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判定方位 适时适度作为
2021-09-13王兆铮
王兆铮
[摘要]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党史经验教训是极其丰富的宝藏,值得更需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整合研究,更需要不断地再认识,尤其是要认真研究我们党精准判断方位、恰当果断决策、适时适当作为等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更自觉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也是当务之要的实际行动。
[关键词]方位;决策;适时;适当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1)08-0010-05
列宁在庆祝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讲的那番意味深长的话语,至今仍然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他说道:“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1]共产党是创新的党,是与时俱进的党,是同人民大众同心同德开创未来的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正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新阶段。在这样的历史时刻,认真地从百年党史经验教训中获取教益,更加主动努力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向着新中国成立百周年目标前进,正是实践的呼唤、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待。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就是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把遵循规律与把握主动辩证地统一起来。这对于明确历史在当今时代赋予我们党的责任,从而更加自觉地、出色地履行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位判断是否得当关系党和党领导的事业进退成败
百年来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就是因为科学认识和把握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满足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需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成为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成为站在时代潮头的斗士。历史在发展变化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在演进中。
20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科学而准确地认识到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了革命战争的时代主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己任,制定并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为此前仆后继,这才有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而坚定地明确:“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2]370-371同时又科学而理性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为摆脱贫穷、实现小康奋斗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的时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时地提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新阶段的方位判断。这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需要清晰冷静认识的根本方位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多次强调:“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3]这番话,意味深长,值得从回顾学习历史中不断反复再认识、再体会、再深化。
二、对所处现实方位的精准判断依靠辩证唯物史观的把握
共产党人对自己所处历史方位的清醒认识,是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所在。马克思曾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发生。”[4]33他还说道:“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4]101这就是清晰地判定方位,就既要敬畏并遵循、遵從历史发展规律,又要在规律启迪下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任何的历史创造活动都是对全部客观存在的条件也就是所处历史方位的主动认识和把握,实现利多弊少般的推进。对全部客观存在的条件不知、无知或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而面对全部客观存在的条件,不会思谋能动把握,取利避弊,也不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中成功判断方位辉煌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条的确是千万不能忘却的。
认识和把握历史方位是一个战略性、规律性、全局性的问题,如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种“要用心去想一想才行的”的问题,“因为这种全局性的东西,眼睛看不见,只能用心思去想一想才能懂得,不用心思去想,就不会懂得”[5]。这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认识以及透彻分析制约和影响方位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马克思主义的战略方位思维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成果,这既不是对现象的直白的反映,也不是对现象的素描,更不是如数家珍般地罗列堆砌现象,而是在掌握大量的信息基础上进行高度抽象而获得的成果。这就要从全局高度,以宽广的视野,对构成战略方位问题的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尽可能地全面把握,并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以清醒的政治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原则、政治观点来判定。这需要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作为“用心去想一想”的根据素材不正确,或者“用心去想一想”方法不对头,就不会有准确的判断。
方位的判断认定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大战略,要由党中央集中全党全国智慧来实现。“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3]。我们既要坚定地维护长期深思熟虑的成果,那是来之不易、含义丰富的成果;更要审时度势地敏锐把握新形势、新情况的本质,准确鲜明、恰当适度。
三、对所处现实方位的误判错判的历史教训要深刻汲取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同峥嵘岁月相交织的,有过关于方位科学决断相分歧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失策,不论其主观如何,都是同在方位认识和判断上的失当相联系着的。
在我们党的奋斗进程中不仅拒绝了“过”和“不及”的两种倾向,更与时俱进地对发展变化了的现实作出及时的界定和判断,敏锐而又恰当地充分把握历史提供的机遇和稳健应对无可回避的挑战,特别是善于把握历史方位演进中的转折点,顺势、用势、造势,从而牢牢把握了命运主动权。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某个阶段所出现的曲折、坎坷,又无一不是对国内外的基本态势缺乏清醒的判断,从而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颇。这是一条我们必须通过不断重温党史、国史、近现代史来加以认真体察的重要经验教训。要在新世纪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新篇章的创造性活动中大展异彩,就始终不可无视或淡忘精准判定“方位”问题。
特别需要科学地对待历史上误判错判的教训和为其立论的不科学的理论观点。第一,要充分研究不成功的判断之所以产生的根由,特别是要研究不成功判断及其付诸实践的全过程,在评判的时候不能一概骂倒,更不要花主要精力在个人因素方面去追究,而要研究其在何种条件下发展成为不正确的。第二,应当充分研究某些错误理论为什么在当时被人们作为正确的东西加以拥护,甚至今日还为一些人拥护,研究其存在的社会根由。第三,在批判错误理论的时候,应当致力于其走向错误的路径的研究,从中引出必要的教训。
我们正处在创新的时代,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但也要科学地对待创新成果,而不能自满自足。在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最要紧的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牢牢把握主动权,抓住机遇,因势利导,留有余地,主动调整。把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适时适度的把握,这是历史对我们的要求。
四、在清晰方位判断下走出新路精准施策
弄清方位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创造历史进步的活动。中国在近代落后了,这是一个令人痛心扼腕的事情,但的确是无从回避的事实。要尽可能快地摆脱落后,尽快地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许多站在时代潮头的志士仁人苦苦求索的。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从自己所处的独特历史条件出发,寻找和把握自己所处的与他人并不盡相同的历史方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但却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是自己所处历史方位所应当走的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切身的体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正视近代中国落后的现实,更努力从这个现实出发寻找切实可行的跨越式发展道路,从而尽可能快地赶上世界发展潮流,重振民族雄风。这就不能走老路,更不能走邪路、歪路,而是要按“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相统一的原则,走出新路来。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行程。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描述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众多的先进中国人为寻找民族创新振兴之路进行的艰难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开始,就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寻找切实的中国解放之路。搞工人运动,搞农民运动,搞统一战线,搞国共合作,搞革命军队,搞北伐战争,热火朝天,有不少成绩。但是,正如毛泽东后来回忆的那样,当时对怎么革,革什么,先革什么,后革什么,并不清晰。这就需要不断地在探索中增长政治智慧。值得庆幸的是,在党的百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不仅走出了把革命干成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还走出了使新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已被证明是成功的道路,也是今天看来很朴实、很明白的道路。但是,这的确是一条以往共产党人从来没有走过的道路。这条道路从本质上同一切革命和建设道路一样,都是以夺得革命胜利和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为目标的,它的具体内容、具体形式也有着很大的独特性。中国共产党人以其敢于独创的精神,走出了这样独特的新路。
百年来党的奋斗历程证明,只有敢闯新路,才能走出生路。当年,不是在农村搞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的有生力量就不能保存发展,一些优秀分子就会无谓地牺牲在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不是在关键时刻实现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转变,中国的民族危亡的重大关头就闯不过,更多的人民就只能在侵略者铁蹄下呻吟;不是在敌我力量对比转折的关头决心实行战略决战,中国革命的全国性胜利,就不能很快到来;不坚定地改革开放,中国就没有今天。总之,不走新路,因循陈规,不仅死气沉沉,而且会使机遇丧失殆尽。而敢闯新路,走出去,就是光明。
科学地判定现时我们党的历史方位,需要递进的多层次的把握。我们党既是一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行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执政党,同时又是仍然将相当长期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面对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的执政党。这就是说,以为已经有了可以因循照办的“模式”而不需要继续弘扬探索精神,或者以为大难临头而需要急转弯,都是不科学的。而所有这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个巨系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地去认识和把握的课题。
五、把“尽力而为”同“急于求成”区分开来
百年来党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正反经验教训都证明:科学认识和把握方位,就可以充分认识历史为我们创造性活动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可能,就可以充分认识历史为创造性活动提供的空间,就可以充分认识历史所提供的这样空间既为主体结构发挥其所拥有的现能和潜能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也存在着制约其现能和潜能发挥的极限。这就可以而且必须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方面,可以而且必须在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方位基础上,充分运用和把握客观规律运行展开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为进行创造性活动所提供的可能空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并努力化解消极因素,合理地配置力量,齐心协力、协调有序地奋斗创新,并据此确定得以充分地、科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战略目标和为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实行的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措施、战略步骤等。这就是为所能为,为所当为,尽所能为。
另一方面,可以而且必须在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方位,在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同时,充分认识存在着“不能为”“为不了”“为不好”的方方面面内容。也就是在任何一个特定环境下,都必须既有所为又应当有所不为。当历史要求有所为并能有所为的时候不敢为、不善为,不能尽所能为,就会成为历史的落伍者;而当能“为”的历史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即应不为的时候,却主观主义地去“企图”突破“极限”,就会成为堂吉诃德式般的历史笑柄。“量力而行”是积极的原则,也就必然要求在“可行”的时刻和问题上“尽力而为”。这正是尊重辩证法。彻底的辩证法反对“急于求成”,但主张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能动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在一系列问题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而勇于舍弃某些不切实际的要求,正是为了更好地“有所为”。在“可为、能为”的方面要“尽力而为”。
刚刚开启的“十四五”征程是向“第二个百年”前进奋斗的30年持续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发展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汇聚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和化解消极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两个“最大限度”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工作方法,应当成为我们“十四五”期间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并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也应当成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检验标准。我们在“十四五”的进程中要坚持這样做,在做任何工作的时候都要这样做。我们需要在不断回顾百年来的经验教训中获取教益。
在人民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历来强调要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尽可能地缩小打击面。这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在建设人民的新国家的历程中,毛泽东同志更是一再强调要执行这样的“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并“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6]。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全力纠正“左”的倾向,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更是以其丰富的阅历,经常提醒人们,“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十全十美的方针、十全十美的办法是没有的”。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每一步工作都要“搞得比较稳妥一些,选择的方式和时机要恰当”[2]263-267。这就是说,实现两个“最大限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是要区分我们现实工作中诸种因素的状况,并据此作出科学对策。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会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现象,即积极因素、消极因素,以及两者作用兼而有之的因素。这将是长期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要紧的事情是需要我们善于科学地鉴别,并采取正确的对策。社会主义优越性也就在这里。我们应当珍惜、强化和充分发挥积极因素的主导作用,维护其主体地位;应当努力化解和抑制消极因素,使之尽可能地少下去;应当使两者作用兼而有之的因素中的积极面发挥出来,消极面得到尽可能的遏制。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7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这就要汲取历史上一再出现过的“急于求成”的教训。饱经沧桑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时候常常意味深长地说道:“我们的经验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有用。要特别注意我们‘左的错误。‘左的错误带来的损失,历史已经作出结论。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2]39-140“急于求成”就是不能恰当地认识所处方位,从而超能而为,所为不当,不当却为,其果非愿,甚至会导致南辕北辙的效果。
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的当下,我们仍然需要把“尽力而为”同“急于求成”区分开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各部门既要按照自身职责抓好新发展理念涉及本部门的重点工作,也要综合考虑本部门工作对全党全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作用和影响。各地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可能,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又抓住短板弱项来重点推进,不能脱离实际硬干,更不要为了出政绩不顾条件什么都想干。这就要求要把较长期努力实现的目标和近期需要着力实现的目标辩证地统一起来。
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判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又要认识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还需要30年的持续奋斗,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努力奋斗,但走每一步都要审时度势,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考量。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助于我们科学而理性地确定我们的任务和目标,既不是焦躁冒进,做出脱离实际的构想而劳民伤财;也不是丧失机遇把握。这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复杂的巨系统工程,中国是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这就要求强化过程系统观念,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阶段,需要精准地判定“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百年的经验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既有顶天立地的钢铁意志、坚定信念,又能够足智多谋、独辟蹊径地走出自己的路。我们党这样做,不是某一瞬间的巧合,而是在错综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反复锤炼而成的极其优秀的品质。依靠这样的品质,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弄清方位、科学决策,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得以步步前进。当然,这样的路是不平坦的,是历经曲折坎坷的,既有凯歌高奏的岁月,也有穷山恶水的日子。重温我们党的历史,针对新的实际,全面地研究全部的经验教训,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这一点,将是很重要的,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讨论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12(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7.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20-721.
责任编辑:王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