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刚:我珍惜每一个角色
2021-09-13周晓华
周晓华
“陆桥山、王进喜、李达康、李维民、陈萍萍、高笑天……吴刚演过的角色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
一位网友把吴刚演过的角色按职业列了一遍,就连电影《梅兰芳》中十三燕仆从费二爷——一个配角旁边的配角形象,也感觉细节饱满,清晰可画。
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
为什么费二爷成了这部大腕云集的电影中的戏少彩儿多的亮点角色,回顾一下当年吴刚出演这个小角色的所想所行,就不难知道答案。
“没有小演员,只有小角色。”他重视:“戏份再少,我也不允许自己掉链子。《梅兰芳》是一部众腕云集的大片,每一镜头都是硬仗,每一场戏都要演好。我希望自己的表演是厚重的、丰富的。”
他下功夫:请了北京京剧院的一个老师,到家里给讲戏。他几乎每周都要去三次人艺的图书馆,了解京剧的历史,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那些民国时期的画报,他翻来覆去地看,揣摩照片里面角儿们的姿态、眼神。
他吃透角色:“他(费二爷)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角色,和自己的主子十三燕关系很近,但又是主仆的上下级关系,当主子的头牌地位受到挑战时,他抛开一切去维护主子。这个人物内心多层次的变化,对我是一个挑战。”
他有分寸感,知道自己是小配角,和他搭戏的王学圻所扮演的十三燕,戏份比他多,角色比他重要,他的作用就是衬托,不能抢戏,不能演过了。
吴刚是北京人艺的演员。而“戏比天大”是人艺的传统,就像曹禺在《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一书序言中这样写道:“北京人艺有很多经验,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痴迷热爱,对戏剧艺术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治艺精神。”
演戏需要狠劲
这种治艺精神,吴刚从踏入人艺85学员班时就已有感受,他记得,班主任林连昆老师强迫他们体验生活,自行车一蹬,农贸市场、火车站,想上哪儿上哪儿,想看什么看什么,条件是第二天早晨要交两个小品。天热,他不想出去,第二天就瞎编,一表演就露馅了。老师一番话他记到现在,“创作之路怎么走?你可以不完成作业,也可以瞎编,你能对付现在,但对付不了将来。演员要观察生活,对人对事都要有一种极大的热情……”
学演戏,学做人,他渐渐沉下心不慌不忙地磨炼自己。毕业后,同班同学冯远征、丁志诚早就演了不少电视剧,老婆岳秀清也已经在很多戏里做女一号,有名气了。他倒不介意被称为岳秀清的爱人,他相信自己是有实力的:“演戏是急不来的。戏不好,出去丢人现眼;戏好了,不在火不火,总有一天会把戏等来的。”
他终于等到了电影《铁人》中王进喜的角色,那年,他已经46岁。
对于这个难得的饰演自己心目中英雄的机会,他极其珍视,面对许多对他形象和王进喜距离太远的质疑,他在心里给了自己八个字——“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也许就是那么股狠劲儿,让吴刚经历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他减肥,虽然自身并不怎么胖,但他觉得“王进喜生活的那个年代本来就缺吃少穿的,所以我必须减肥使两颊陷下去,才能使得形象上更接近人物原型”。大强度的运动锻炼,每天只吃十几粒花生米,再加点西红柿,一直坚持了三个月,他减了十几斤。
他人长得斯文、白净,而且有着华丽丽的声音,看过1991年春晚小品《换大米》的观众都应该印象深刻,那个粉嫩的唱着美声的帅小伙才更接近他的形象。
为了让眼睛更有神,他第一次戴上了“美瞳”。但是因为当地气候恶劣、风沙比较大,导致眼睛经常发炎;为了让声音更粗旷,他对着风口扯着嗓子吼,吼到声带出血,声变得嘶哑;为了让那张文气的脸有铁人的质感,他天天往自己脸上抹乳胶、往牙上抹烟渍;为了更好浸入戏里的环境,他倒口,学习适应日常用陕北话交流……
拍摄时,有一次,急速旋转的泥浆夹杂石粒飞溅到眼上,几乎击穿了眼皮,他什么也看不见,却忍着剧痛完成了这一场戏,也在一只眼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因为《铁人》中王进喜的成功塑造,他斩获了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每部戏都是第一次
我第一次在片场看到吴刚的表演,震惊,真的是只能用这两个字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非常精准的表演,节制但很松弛。他的戏很单调,就是办公室、家里两点一线,但吴刚演出了极为丰富细腻的层次。细致到,他每一次走进办公室,每一次坐在椅子上的状态都不一样。我都想给他写一篇《吴刚表演艺术论》了。”这段话是作家周梅森在看完吴刚的表演后发出的由衷感慨。2017年,由他小说改编的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火了一批老戏骨,吴刚饰演的达康书记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李达康,一个反贪剧里的官员,除了开会讲话,其他的戏份很少。这样的一个人物如何成了观众的心头好,还成了热门表情包?
吴刚曾分享他塑造李达康的心得,却都是在深入分析揣摩角色后,特别设计的,设计是设计,还要让表演流动起来,流动起来就自然,反而看不出设计。
“任何一部戏都要从头开始。我也是从发型着手,来塑造李达康。从感官上来说,官员都是四平八稳、城府很深,做事一板一眼,发型则是比较规矩,不是背头就是分头,我想破破。选择这个寸头是觉得,这个人心胸坦荡,没有弯弯绕绕,直来直去。当了一把手后,他应该把心都放在工作上,没有时间每天出门吹吹头啊,弄弄发型,没有,小寸头应该符合他。我提前三天进了剧组,连续试妆、试造型。挺关键的,这个寸头造型,让我踏实,让我说服自己能成功变成李达康。再一个就是设计行为,他做事应该是雷厉风行,走路都是一阵风。
“认定了这个人物的外形,生活當中我也尽量跟他( 李达康)保持一致,拍戏,一直穿着我的(剧里的)服装,不换,让内心和外形尽量达到一种统一。”
虽然影视作品让他有了名气,可对舞台的执着才是他的追求:“话剧是我一生的事业。我把北京人艺当家,所以话剧我会一直演下去的。”
心中放进了人艺“ 艺术至上”“戏比天大”的治艺之道;生活里有了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聪明人下笨功夫的努力实践;舞台上银幕中才有了那样鲜活的形象。
吴刚正像他的同事濮存昕所言,是“渠到水成”——多年埋头苦干,默默痛饮生活,默默修练演技,渠修好了,引来他表演的源头活水,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