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内涵及实践维度浅析

2021-09-13龚代军齐放

学理论·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

龚代军 齐放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内涵丰富,从逻辑维度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借鉴和吸收,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实践与国内外环境现状的现实结合;从内涵维度看,两山论、生命共同体论、生态文明兴衰论是支撑起这一思想的四梁八柱;从实践维度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8-0020-03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各项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部署规划,并指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调度、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逻辑维度、内涵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维度

(一)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回归和发展

马克思虽未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但他从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法思想出发,深入研究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进行物质转换和精神创造的实践活动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并且,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论述实质上包含着两大和解,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人同自身的和解。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是实现人自身和解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运用辩证法论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阐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最终价值取向。打破生态平衡而进行的逐利性实践活动最终威胁人类自身生存,我们对待自然不能是征服、统治、支配、强加,而是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998。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核心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有益思想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体系。

(二)历史逻辑: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借鉴和吸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3]208-209,全面理解这一生态文明理念进而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尚需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中汲取精髓。我国以儒、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就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元亨利贞”等蕴含自然生态意识的传统思想理论,这种自然观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发。其一,“天人合一”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提倡人与自然处于同等地位,足见自然的极端重要性。其二,“众生平等”“宽仁放生”是佛教思想的主要基调。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其部分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能够与中国本土文化实现很好的融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讲求众生平等,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爱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三)实践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探索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上的实践探索与政策举措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思想来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绿化祖国、兴修水利、控制人口、农林牧副渔综合平衡等一系列主张。进入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将保护环境上升为基本国策。此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利用科学技术、联合多方主体将保护环境落实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各种矛盾问题错综复杂,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同时,资源环境趋紧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全景式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全貌,纵深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4],同时横向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细化实施。

(四)时代逻辑:对国内外環境现状的深度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极大提高。由于以往长时期追求片面GDP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国内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当前,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果,但纵观全局,生态环境仍是当今社会的短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直面当下国内严峻的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现实困境,科学规划、系统布局、全面协调、纵深发展,对生态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进入工业化时期,其发展过程也是踩着破坏生态的道路走出来的。但放眼21世纪,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以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注重生态环境、采取相关措施保护环境而诟病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工业废气的排放超标,屡出不实言论。因此,我国只有积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将保护环境进行到底,才能积极应对国际社会的压力。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维度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两山论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演讲时提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两山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是人类以及动物等物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自然生产力影响并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关于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思想为“两山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再走先污染再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两山论”涵盖了生态经济共生论、生态建设优先论、生态经济价值论等意蕴。

其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共生论。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历史地看,人类以往的实践过多强调经济增长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和不可替代性,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换取经济的发展,陷入生产和消费的悖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体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和谐统一与共生共荣关系,要求绝不能以破坏“绿水青山”为代价来获取“金山银山”,而是要通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优先论。“两山论”认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既不可分割又有所侧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要突出自然生态的优先性和不可替代性,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矛盾时,必须毫不犹豫地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其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价值一致论。绿水青山指的是生态价值,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生态价值可以转化成经济价值。水土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本身是自然存在物、自然资源,其蕴含的生态价值可以经过劳动加工转化成具有经济效益的有用物品,从而带来经济价值。这一思想发扬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丰富了党的生产力学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5]。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辩证法——生命共同体论

环境如同生命,必须统筹系统治理。“生命共同体”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当代表达,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是一个协调发展、联系紧密的整体[6]。

坚持政府主导、系统推进的方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思维方法的运用[7]。首先,人的命脉在田,人类依靠自然生存,可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利用自然,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其次,山水林田湖草之间是互为依存又相互激发活力的关系,如果其中一个要素变化过于激烈,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后,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将护山、治水、植树、护田等生态监管和生态建设工作割裂开来,必须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性、整体性,站在全国生态系统的全局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史观——生态文明兴衰论

基于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清醒认识和对中国生态问题的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理念从历史兴衰的高度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历史规律,蕴含着生态生产力与生态关系之间辩证的唯物史观,科学阐明了生态和文明的辩证关系[8]。

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影响和制约文明兴衰的演进与更替,从世界历史来看,决定一个民族文明兴衰更替的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军事、政治、科技等,而且包括人口、资源、地理环境、生态安全等因素。世界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水量丰沛、土壤肥沃、植被茂盛的大河流域,但却因资源枯竭、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等问题,最终导致一些文明古国的断绝。环境危机和生态恶化正使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如果尊重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就会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在世界历史发展中,如果违背自然规律、掠夺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那么就会给人类自身带来巨大危害,阻碍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影响文明兴衰的关键因素。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维度

(一)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但是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不注重质量与环境效益等不健康的发展理念给环境带来诸多压力,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障碍。生态文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给经济建设增加绿色限制,实现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中国共产党清醒认识到这一问题,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其一,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意义,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助推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改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二,实现企业管理的绿色化。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经济是企业的本职工作和根本任务。与此同时,企业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责任主体,是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也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企业要树立绿色管理理念和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绿色内涵式发展,这既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必须弄清楚“绿色家底”[9]。如果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不能支撑该地区要进行的经济发展活动,必须要认真做好评估,宁要环境、不要经济。

(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只有赋予生态文明建设鲜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及其对生态文明与文化发展关系深刻的洞察力是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的重要根据,这种融合的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态文化,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

其一,大力发展社会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文化必然要求按照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体系化建设。“一方面,需要符合自然本身的系统性。另一方面,需要符合社会自身的系统性。”[10]我国从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等层面进行生态文化的体系化建设。其二,倡导和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就是要通过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行动,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融入学校、家庭和社区中,实现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全覆盖。其三,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党和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开展环境保护,加强全民族环境意识的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以资本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其实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就是广泛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图片、展览会、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10],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使环保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行动。

(三)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分重视社会建设的生态取向,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追求目标之一。生态脱贫是生态社会建设的关键目标,生态扶贫是生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反贫困工作坚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相结合,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党提出了“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的战略理念和战略举措。我国的生态脱贫和生态扶贫主要采用了退耕还林、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但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而且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状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以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调整国家和政府职能,协调好社会各领域的利益关系,努力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促进全社会的生态和谐,提高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让良好的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最公正的公共产品,实现全社会的生态共享和生态福祉。

四、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国际发展趋势、时代发展潮流、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和发展,蕴含着自然辩证法、系统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哲学意蕴,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在中国生态治理的实践下亦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研究范本[1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陈俊.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逻辑结构与现实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4):14-21.

[6]王雨辰.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7]彭曼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9):46-50.

[8]刘海娟,田启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与内在逻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9.

[9]郇庆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史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3):62-67.

[10]张云飞.辉煌40年——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丛书·生态文明建设卷[G].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11]张占斌,王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特点和价值意蕴[J].环境保护,2019,47(17):14-22.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新时代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