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融媒体中心助推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讨
2021-09-13王春林
【关 鍵 词】县级融媒体中心;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单位】王春林,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019A021);广西中医药大学科研项目(XB01700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15.021
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工程的全过程及各领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1]。县级融媒体作为最接近乡村大众的基层媒体,长期处于“三农”的最前沿,承担打通信息与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的使命。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总体较为落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加快建设和发展少数民族县级融媒体中心,有效发挥融媒体的传播优势与平台功能,对于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度,强调要扎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的重要阵地,集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作用于一体,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综合信息平台。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媒体融合的新型主流媒体,引导舆论、引领思想、传承文化、服务人民,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无论是促进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是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县级融媒体中心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1.传播主流声音,有效引导群众
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较强的新闻信息生产、传播、服务能力,具有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渠道发布、快速度传播、广覆盖受众的特点,通过打通“报网端微屏”,实现“多屏共振”,有利于掌握县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融媒体集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于一体,可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多形式、个性化的传播,提高了传播内容的生动性、感染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使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群众理解党的政策主张,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媒体传播具有交互性,传播者可根据受众关注点和反馈,有针对性地推送新闻和文化信息。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融媒体传播能有效引导少数民族群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
2.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也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以互联网为依托,建设移动传播平台,实现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媒体资源的一体化运作,成为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丰富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一些地方推动省级云端共联共建,与市县融媒体协同内容与资源,打通城乡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长廊、数字艺术展示厅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进一步缩小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让乡村群众也能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3.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县级融媒体具有贴近乡村、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可通过精心挖掘乡村地域特色、乡土风情、历史故事,推出有思想、有情怀、有乡土味的融媒体产品和文化精品,再借用网络等新媒体科学精准地把乡村文化特色产品、乡村优秀故事传播出去[3],从而形成少数民族文化品牌。这些文化故事通过融媒体多种形态的强势传播,可以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社会影响力,促进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知,唤起乡村群众的文化归属感,激发其参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而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新媒体的传播也能够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从而形成促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驱动力,增强少数民族群众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内在自觉。
4.推动移风易俗,倡树乡风文明
县级融媒体传播与乡村群众“自媒体”传播相互贯通,拉近了乡村群众与媒体的距离,将信息传播与日常社交有机结合起来,便于乡村民众交流情感,传播民族核心价值观。比如,对于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文明现象,少数民族群众能够通过媒体平台主动发声,批评和谴责有悖于主流价值的不正之风,倡导公序良俗,有利于推动乡村社会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乡村精神小康。
5.彰显乡村文化魅力,助力乡村文化产业
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数字技术优势和传播平台优势,在乡村文化传播中担当重要角色。一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深入挖掘当地乡村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内容,进行数字化创作、生产、展示,打造一批乡村数字文化精品,以视频形式全方位展示乡村生产、生活场景,彰显乡村文化形象与乡村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其运用快手、抖音、头条号等短视频平台和微信、QQ等社交平台,在视频和直播中积极推介乡村手工艺品、乡村文化节庆、乡村自然风情风光,打造“网红”打卡地;其甚至可借助“网红村民”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对乡村民宿旅游、休闲旅游产品进行沉浸式、互动式传播,激发网民的旅游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二、广西少数民族县级融媒体中心服务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
近年来,广西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大力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实现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的目标。笔者从广西融水、三江、龙胜等少数民族县了解到,有12个民族县都有县级融媒体中心,且均开设了公众号和客户端,基本建立了全媒体传播矩阵。各县在着力做强新闻主业的基础上,拓展“新闻+”与“互联网+”应用模式,尝试打造综合型信息服务平台。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积极利用广电云、智慧云平台为乡村群众推送广播电视节目和文化培训、农业科普、智慧旅游、美丽乡村等文化服务内容,切实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成为当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思想文化阵地。由于融媒体发展时间不长,少数民族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服务乡村文化建设上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对乡村群众的服务不够深入
乡村民众是县级融媒体传播的受众,也是融媒体服务的主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受益者。以乡村民众为主体,满足广大乡村民众精神文化需求是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本定位。但从融媒体发布的内容上来看,目前大部分縣级融媒体并没有突显乡村民众的主体地位。从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都安县融媒体中心”“大化视点”“环江融媒”“今日巴马”“秀美融水”“风情三江”6个融媒体客户端发布内容条目的统计分析来看,平均每家融媒体每月发布时政新闻、政务资讯146条,发布百姓民生、乡村文化相关信息约7条,其中记录百姓生活、以百姓视角和语言讲述百姓故事的内容不到两条。可见,县级融媒体对服务主体的文化需求关注度不足,难以有效吸引和引导乡村大众、服务乡村文化振兴。
2.地方与民族特色文化呈现不足
少数民族文化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乡土之美,是民族地区融媒体发展的重要支撑。以民俗节庆、传统手工、民间故事、乡贤人物为题材创作和传播有烟火气的融媒体产品,能够激发乡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乡村振兴的自豪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虽然“今日恭城”“秀美融水”“风情三江”等融媒体报道了少数民族文化节庆的内容,也有不少配图和视频,但总体上表现手法相对单一,报道方式陈旧,艺术性与感染力不够强。少数县级融媒体视频号主要是搬运中央、省、市等上级媒体发布的内容,往往缺乏对乡村地域文化、乡土风物人情、乡村故事等草根文化内容的挖掘与传播。这反映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偏少,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
3.文化服务业务建设单一
对照《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目前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文化服务业务建设单一化的问题,没有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中对文化服务业务的建设的要求。如巴马县、三江县、龙胜县、金秀县的融媒体虽设有“服务”板块,但其中文化服务条目少,难以实现在线教育、全民体育、智慧文博、演出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
4.影响力不强
目前,广西少数民族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已全面建立“两微一端一号”媒体平台,其中,融水、三江、龙胜、恭城、隆林、罗城、环江等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也初步形成“新闻+政务+服务+电商+短视频”的传播矩阵,微信、微博、公众号及客户端平台下载量也有3万—5万次,但不少县融媒体内容少,内容吸引力不强,收视率、点击率、转发量总体偏少,日活率不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自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县级融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力和竞争压力。
三、县级融媒体中心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融媒体中心具有广泛参与性、多维连接性和多元服务性。当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强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责任意识,主动融入民族文化建设,在实现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上发挥更大作用。
1.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实现文化育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是重铸乡村的精气神。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流宣传舆论阵地,县级融媒体要自觉担当宣传引导之责,在实现文化育民上发挥积极作用。一是突出办好红色专题专栏,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坚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二是发挥电视、广播、网络同步立体传播的优势,强化对乡村振兴等党的路线方针的解读。做好法治宣传、农业科技推广、乡村生产技能与乡村生活方式教育,培育有理想、守法纪、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村民。对民族地区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而言,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教育,通过讲好有温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观念牢牢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三是把握新闻传播与网络传播规律,大力创新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把握“时度效”[4],增强文化传播产品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总之,融媒体中心要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以正面声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上舆论,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宣传主流价值,彰显时代精神,引领乡村道德风尚。
2.做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文化乐民
当前,乡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全媒体时代,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发展要为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开辟新的空间。一是搭建乡村文化传播矩阵。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移动优先”理念,建设开通县级融媒体APP,打通广播电视、数字报刊、社交平台、服务网站端口,实现新闻节目、电影电视、信息推送、便民服务“一键通”。在平台功能上设置二维码,增加数字影音、AI/VR等虚拟现实技术,让受众获得新的乡村文化体验[5]。二是提高数字文化产品和数字资源的供给能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打通全国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平台,构建线上和线下融合互动、资源共享的服务网络,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三是策划生产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故事网络传播产品。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挖掘乡村地域特色、乡土风情、历史典故、乡村振兴故事,创作生产包括图文、微视频、音频、动漫、动画微电影、H5、电视节目等传播作品,打造本土特色文化品牌栏目。例如,融水县融媒体中心策划拍摄《芦笙比响庆佳节》,用苗语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微视频就深受少数民族群众喜爱。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智慧服务体系。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积极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打通网络视听和广播电视、农家书屋、戏曲进乡村之间的信息孤岛,搭建沟通平台与交互空间,推动内容生产、选送分发、意见反馈、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信息联通,实现“群众点单”与“政府买单”的有效对接,引导“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
3.赋能乡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
民族文化是一座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宝库,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村民同步实现“富脑袋”与“富口袋”的重要抓手。广西稻作文化、骆越文化、山歌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是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具有传播与服务功能优势,可以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赋能,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第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文化旅游电视节目,在融媒体中心的各个平台发布,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扩大市场空间。第二,县级融媒体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乡村旅游精品和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的视频宣传,在融媒体 APP与公众号中附带相应的订购链接二维码,拓宽营销渠道。县级融媒体也可探索开展“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联合政府、企业等举办大型直播活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尤其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探索多元化商业模式,开展跨行业融合、跨平台资源整合,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信息资源,开发数字娱乐、在线教育、智能安防、智能社区、智能展览等个性化生活与文化服务[4],推动融媒体平台和地方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4.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助推非遗文化传承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文脉相承的需要,也是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教化民众的现实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发挥引导和服务功能,助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方面,其可以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鼓励引导“少数民族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制作短视频,把展现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音视频投放到微信公众号和融媒视频号予以宣传,或在融媒平台上建立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实现展示民族文化、科普教育、保护传承相统一。另一方面,县级融媒体可联合有关单位组织开展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节庆活动,采用互动性、浸入式的多媒体呈现,利用电视直播、移动平台等多种渠道分发,扩大非遗文化的宣传力度,引导游客在节庆活动中感受和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提升民族地区群众对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N]. 人民日报,2018-03-09.
[2]黄楚新,刘美忆. 2019年中國县级媒体融合发展状况及趋势[J]. 新闻与写作,2019(12):10-16.
[3]郎晶晶,张潇予,刘晓颖,等. 滋养文化根脉 绽放云岭异彩[N]. 云南日报,2017-03-12.
[4]聂辰席. 坚持守正创新赋能美好生活 推动网络视听持续健康发展[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11):6-9.
[5]赖晶晶. 论文化馆数字化平台的建设[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