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修订
2021-09-13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同上海证券交易所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堅守“硬科技”定位,扎实推进试点注册制和关键制度创新,改革取得了预期效果,市场总体反应正面积极。为了顺应市场发展需要,2021年4月16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的决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修订背景
2020年3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总结前期审核注册实践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委认真研究论证,出台了《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从一年来制度运行的效果看,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推出增强了审核注册标准的客观性、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为科创板集聚优质科创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已超过250家,涵盖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领域。2019年报显示,平均研发投入占比为12%,平均研发投入金额为1.17亿元,平均发明专利达75项,均显著高于其他市场板块,未盈利企业、红筹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等先后实现上市,科创板“硬科技”的成色和市场包容性逐步显现。但申报和在审企业中也出现了少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市场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需要结合科技创新和注册制改革实践,进一步研究完善。
修订思路
科创板各项制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培育出更多具有“硬科技”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企业,这是检验科创板是否成功的首要标准。这次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总思路是:聚焦支持“硬科技”的核心目标,突出实质重于形式,实行分类处理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丰富科创属性评价指标并强化综合研判。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强化制度规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质量。
修订的主要内容
此次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是科创板一项重要制度调整,涉及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以及交易所相关审核规则的修改。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新增研发人员占比超过10%的常规指标,以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修改后将形成“4+5”的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二是按照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分类界定科创板行业领域,建立负面清单制度。三是在咨询委工作规则中完善专家库和征求意见制度,形成监管合力。四是交易所在发行上市审核中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重点关注发行人的自我评估是否客观、保荐机构对科创属性的核查把关是否充分,并做出综合判断。
办好科创板、做好注册制改革试点关乎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全局。科创属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保障科创板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更好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有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