瑚、明溪厚朴、雷公藤、肿节风、短葶山麦冬及多花黄精等福建省道地药材的中药材种质资源评价、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炮制工艺、饮片及提取物质量评价、饮片加工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新产品开发的研究等均进展显著。已获泽泻、柘荣太子参、雷公藤、多花黄精、明溪厚朴等38种闽产道地中药材DNA指纹图谱库;已建立泽泻、太子参等20多种福建道地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和中药提取物质量标准。围绕福建特色药材三叶青开展了“良种繁育-质量评价-种植推广-药理研究-综合开发”的产学研创新研究。道地药材深度开发及研究为福建特色中药材栽培品质提升、种质资源的保护、药材产业链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推动了福建中药品种的种产销学研等各子领域发展,提升中药材科技研究及创新支撑能力。
1.3 中成药及传统名药的开发逐步推进 福建省名医名方产业化研究、传统名优中成药的剂型创新及二次开发逐步推进。已开展了自微乳化纳米给药系统、滴丸、凝胶贴剂、囊泡凝胶、鼻用纳米凝胶剂等中药现代制剂及剂型改进的关键技术创新研究,研制开发了莲心碱滴丸、玳玳果降脂滴丸、灯盏花素鼻用凝胶剂等以中药为基础的中药新药及其相关产品。已开展片仔癀、八宝丹、新癀片、藿香正气胶囊、牛黄解毒片、五子衍宗丸、冠心苏合丸、安宫牛黄丸、灵源万应茶等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已完成片仔癀、八宝丹、新癀片等传统名药的作用机制及毒理研究;开展了名方栝楼桂枝汤等传统名方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研究,推进传统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市场开发。
1.4 中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以闽西北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以福州与南平为主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集群;形成福建承天金岭药业、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福建青松股份、福建西岸生物科技等集中药饮片研发、种植、生产、销售、使用于一体,产业链条较完整的中药饮片集团企业。形成以厦门、漳州、福州为重点的中药产业集群区域,即以漳州片仔癀、厦门中药厂为中药龙头企业,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产业集群区域。中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可提升中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 福建省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势
2.1 中药资源丰富 福建省共有药用资源445科、2 468种,其中植物药245科、2 024种,动物药200科、415种,矿物药19种,占国家中药资源的19.2%;国家重点调查的363种品种中占308种,占有率达84.8%;拥有太子参、建泽泻、熊胆、草珊瑚、雷公藤等20余种道地及特色优势闽产药材[8];拥有厚朴、蕲蛇等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
2.2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初具规模 2018年,福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80万亩(1亩≈666.7 m2),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的中药材有十余种。已建成泽泻、太子参、南方红豆杉、鱼腥草、雷公藤、短葶山麦冬、绿衣枳实、莲子、九节茶、青黛、巴戟天、灵芝、佛手、薏米、金银花、葛根、黄精等中药材示范基地约20个。规范化种植面积8 000多亩,辐射面积1万多亩,带动面积6万多亩,建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殖基地面积600多亩,建立种质资源圃70多亩。其中,明溪南方红豆杉种植基地面积10万多亩,种植规模居全球首位;凹叶厚朴、雷公藤、太子参等种植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一;“柘荣太子参”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南靖“和溪巴戟天”、“漳浦穿心莲”、“明溪金线莲”、连城“冠豸山铁皮石斛”等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中药材品牌。此外,已建立4个黑熊种源繁殖基地,总存栏数2 000多只。
2.3 传统中药名药优势明显 福建省拥有一批基础较好的中药生产企业,其中漳州片仔癀药业、厦门中药厂、厦门金日制药进入全国中药企业50强,省内中药龙头企业的企业研发团队逐步形成。片仔癀、八宝丹、痛血康为国家中药保密处方,新癀片、麝香正骨酊、胃得安等为全国独家品种,此外,熊胆粉(胶囊)、太子参等也都是福建省特色优势中药产品。片仔癀、新癀片和八宝丹为我省中成药重要出口品种,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中片仔癀已连续十多年位居我国中成药单一品种出口第一名。同时,福建药茶文化历史悠久,灵源万应茶饼、老范志万应神曲、武夷清源茶饼等药茶系列在东南亚亦享有盛誉。
2.4 中药科技研究平台逐步建立 福建省已组建各级中药科研平台71个,其中省部级以上中药科研平台50个。建有“闽台中药生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中药药理实验室”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级实验室5个,“福建省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福建省中药制剂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福建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共享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7个。各级中药科技研究平台的建立促进了中药创新技术的研究,为福建省中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
2.5 医药产业政策环境良好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极为关注省内医药产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我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见表2),为福建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表2 福建省医药产业政策规划
3 福建省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劣势
3.1 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总体不足 2019年,福建省中成药产量达25 801吨,较2018年上涨18%,但产品的科技创新体现不足,多为无差异产品。虽有若干中药名优产品,但多数中药企业研发水平、生产规模与质量、商贸运营等与主流市场有较大差距。由于财力及人才等因素限制,企业多追求短期效益,研发创新投入及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总体较为落后,进程缓慢,导致部分中药品种基础应用研究薄弱,造成新产品研发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差异性产品相对不足,对产业的支撑带动有限,影响部分中药品种及中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政府科技引导资金有限,投入分散,致使有限的创新人才资源及资金资源尚未能完全有机整合。
3.2 中药工业竞争力整体较弱、闽产中药品牌及市场占有率总体较低 福建省内中药产业资源互补发展的共赢模式及闽产优势中药产品联合开发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中药工业总体规模偏小、中小企业数量比重大;中药工业竞争力整体较弱、闽产中药品牌及市场占有率总体较低,产业集群虽已初步形成但集群效应仍不显著,有竞争力的福建中药大品种群尚未形成。多数中药企业传承与创新意识及能力总体不足;历史悠久的、有福建特色的药茶产品与文化仍未得到充分发扬光大,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
3.3 企业创新机制缺失制约产业创新发展 目前福建省内多数中药企业由于规模限制,人才吸引度较弱,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失,多数中药中小企业未能形成自主研究体系。同时,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中药研究与创新还不够紧密与深入,省内中药基础性研究及新药研究机构和人员主要分布在高校、科研院所及若干中药龙头企业,大多数中药企业缺乏基础性研究及新产品开发技术人才队伍及研究平台,未能形成以企业投资即市场为主体的新药研发投资机制,影响福建省中药产业的整体创新性及竞争力。
4 福建省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整合中药科技创新资源 依托福建省内高校及中药科研院所等福建省中药科技研究的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中药创新联合研究平台,形成中药产业发展的技术强引擎;重点培育若干具有较大规模、创新能力强的中药技术研究研发平台,发挥福建省经典中药复方创新与再评价研究中心、福建省中药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科技资源优势与作用;推进开展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间的联合技术攻关,形成技术联盟,共同推动中药创新关键技术的研究,提升福建中药企业科研能力并促进科技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政府可通过设立重点中药产品开发计划项目等,推动中药药效成分的发现、药效评价和作用机制研究以及药效关联质量评价、名药二次开发、中成药制剂新技术等中药关键技术研究,充分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同时,政府可加快培育中医药科技服务中介组织,推动科技咨询、培训和科研成果推广服务等工作的开展,形成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4.2 推动名优中药企业做强做大 立足福建省省情,调整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或强强联合;推动大型中药饮片企业、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及闽药优势骨干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大做强省内药企品牌。培育发展研发能力强,具备规模优势的核心中药企业形成上下游一体化、核心竞争力强的中药大健康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引导优势企业横向联合,探索中药名优企业联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企业间创新人才、市场信息和技术的共享与合作,形成优质资源合作共享的体系,加快福建省中药企业间协同创新的发展[9]。
4.3 发挥政策扶持作用 通过招标采购、知识产权奖励及税收优惠等支持性政策的倾斜,提高创新性中药品种的市场回报,激发具有中药创新与开发潜质的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动性及积极性[10]。同时,通过政策帮扶等,支持并鼓励省内具有传统优势的中药企业或中药品种参与国际市场竞争[11]。此外,加大政策出台后执行阶段的落地检查和纠偏工作,督促各项医药产业扶持政策,尤其是价格调控政策落实到位,实质性地体现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4.4 发挥资金导向作用 中药科技创新投入高、耗时长、风险大的特点需要企业拥有较为牢固稳定的资金链以支持科技创新的产出,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筹资机制及渠道对于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与投入十分重要。建议中药行业相关部门协同设立中药产业专项扶持政策及专项财政扶持基金,从种植、加工、研发、生产、市场推广等中药产业链规范发展布局扶持中药企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福建省优势中药企业或具备创新潜力的企业开展中药研发创新;此外,政府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设立医药创投基金,支持中药产业创新项目建设与投入。
4.5 加大中药人才队伍建设 中药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强大支撑。因此,需充分发挥省内中医药高校人才培养优势及实验条件,支持高校针对市场需求,加大中药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建立院校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及传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药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药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用性人才,在科研经费、生活补贴、税收减免等方面为中药产业招才引智提供更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