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记
2021-09-13胡辰旭
胡辰旭
常听老人说,人的成长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今天,我们将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去 “行万里路”——襄阳古隆中。在那里我们将认识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去了解一段历史——三国鼎立时代。
踏着晨曦,我背上书包,和其他同学一起登上了巴士,研学之旅正式拉开序幕 。
下车后,老师为了缓解大家舟车劳顿之苦,便将我们带到一个场地。当部分同学在老师的指挥下开展旱地赛龙舟时,其他的同学则在另一边练习射箭、玩足球,还有投壶。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
瞧,李宗俞见了弓箭就两眼放光,捡起别人放在地上的箭,找到弓,拉开,搭箭,再射出去,那箭很漂亮地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却在飞往靶心的途中偏离轨道。原以为他会沮丧地唉声叹气,没想到,他又一次笑眯眯地跑过去,捡起地上的箭,又笑嘻嘻地跑回来,再一次弯弓搭箭……
“哈哈,终于中了……”
欢乐的笑声回响在古隆中上空 ,那笑声让整个世界一下子明朗了许多 。
太阳渐渐地大了起来,我们被带到了一个小屋子前。
透过玻璃,我看到里面的同学每人都捏着毛笔,左手一把扇子,正在扇子上写写画画呢。他们一出来,仔细一瞧,扇子上的图案各不相同。哎呀,画画可是我的最爱呀,我喜爱的扇子,我来了!
在这里,我知道了最早的扇子并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皇帝及大臣出行的仪仗用品,也叫宫扇。后来,渐渐变小,到宋朝变成被文人墨客用来作画的折扇,再后来,才被人们用來纳凉。诸葛亮的手里常年拿着一把羽毛扇,那是智慧的象征。
了解了扇子的故事后,我们手里便多了一把把既像袖珍提琴,又像芭蕉的可爱的小扇子 。
我拿起毛笔,想在扇子上留下我的“大作”,又怕弄脏了扇子,便拿起包装纸,练习写字。当我觉得写得差不多时,才小心翼翼地拿起扇子,工整又认真地写下了“学”字。
下午,我们在看《三顾茅庐》前,先去看了一位国家一级书法家书写的“马到成功”。当那幅作品完全展现在我眼前时,我才明白什么是一级书法家:“马”字像一匹奔跑的骏马在抬头鸣叫,每一个笔画的间隔都恰到好处,粗了一分则嫌大,细了一分则嫌小;长了一分则嫌扁,短了一分则嫌高……
夕阳下,收获满满的我们登上了返程的巴士。这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刘备“三顾茅庐”时的情景,而我就站在他们的旁边,摇着小扇子,听着他们的谈话……
(指导教师:吴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