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化:合宜的童话教学策略

2021-09-13郭如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蟋蟀小女孩童话

郭如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让学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要求。童话文本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占有较大比重。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为童话单元,选编了《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一块奶酪》等四篇童话。这些童话以小女孩、植物、动物为主角,讲述了童话世界里的奇妙经历,或是伤感,或是快乐,或是引发深思。

一、识童话:基于儿童化的言意表达

儿童与童话有着天生的亲近感。童话的语言表达总是有意地模仿儿童的言语表达习惯,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其中“多么……多么……”的句式,儿童在生活口语中经常运用。再如文中自问自答的句式,“唉,这是怎么回事呢?”儿童在面对困惑时,总会无意地将内心的瞬时想法口述出来。

童话是现实世界的另一种呈现方式。在童话的世界里,植物、动物等不但和人一样会说话,也有喜怒哀乐,甚至还有着与人一样的生活习惯。儿童阅读童话的过程是一种想象性体验过程,儿童能在童话世界里参与社会分工,扮演社会角色,习得社会技能等。

二、学童话:基于儿童化的教学策略

(一)儿童化视角,寻得童话的切入角度

童话属于叙事类文体,童话教学应当体现出这一体裁的鲜明特征,不应局限于情节安排的技巧、语言表述的智趣、意蕴渲染的深长,更应以儿童化视角切入,感受童话的奇特想象。

《在牛肚子里旅行》中,童话的趣味性与科学的知识性相互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儿童从“捉”和“藏”的视角切入,迅速理清童话故事中主人公的不同角色,红头“藏”进牛肚子,青头“捉”在牛身上。还可以引导儿童从“进”和“出”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蟋蟀被牛吃掉了”到“蟋蟀随着一团草一下子给喷了出来”。这样不寻常的事件极大地激发了儿童的好奇心,在探究“进”和“出”之间,便已习得牛有四个胃和牛反刍的科学知识。

科学童话将科学的知识与童话的智趣有效结合,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选编的童话文本,还要有大量阅读的意识。如开展同一作者的类篇阅读。作家张之路还创作过《一个哭出来的故事》,向儿童解释盐是由海水晒成的;创作《彩虹》,向儿童解释太阳光由七种主要色彩组成。也可以是同一主角的类篇阅读,越南童话大师苏怀代表作《蟋蟀冒险记》,主人公蟋蟀乐观开朗,有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执着追求;单篇童话故事《小萝卜和蟋蟀先生》中蟋蟀先生的善良等。

(二)儿童化语言,找得童话的核心价值

童话,以趣味为语言的基本标准,以易懂为语言的基本要求,形成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童话文本中的儿童化语言表达,并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二次加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入境入情,品得童话深层次的话语表述目的,探得童话多元化的价值观导向。

《那一定会很好》以童话中最常见、最经典的反复性结构组文,使得语言辨识度更加明晰,节奏感更加鲜明;《一块奶酪》细致刻画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过程,使得语言情感更具张力,心理情境更加契合。

作为略读课文,两篇童话故事的学习提示皆关注到童话故事情节。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最终的学习任务:《那一定会很好》中“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侧重于对故事情节的讲述,要引导学生关注反复性语言表述,把关注点放在每次反复时加入的新元素上;《一块奶酪》中“理由是什么”侧重于对故事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赏析,要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想象与蚂蚁队长进行分角色对话、表演,课堂生成儿童化语言,将童话中的言语表达习惯与技巧内化并输出。

(三)儿童化图像,觅得童话的延展空间

在童话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插图这一教学资源,让孩童的想象有图可循,让孩童的延展有图可依。

从静态文字走向动态图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共有两幅插图,一是赤脚的小女孩走在雪地里,大雪纷飞,神情悲伤,二是小女孩点燃一大把火柴,在光亮中看见奶奶将自己搂在怀里,嘴角带着微笑。教材中的插图帮助儿童构建了小女孩的形象,通过神情的前后变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给予儿童补充连贯画面的空间。

从静态图像走向动态想象。童话单元中的插图皆为静态图像,儿童在观察插图时往往会局限于“文本与插图”的联结,而忽略了静态图像走向动态想象的可能。《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幅插图中,小女孩在光亮中看见温和与慈爱的奶奶,除此以外,还会看到哪些让她温暖的事物呢?火柴的光亮终究会暗淡,在暗淡的那一瞬,寒冷又会袭来,小女孩又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在这一暖一冷的动态想象中,儿童的思维在不断地跳进跳出,大大延展了童话的想象时空。

三、写童话:基于儿童化的读写融合

(一)遵循童心,续出精彩结局

儿童对童话的创编一般起源于模仿。如果在起始階段就让儿童直接编写童话,将存在较大的难度,而续写童话故事结局可以成为有效的阶梯,让儿童易于完成习作目标。

《那一定会很好》一文,运用常见的反复结构来架构故事,与儿童已学的课文《小蜗牛》《小壁虎借尾巴》形成前后呼应。基于阅读教学,学习提示为“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基于习作教学,学习提示为“想一想,阳台上的木地板还会有着怎样的心愿,心愿又是否实现了呢?”因为反复结构已经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心愿也一次又一次地实现,儿童在续写时,虽然结局各不相同,但其中的表述基本延续一致。

(二)激发童趣,改出多种可能

一篇已经完稿的童话依旧可以进行再次修改完善。如增加故事人物:《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将奶酪渣给了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如果此时队伍中还有一位生病但是坚持来搬运粮食的蚂蚁,故事又将改出怎样的可能?如增加人物技能:《在牛肚子里旅行》中,大黄牛能够听得懂蟋蟀红头和青头的对话,它将会说些什么,又将怎样做呢?

小小的变动,可以引起儿童对童话故事深层次含义的再思考,能够极大地激发孩童参与的热情,童趣也在字里行间渐渐生成。

(三)秉持童真,编出别样世界

本单元以“我来编童话”为习作主题,通过呈现不同的词组,引导学生思考选择故事角色,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故事中的角色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循序渐进,由点及面,旨在帮助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想象。有了先期续写童话故事、改写童话故事的习作实践,编写童话故事更易于达成。

童话是儿童世界的另一种诗意表达,其中蕴藏着善与美,真与爱。教师应寻得儿童认知生长的维度,唤出儿童内心的真实需求,拓宽儿童想象的宽度与厚度,在读写融合中,让童心、童趣、童真贯穿儿童成长的始终。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蟋蟀小女孩童话
贪玩的蟋蟀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
蟋蟀的小屋
午夜童话镇
蟋蟀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