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轮作生态高效养鱼技术要点
2021-09-13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绿色农业理念已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并在农业生产中被推广普及。而“稻鱼轮作”生产方式融合了鱼类养殖和作物种植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案例。
1稻鱼轮作特点
稻鱼轮作是在稻田内同时进行水稻种植和鱼类养殖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鱼类与水稻的互养共生,改善水稻生长环境,促进鱼类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稻鱼轮作的特点是能对资源进行高效利用,并可节省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在较低投入成本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收益,促进渔业和农业的双重发展,同时,有助于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
2稻鱼轮作生态高效养鱼技术要点
2.1田间选择与设计
在选择养殖田地时,需选择地势平坦且交通便利的地块,并且还要拥有充足且无污染的水源,方便排灌,确保土壤肥沃、保肥保水性能良好。此外,种植田块不宜过小[1]。
选地后,就需进行田间工程的设计工作。首先,需在田间开设鱼沟和鱼坑,以便鱼类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同时,确保田块排水、通风和透光性能良好;其次,还要对田埂进行加固处理,以控制漏水现象;再者,需为田地设置排水口,通常为2个,一个用于田间灌溉,另一个用于在水量过多时进行排水;最后,要在田块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拦鱼栅作为鱼类防逃设施,防止在暴雨天气鱼类从埂面逃出[2]。
2.2水稻选种与插秧
在进行水稻选种时,需选择抗倒伏能力、对病虫害有着较强抗性、再生能力较强、根部较为发达及优质高产的水稻品种,并筛去染病稻种,确保出芽率。
在插秧时,适宜采用集中育插秧的方式,以培育出壮秧。在插秧前,需对田地进行消毒,避免秧苗受土壤中病原体与害虫的影响,并采用机械移栽方式,以提高移栽效率。同时,在插植时采用东西行向、宽行窄株的方式,保障鱼类拥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和水稻秧苗基本数量。
选择生育周期在130~150 d的单晚或双晚水稻品种,例如丰两优2号、宜香-2292及宜优-673等。通常在4月中下旬开始播种,5月中下旬插秧,9月中下旬收割。在完整的水稻生长周期内,结合种植水稻技术,2个生产周期总共收获稻谷约5万kg,2年生产量为7 500 kg/hm2,较高于进行稻鱼轮作前。节省了应用农药及肥料量,减少了投入,提升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收益,水稻产值约为1.5万元/hm2,净利润约为1.05万元/hm2。
2.3鱼苗选择与投放
首先,要观察鱼苗外观,确保规格整齐光泽、体态与体色一致;其次,观察鱼苗的反应能力,如果是优质鱼苗,则会在惊扰后迅速做出反应,否则为劣质鱼苗;再观察其逆向游动能力,通过搅动容器内水体观察鱼苗的游动情况,如果能够逆水游动则为优质鱼苗;最后观察鱼苗离开水后的挣扎情况,如果在离开水后有着较为强烈的挣扎反应,则为优质鱼苗[3]。
在鱼苗运输阶段,最好就近购买,运输时间尽量控制在4 h以内。如果为长距离运输,则需要用专门的运输载具进行运输,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证鱼苗成活率,运输水温要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
在正式投放鱼苗前,还需对鱼沟和鱼坑进行消毒,避免鱼苗感染疾病,同时也要对鱼苗进行消毒,避免水稻遭遇病害。
在投放鱼苗时,可将鱼坑中的水加入到鱼苗容器中,使鱼苗逐渐适应鱼坑的水温,并将鱼苗缓缓投入鱼坑中。同时,还要注意投放规格和投放量。
2.4田间管理与收获
首先,应调整水体质量。在放养鱼苗3~5 d后,将水位提升至最高,保证水体颜色为绿色。每过15 d使用15 g/m3的生石灰或1 g/m3的漂白粉调整水体质量及消毒。周期性更换水体,每5 d换水1次,换水量在1/3~1/2左右。其次,在养殖过程中,应关注鱼类吃食及平日活动情况,防止鱼类出逃。最后,死掉的鱼应尽早捞离池塘,同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深埋等工作。
放养鱼种后,应做好饲养工作。在11月~翌年5月投喂种植的剩菜叶、黑麦草、水草及嫩陆草等青饲料,辅助性配合饲喂其它饲料。辅助饲料初始蛋白质含量为32%,最后为28%。投喂应定位、定时、定质、定量。
在进行田间管理时,要注意对水位的控制。水位过高易淹没秧苗,而水位过低则会对鱼类的活动造成不便。因此,需要在不同时期将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鱼类和水稻能够健康生长。
在对水稻进行施肥时,应主要使用有机肥料,尽量避免使用化肥。而鱼类的排泄物,也可充当肥料。同时,在防治水稻病虫害时,因考虑到鱼类生活环境的因素,不宜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因此主要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式。如果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则需选用效率高、低毒性且无残留的农药,并在使用农药后及时换水,避免鱼类受农药污染。如果病株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则需对其进行无害化销毁处理,避免病害在田间大规模扩散。
在10~11月及2~5月使用1 g/m3漂白粉、15 g/m3生石灰及0.4 g/m3二氧化氯调整水体质量并消毒。在3月下旬~5月,每月使用0.5 g/m3渔用敌百虫进行1~2次的虫害消杀。
主要使用米糠、麦麸、豆渣、酒糟等精饲料饲喂鱼类,同时辅以浮萍、水草等青饲料进行饲喂。虽然鱼病的发生频率较低且程度较轻,但仍需要对鱼坑进行定期消毒,以预防鱼类病害的发生,并可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
在头季时,水稻成熟后需降低水位至田面,并采取人工收获方式,于1周后逐渐恢复水位,便于再生苗的生长发育;在再生季时,待水稻成熟后先将田地中的水排干,再对鱼进行收捕,通过收割机对水稻进行机械收割,实现水稻与鱼的同日收获,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稻鱼轮作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其过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小,收益较高。
参考文献
[1]左代银.山区微流水生态型稻鱼共生种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19,37(8):53-54.
[2]左生力,彭玉林,郑云峰,等.再生稻鱼共生高效种养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9(34):80-81.
[3]江興龙.稻鱼生态兼作轮作一体化优质高产技术及效益评价[J].水生态学杂志,2009,2(6):118-123.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农业农村局陆祥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