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

2021-09-13傅柏林

中国铁路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六盘水高铁列车

认识一座城市,不妨从火车站开始。每座城市,都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火车站。一座车站一座城,火车站作为城市的一扇窗口,蕴藏着一段历史记忆,凝结着几代人的情愫,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华。

凉都六盘水,一座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兴的城市。贯通东西沪昆高速铁路,使凉都六盘水一路发展壮大,让这座城市浸染了浓厚的文化气息,成为乌蒙大地上一个著名的旅游避暑城市。

凉都六盘水是一座因铁路而兴起的年轻城市,六盘水火车站是成都局集团公司管辖的一等站。每天,六盘水火车站南来北往、东出西进的客货列车川流不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然而,在55年前,它还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三等小站。如今,六盘水作为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贵州省地级市,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中国凉都”。熙熙攘攘的人群,繁华喧嚣的商业街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编织成一部现代都市的交响乐曲。

六盘水火车站的前身是水城西火车站,1966年7月1日建站通车。为此,水城西火车站成为贵昆铁路西进云南的门户。当时的水城县城很小,小得一支烟的工夫便可从头走到尾。低矮破旧的民房无序地排列着,猪、牛在凌乱不堪的狭窄街道里自由穿梭,整个街道留给人们的印象是风尘仆仆、蓬头垢面。建站初期,水城西站为三等小站,站内仅有低矮站台1个,到发和编组只有11股轨道。狭小简易的候车室中间有一个炉子,四周有几个长条木凳子,非常简陋。当时每天只有两趟旅客列车往返于贵阳和昆明之间,坐车的人还挺多,候车室根本坐不下,如果遇到列车晚点,候车室外都站满了人,想坐在地上都没有位置。火车的到来,使水城这片崇山峻岭,山连水复,舟车不通,地狭民穷,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开始了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演进过程。从此,这片土地缩短了与外界的空间距离,结束了没有铁路的历史,开始了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兴起。

六盘水站经历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高铁动车,见证了铁路六次大提速、列车飞跃发展的历史,历经三次站舍改建、三次站级晋升,两次车站改名。六盤水站曾数次见证时代风云,可谓变化沧桑。

贵昆铁路贵阳至六盘水区段于1958年8月开工,1966年3月建成(列车试运行)。1965年,蒸汽机火车吞烟吐雾般载着铁路材料、施工设备,行驶在弯弯曲曲,线路设施简易的六枝至水城西区间。冬天,驾驶室内四面漏风,冻得司机发抖;夏天,身旁是蒸汽锅炉,高温炙烤的司机满头大汗。司炉、副司机轮流添煤,铁锹飞舞,熊熊燃烧的炉火闪烁,映红了沾满煤污的脸庞。为了便于瞭望,司机手持气门,将半个身子探出左边车窗,火车头上烟囱冒出的蒸汽卷着热浪夹杂着黑色的粉尘,顺着机车前进带起的热风扑面而来,烫得人生疼。由于窗户一年四季开着,常年下来,火车司机都不同程度患有关节炎和风湿病。熬得住夜,挨得了饿,扛得住冷,受得了热,修得了车,是蒸汽机车司机必备的基本素质。一趟车下来,火车司机除了牙齿和眼珠是白的,浑身上下全是黑的。当时铁路上流传这样一句话: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走近一看是机务段的。跑车人就像乌蒙大山里的蚂蚁重负爬行。

那时,列车的进出靠的是人工操作,从挂信号灯、扳道,到摇信号旗、红绿灯接发客货列车。火车进站信号白天都是两块红黄相间的臂板信号,夜间则是以煤油灯为光源。碰到电闪雷鸣、瓢泼大雨或北风凛冽、寒风刺骨的天气,为了防止煤油信号灯熄灭,有时扳道员一个晚上要来回跑上好几趟例行检查信号灯,让煤油信号灯在黑夜中的点点闪光指引着列车的行进方向。甭说没有自动、程控电话,就连老式黑色的各站电话还要通过总机才能接通。接发列车也全凭值班员的信号灯和哨子声。车站使用的是纸板票,售票员打票程序比较复杂,一张纸板票要花几分钟才能售出。每当发现道岔出现棕褐色锈斑,扳道员总会用棉纱、纱布和机油把道岔擦一擦,直到滑床板锃明瓦亮、转辙器运转自如。当初陈旧简陋的通信设施,铁路工作人员掂着大喇叭,胸前挂着哨子,使劲吼着与同事联系,维持秩序。旅客进站上车,所携带的大小包裹,客运人员两人一组安检,“逢包必检、逢液必查”。

1966年夏天,火车司机驾驶着威武的钢铁巨龙般的内燃机车行驶在西南大地上。开蒸汽机车的时候,火车司机成天一身黑。到了内燃机车时代,劳动强度低了,不用投煤、清炉焚火作业了,可以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上下班,感觉体面多了。在空间狭窄,闷热封闭,噪声震耳欲聋的机车驾驶室里,司机紧张而忙碌地操纵牵引着旅客列车。深绿色的车厢设施陈旧简陋,车厢里没有空调。冬天,由于“绿皮车”上供暖不足,肆无忌惮的寒风吹透了山川、冰冻了河流,车窗外的玻璃结起了银花,刺骨的北风让气温降到冰点。夏天,车厢里仅靠天花板上一排旋转式风扇驱热解暑,迎面而来的热风让大汗淋漓的人们更感焦虑。列车员的衣服总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当时,贵昆铁路还没有开通复线,旅客列车在单行线上进站交会甚至待避,从六盘水到贵阳要跑10个小时,而到昆明则要耗11个小时。

1982年4月,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城西站珠联了云南昭通、镇雄等地区,衔接了贵州毕节、兴义、盘县、赫章等地区,成为贵昆线上较大的物资集散地,客运量和货物吞吐量大幅度提高。水城西站正式晋升为二等站;1978年12月,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迅速,原有的站名已不适应人们出行、旅游需求,1988年5月,水城西站随后改称六盘水站。

1986年夏,贵昆铁路六盘水至贵阳区段电气化铁路正式开通,结束了贵州没有电气化铁路的历史。相比于东风型内燃机车,韶山型电力机车的牵引能力明显提高了。后来,机车又从韶山型向和谐型更新换代,机车驾驶室里空调、暖气、电炉等一应俱全,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体力劳动大大减轻,更重要的是,机车上安装了安全可靠的监控装置“黑匣子”。特别是和谐型电力机车的使用,满足了运输生产的需求,有效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破解了山区铁路运力紧张的难题,提高了运输生产能力。

随着铁路电气化的开通,运输通信设备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原来人工扳道的设备,道岔、信号、线路进出升级为自动完成。车站值班员在电脑上控制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发出和抵达,而列车在什么地方,荧屏上都清晰可见,只要轻轻点一下鼠标,开放信号,排列进路,每条进路互相联锁,其他车辆不能进入,铁路行车安全有了可靠保证。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驶经六盘水站的客运列车已达30余趟,为了群众出行方便,更好地满足旅客流动、停留、聚集、购物、休息、观赏等需求,1989年6月、2015年12月,六盘水站先后两次拆旧建新,巍峨矗立,宽敞明亮,最多可容纳7500人候车的六盘水站第三代站房投入使用。建筑面积9998平方米,站台上设置等长无柱雨棚、进站天桥和出站地道,站场规模为3台5线,日均发送旅客1.5万人次。一、二层候车室之间设有无障碍垂直升降电梯,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2001年,六盘水站又先后开通了六盘水至内江的内六铁路和水城至盘县的水柏铁路。随着列车提速,六盘水到贵阳3个小时即可达到,到昆明只要4个多小时。铁路的提速和电力机车的运行,使旅客的乘车环境有了明显的好转,然而,列车的开行有时也会赶不上客流的需求,尤其是在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情况时有发生。

2006年12月,随着贵昆复线开通,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等四条铁路合并为沪昆铁路。2012年,为进一步提高六盘水站的运输能力,原铁道部研究决定新建株六复线(株洲至六盘水)、水柏铁路(六盘水至柏果)、内昆铁路(内江至昆明)三条铁路线,六盘水站已成为西南铁路新的重要枢纽站。六盘水站随之晋升为一等站。当时始发和驶经六盘水站的客运列车已达32对64趟,日发送旅客14000余人,最高突破20000人。

2016年12月,借铁路的东风,盘州市(县级市)成为六盘水市率先迈进高铁的县城。伴随沪昆高铁的开通,2020年7月,安六城际高铁也相继开通,六盘水市盘州、钟山、水城、六枝等四区(市)实现了区区通高铁、区区有高铁站的目标。

时光流逝,岁月匆匆。曾经“云山阻隔行路难,望断天涯空嗟叹”早已成为历史。随着高铁动车的开通,六盘水到贵阳只要短短的1小时09分钟。旅客进站上车,从人工开包检查到“行李件件过机、旅客人人过门、手检人人过关”;从人工售票到异地售票、电话订票、网上购票、掌上选票;从人工检票到人脸识别;从时速缓慢到风驰电掣,尤其是动车高铁的开通,让凉都人圆了融入全国铁路网的梦想。伴随着安六城际高铁开通,不但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凉都人的生活,还进一步提升了凉都六盘水地区的优势,实现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对接,让凉都六盘水迎来了新时代发展机遇。曾经,火车站、车厢拥挤、闷热,上厕所要排长队,乘火车不敢喝不敢吃。如今,站车厕所“美洁净”,厕位使用智能引导、智能“刷脸”取纸、潮汐厕位调节等新功能,缓解入厕难,“小天地”让旅客有了获得感。曾经,烧煤的蒸汽机车,火车司机一身汗水全身黑。如今,动车高铁车型为奶白色、子弹头般、流线型,尖尖的驾驶室如同飞机驾驶舱,机车驾驶室没有蒸汽机车的煤屑,也没有内燃机车柴油机的轰鸣声,更没有电力机车的磁场干扰。火车司机拖着拉杆箱,穿着笔挺的制服,锃亮的皮鞋,戴着雪白的手套,派头十足,气宇轩昂,坐在干净整洁、温度适宜、宽敞明亮的高铁司机室里操纵着精密仪器,在白色动车映衬下,满面春风的高铁司机感觉自己就像一名“飞行员”。这种全智能的高速列车不仅速度更快、寿命更长、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安全性更强,车厢内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早饮水城春(贵州六盘水),午食柠檬鸭(广西南宁),“风雨兼程三千里,日月星辰追彩虹”已成为现实。火车奔驰于都市、乡间田野,绕行群山之中,不时穿越长长的桥梁和隧道,震撼着寂静的山野。

俗话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自1966年贵昆铁路建成通车,六盘水铁路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铁动车的变化,时速从最初的50公里蒸汽机车到120公里的内燃机车,从160公里的电力机车,再到200公里动车组、350公里“复兴号”高铁列车,成为科技进步在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特别是高铁的开通,带动了六盘水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凉都六盘水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的凉都六盘水,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5%,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高达1.3万个/立方厘米,“中国凉都”是全国唯一被中国气象学会以气候特征命名授予的旅游避暑城市。“春踩水城春绿,夏来花海漫步,秋看杏黄果熟,冬在雪上飞舞。”凉都六盘水是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和最佳养生度假旅游城市。这里山水秀丽、空气清新,可以养颜、洗肺、静心、健身,是健康养生的福地。湿地公园澄澈的湖水和西侧的自然山体相连,彩虹桥犹如一条飞舞的彩带飘于湖面之上,花草树木丛生,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如绚丽的宝石般点缀的瑶池、龙池、凤池和明湖、德湖、天湖的“三池三湖”,淘气顽皮的鸟儿时而在池边枝头低吟,时而在枝头上跳跃,美丽轻盈的身影,在枝丫间起伏回转,成为凉都六盘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世界这么热,我要去凉都。”迷人的凉都夏季国际马拉松赛,如约而至的消夏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呈现出一道道精彩纷呈的文化、体育大餐。纯朴善良的凉都人,让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行走凉都、品味凉都,感受凉都六盘水“19℃的夏天,360℃的激情”。

涼都六盘水是一座因“三线”建设时期被“火车拉来的城市”,也是我国大西南最具代表性的“三线”建设城市之一。经过55年的开发建设,凉都六盘水已从当年的“不毛之地”发展成为一座被誉为“中国凉都”的旅游工业城市。

走进凉都六盘水,体会湿地自然的浸润,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享受健康养生之福,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历史的宁静与祥和,品位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走进凉都六盘水,望得见山,触摸到水,记得住乡愁。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片天生丽质的美景,开启的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旅行,收获一种独具魅力的体验。

今日凉都六盘水,就像一首美丽动人的歌。随着掩藏“江南煤都”光芒下的这块璞玉——“中国凉都”的天然大空调、无夏大氧吧被人们发掘,以往傻大黑粗的“煤都”形象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座繁华的城市正呼之欲出。

走过55年风雨岁月的六盘水站,至今风华依旧,用她灿烂迷人的微笑,远迎八方的朋友,用她温暖宽广的胸膛,接纳四海的宾客。

泱泱华夏,悠悠岁月。梦想是伟大事业的开端。中国人民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后的今天,中国铁路实现了交通强国目标。回望铁路发展历程,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复兴号”高铁就像是一条条血脉,把原来一个个相邻的城市连接成整体,加快城市之间沟通往来,拉近了发达地区和贫穷落后山区的时空距离,带动了经济交流和人才交流,增强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营造出一个个崭新的城市带和经济圈。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中国高铁营业总里程在短短10年内突破3万公里,成为世界上唯一高铁成网运行的国家。人民铁路为人民,是铁路人永恒不变的初心,让民众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走得了”,到新世纪的“走得好”,从最初的“安全”到如今的“舒适”。中国铁路从追赶到引领,沧桑巨变震撼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傅柏林,四川成都市人,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事琤文艺》顾问,《关东美文》副主编,《西南文学网》散文编辑,六盘水市戏剧家协会理事,钟山区文学沙龙理事。作品散见于《天津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

猜你喜欢

六盘水高铁列车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高铁会飞吗
穿越时空的列车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六盘水
六盘水二题
人地百米建高铁
艺术风味-我的人生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