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融合多角度,合力教学古诗文

2021-09-13郭莹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鹳雀楼首诗古诗

郭莹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学习古诗,就是使学生在积累、内化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亲近感,增强理解和认同。如何让古诗真正在现代学生的心中扎根,笔者以《登鹳雀楼》为例尝试跨界融合多角度,合力教学古诗文。

一、与美术学科融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画情同手足。教学中,两者跨界融合,将更加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与宽度同时发展,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比如在教学《登鹳雀楼》之前,可以设计看图猜诗的环节。

师:古诗词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瑰宝,课前我们来做一个“看图画,猜古诗”的游戏。(出示《江南》图)一群鱼儿在荷花丛中快乐地游动,这是我们在课本中学过的第一首古诗。

生:《江南》。

师:(出示《静夜思》图)夜空中挂着一轮明月,看到它就会想起故乡。

生:《静夜思》。

师:(出示《池上》图)一个孩子,一只小艇,一堆莲蓬,一道浮萍。多么有趣的景象啊!

生:《池上》。

师:(出示《小池》图)荷叶刚刚露出水面,蜻蜓恰巧停在了上面。这是哪首诗的情景?

生:《小池》。

教学中,采用“看图画,猜古诗”的方式,依次温习了学生在课本上已经学过的四首古诗,形成古诗词串,唤醒认知储备,激活认知结构,为学新诗做好准备。

图片形象直观,还能够帮助理解。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借助绘画的方式将诗的内容和意境描绘出来。比如《登鹳雀楼》,作者远远看到夕阳依傍着西山即将落下,波涛汹涌的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写下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辉煌诗句,在教学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环节。

师:写景的诗就是一幅画,这画面就藏在诗句里,还藏在我们的想象里。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这美丽的鹳雀楼,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练习说话:站在楼上,我看到 )

(生自由交流)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把眼前看到的画面画一画吗?

(生自由作画)

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

生: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

师:诗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

生:“依”字。

师: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日依傍西山,慢慢落下,滔滔黄河奔流不息地涌向大海。

(请小朋友们看着自己的画作,读读前两行诗)

二、与音乐学科融合——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诗为乐心,声为乐体。古代诗词与音乐关系密切,如果在课堂教学时有效地融合音乐,能让学生与诗人的心灵产生共鸣。此时诗词教学不再抽象枯燥,而变得具体形象,情趣盎然。

以《登鹳雀楼》为词谱曲的很多,谷建芬的“新学堂歌”,婷婷唱古诗,以及《经典咏流传》中李昕融家庭,父亲李凯稠以部编本教材中所有的诗文为词,谱曲,供女儿学习吟唱,这些曲子在教学时都可以直接使用。课堂上以唱代教,以唱融情,以唱带背,增强学生的记忆。

比如课堂中,可以引进谷建芬谱曲的《登鹳雀楼》,这是一首三段体的歌曲。中间部分为说唱板块,可以让学生按照节奏,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读一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旋律极其相似,可以让学生画出旋律线,用声势动作学唱这首歌。歌唱熟了,词记住了,意境也意会了,一举多得。

三、与思品学科融合——诗中有德,诗中育德

古代诗歌对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全人格,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古诗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寻“美”,探“美”,育“美”,进而达到诗中育德的目的。

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不仅用于登高赏景,对学习和生活也大有启示,比如,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需要多读课外书,这正是——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在成长的道路上,怎样才能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我相信你只要记住这句话,就一定能不断跨越,勇于成长,这句话是——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就是王之涣的这句诗带给我们中国人的一种精神,这就叫作“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这一环节,从求学和成长两个方面延伸,在语境中学习运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语用意识,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意,还不着痕迹地进行了励志教育。可谓一举多得,润物无声。

四、与科学学科融合——诗中有理,理中有诗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妙趣横生,题材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习古诗,回归生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认识生活的习惯,激发热爱生活的意识,提升观察生活的能力。黄河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吗?为什么月亮会有阴晴圆缺?霜叶怎么会比二月花还红?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诗词到科学通史,让孩子感受诗词与科学交融的无穷魅力。

在预学《登鹳雀楼》这首诗后,有学生提出了一个诗文释义与他们现有知识储备不相符合的疑问:诗中的“白日”解释为太阳、夕阳,它应该是红色的,为什么诗中称它为“白日”,而不是“红日”呢?这是一个供学生探究的好话题,从太阳的大小、体积、质量,与我们的关系,再到诗人登楼的时间、周围的环境、观察的距离和角度,最后研讨文人眼中的太阳意象,这样的科学探究,可以让学生对习以为常的太阳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再去读诗时,就有可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联想到更加丰富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把诗读得更厚,更丰满。

五、与英语学科融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清华大学上海校友艺术团唱响了《登鹳雀楼》。在合唱这首诗的中文版本后,他们又分别用英文、德文、法文、俄文演绎了这首诗。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个性,彼此之间,可以融合在一起,共同奏出一个个动听的乐符,这就是文明的互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为世界人民所认识和认可。我们应树立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宝藏与财富,而中西文化互融,将唱响更多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旋律。

教学《登鹳雀楼》之后,请英语老师走进语文课堂,带着孩子查单词,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并体会深意。孩子们被那朗朗上口的韵律所吸引,被那英文的古诗意境所陶醉。

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If you climb up to a greater height.

综上,将古诗教学与艺术学科、科学学科、人文学科相融合,开展一系列探索活动,为古诗学习引進新的源头活水,激发学习古诗兴趣,突破古诗教学的难点,让经典古诗在学生的心中扎根,给学生一个“有根”的童年,让他们享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鹳雀楼首诗古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登鹳雀楼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登鹳雀楼
从“读首诗再睡觉”看听觉阅读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