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写作技巧的教学策略
2021-09-13马萍
马萍
在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文不仅仅要求教会高中生能说会写,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让高中生体会到母语的魅力,在高中素质教育中,教师更要加强爱心仁心方面的教育。在写作过程中,帮助高中生学会鉴赏美。通过对高中生多方位的素质培养,赋予他们更多的创造空间,优化教学方法指导高中生更好地满足时代的需求。
一、立意要用心
在整个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思想高度决定了文章的层次。立意深刻的文章能使人反省,而没有新意的立意很容易淹没在文海中。对于立意的拔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由现象及本质,例如给出的材料是描写蝴蝶自由的,那么学生就不应该直接在材料的基础上升华对自由的观点,而应逐步深入,意识到蝴蝶所代表的一系列渺小的人或者事物,他们也有属于自己自由,从这个角度剖析题目就会更有深意。由表及里,文章让学生写美,又不能只写美,要升华。通过对美的升华,让文章的立意再上一个层次。由结果及原因,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例如在写社会的看客心理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社会冷漠现象,而是通过不断剖析,找到引起社会的看客现象不断加剧的原因,从源头入手展开分析,这样文章就更具有说服力,单纯的现象分析解决不了问题。由一面及多面,多维度分析。例如分析一个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可从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以得出更深刻的结论,让文章的立意站得住脚。由相信到怀疑,辩证地看待问题,要不断否定判断,找到支撑自己判断的依据,这样才能不断深入地看待问题,立意也才能更加深刻。
二、素材使用要有技巧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用素材辅助论证过程,素材的使用方法也是有技巧的,不能生硬地为了添加素材而添加。首先,素材是没有新旧时效之别的,只看学生如何运用素材,学生要巧妙地抓住素材中的特殊点,将素材特殊化使用。其次,在素材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对细节的把握。例如在写庄周的自由时,就应该提及他与惠王的辩论,一场小小的辩论就能反映出对于自由的追求是别人所不能体会的。再者,素材不是一次性的,对于人物类素材,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能合理地将之转化为其他立意中所需要的素材,优秀的素材是可以连续使用的。最后,在添加素材细节的时候,不能单纯地罗列素材,而是要融入自身的情感,深入地分析素材的内涵,而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一味堆砌素材。素材要结合论点使用,分析适合主题的论述材料。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失去君王尊贵地位而跌落底层之后,感受了人间疾苦,那段在狂风暴雨交织的荒原上“关于衣不蔽体的人们”的独白,曾被柯勒律治形容为比自然暴风雨更为猛烈的心灵暴风雨。经历疾苦的李尔王所获得的对于人间的真正了解,是给予他精神上真正快乐的源泉,相比此前酒池肉林的快乐,不过是人类在物质繁华面前的屈膝折腰,不堪一击。此之谓真金与镀金之别。
三、拟题用心
文章的题目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标题能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对于文章的期待值一下子就提高了。常规的拟题方式不外乎在提取材料主旨后,添加一点内容转化为题目,例如自由类题目,拟为:“自由,我心向往之”;美感类题目,拟为:“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题目不会出错,能让老师直截了当地知道文章的主旨,但是缺少了新意。较有新意的题目可以拟为“眼底一片海我却不肯蓝”“生如红蓼花”“另一番山高水远”“莫扎特在等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些较有新意的拟题可以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将事例阐述融入标题中,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高级感,教师可以围绕拟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四、开头有新意
文章的开头往往有多种形式,不同形式的开头能给读者不同的感受,在开门见山式的开头中,高中生直抒胸臆,先给出观点再不断地阐述。在叙事感怀式的作文中,学生往往以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文章的构建,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故事性。还有蓄势不断深入,给出一个观点再不断深入分析,有助于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另外悬疑设念的方式也很实用,在开头抛出一个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再不断分析,吸引了阅卷老师的目光后,再进行详细的阐述,这种形式的论述适合较为简单的命题,能有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可以采用意境式的开头,比如,写景色,秋水涨了几蒿,早凋的梧桐飞尽了翠叶。万物在秋的孕育下成熟,空氣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还有描写人物的开头,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简单来说,成熟,便要学会低头,低头不是唯命是从的顺服,而是适时选择;不是委曲求全的懦弱,而是深谋远虑 。
五、论证过程有技巧
在文章论述的过程中,学生也要注意论述技巧的使用,论述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例堆砌,而是要在引用事例的时候,加入自身的思考。比如假设分析,在自由类的命题中,有人追求自由,也有人甘于平庸,正反两面都可以举例。还有经典的归纳演绎分析,不断推理出事情的因果关系,加强文章的论证力度。例如在坚持自我的命题中,所举事例的主人公为什么能始终坚守内心,为什么能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果断拒绝,如果甘于平庸,随波逐流了会怎么样。通过不断地分析达到将人物分析透彻的效果。比如运用排比增强气势:
《围炉夜话》有言:“世风之诈狡多端,唯沉心之人颠扑不破。”此“沉心”,同样是拥有平和与恬淡的生命之态的优雅。他们不顾身旁之人的打扰,不与世人争抢那一缕微渺的阳光。就如麦穗成熟后的低头,其态谦卑难道不具优雅之感吗?于是优雅之人,不争,不抢,不喜,不怒,不浓,不烈,待之以低至尘埃的素颜,怀之以高擎灵魂飞翔的风骨。
或者重点分析一个人的一句话,比如想起莫言评论当今中国的文学界,是“猎犬的狂吠”与“鲸鱼的呼吸”,聚光灯下狂吠的喧闹不过是浮华的表象,而当你将视角转向平静的海面以下,你会发现还是有那样一群人坚守着沉潜与静穆的伟大,为中国的文学界埋下博大沉稳的根底。推而言之,其实各个行业莫不如此,成熟者,往往埋头前行,晃荡着半桶水的,往往激烈喧闹,热衷成为焦点与风云。是的,幼稚者终将成熟,在时光与磨砺中,学会低垂下他们高傲的头颅,开始懂得反省,懂得感恩脚下的土地,懂得仰望更高的山峰,而在这次蜕变路上失败的,最终会被历史掩埋。
六、结尾要有意蕴
不论是开放式的结尾还是总结式的结尾,都是为了引起读者思考。开放式的结尾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而总结式的结尾在文章的最后强调说明。比如:“垂池繁星,观腐草为萤,生活本就如此美好。三两‘叨扰,又有何妨,以超逸之心,无需烦恼。我愿如梭罗一般,深深扎根生活之中,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充实,淡然。无侵无扰,吐纳恒常。”就是在结尾抒发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