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的促读策略

2021-09-13陈铭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徒悟空唐僧

陈铭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人物传记撰写法、批注读书法、比较阅读法、辩论探讨法、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健康的阅读品质。这里我谈谈思维导图阅读法。

思维导图法是整本书阅读的促读策略。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提出来的。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可视化,即将思维以导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地展示思维的过程,可以增进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学生在名著阅读中使用它,可以将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可视化,将阅读变成“自己在说、自己在想、自己在做”的事,是与作者及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碰撞,是对文本的重构、再建和提升,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思维的矫正和提升。下面我从几个方面以名著阅读为例,讲讲如何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绘制不同的思维导图。

一、情节脉络图

《西游记》的前七回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一开始就把孙悟空的形象提升到全书的首要地位,表现悟空极强的叛逆性和反抗精神,他否定等级观念,要求打破固有的尊卑秩序。悟空的活动空间是虚幻的,从人间——地界——天宫。具体情节是栩栩如生的,充分展现了他的猴性、人性和魔性。前七回“提供了佛教和道教的神谱,主要人物一一展现,实际上为后文众妖魔的出现做好了铺垫”。

前七回的情节丰富,出现了大闹龙宫、大闹冥界、两次招安、三次大闹天宫,如何很好地梳理情节脉络?我们以猴子的名称演变为切入点,运用思维导图对其情节加以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悟空的形象进行分析。这样既清晰直观,又富有条理,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实现与文本真正的沟通。图示如下。

二、人物關系图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路困难重重,矛盾重重,这支队伍能否担负起去西天取经的重任,取决于队伍是否团结一心,而起主导作用的当属唐僧和悟空,他们的内部矛盾就是叙事故事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线索。

如果用思维导图对此分析,就不难分析出这支队伍经历收徒弟、组建队伍,铲除二心、化解内部矛盾,同心降服妖精、救人于水火的过程。故事从“三调芭蕉扇”开始发生转换,唐僧师徒从先前的“自救为主转而变为他救为主”,表现出取经队伍“对类的关怀”——大乘佛教所说的普度众生的意义。以“悟空和唐僧的关系”变化的过程为主题的思维导图如下。

五行山获救,师徒结缘→贸然打死劫匪,师徒心生嫌隙→中计戴上紧箍,师徒关系始稳定→三打白骨精,师徒关系“破裂”→战黄袍怪救回师父,师徒彼此慢慢信任→悟空打死强盗被赶走,假悟空打晕唐僧,师徒关系再次破裂→观音指出假悟空,师徒合意同心。

“小说第十三回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由此,取经路上种种妖魔鬼怪都是取经人心思所化。取经路上战妖魔鬼怪实为战心魔,实为铲除‘二心,建立和谐默契关系的‘修心历程。”取得真经普度众生其实是一个人从自我救赎到“对类的关怀”,整个故事的隐含义和象征义也就在此明了。

三、人物形象图

名著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要想真正把握书中的人物形象,切不可以旁观者的视角解构文本,切不可追求概念化的认识或结论,一定要走进“文本现场”,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触、了解、品读、分析、探究人物,感悟作者写作此人物的意图。我们以《水浒传》中鲁智深为例,绘制思维导图,与文本对话,深入文本,探究其形象,感悟作者寄托的情感和意图。

图示如下。

四、主题理解图

优秀的文本刻画人物,会把人物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往往不满足于描写个别人的经历,而是在作品中写出一个社会的缩影。《骆驼祥子》叙写了祥子——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的生活悲剧,在他身上,“‘买车象征着祥子为了实现自己理想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他的堕落是一个普通人希望逐渐泯灭,人性逐渐丧失的过程”。高尔基说:“典型是时代的现象。”骆驼祥子的命运是旧中国广大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缩影,他的形象塑造反映了强烈的时代气息,有着极为典型的悲剧性意义。祥子的悲剧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恶行,否定了旧社会用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做法。

我们以“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思维导图为题,从社会、他人、自身三个方面对《骆驼祥子》的主题理解和剖析,深入文本,做深度阅读。图示如下。

小结:通过思维导图这个促读策略,教师引领学生把每个知识点进行梳理,让学生与作品“对谈”,在浅显的表象分析基础上,导向深层次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解读能力,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朱自清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师徒悟空唐僧
清代悟空戏考述
唐僧师徒再就业
我的“唐僧”表弟
可爱的师徒
“悟空”之道
悟空已被玩坏
惹人喜爱
师徒智过分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