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个光荣的“石油人”

2021-09-13顾立新

新天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输油管线棚顶土路

顾立新

我参加两大石油会战虽已过去了几十年,但回忆起当时处处热火朝天、人人干劲冲天的场景,还是热血沸腾。

1960年5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到大庆油田,正赶上大庆石油会战。那时的萨尔图地区,青天一片,草原一片,荒无人烟,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水坑。从全国各地调动过来的几万名石油会战大军,一下子涌到这片草原上,吃、住一时成了难题。

当时,在这里连油盐酱醋、锅碗瓢盆都难买到,但我们没有被困难吓倒。

没有房子住,我们挖半人多深的地窝子,棚上放木棍,覆盖一层草,地上铺一层草,做临时住房。解决吃饭问题,就在地上挖个圆坑,铁锅往上一架,生火做饭。

石油会战初期,汽车、吊车、拖拉机很少,钻井机、输油管线、抽油机大都靠人拉肩扛搬到位。那时,为给祖国建设多供原油,大家的干劲都很大,个个像小老虎。为抢钻井进度,六十多吨的钻井机,我们硬是用铁绳拉、撬棍杠,把它立了起来,钻探石油。我们不等不靠,创造条件快开钻,从地下多钻出石油。

我刚到大庆油田的4个月里,三天两头下雨,草原上遍地是积水,路上都是泥坑,我们每天都踏着一尺多深的泥泞去井场施工、作业,就是下着大雨也照样打井,没有一人喊苦叫累,都是一门心思多打井多产油。

1960年刚进入10月,天就下起了大雪。为保证原油顺利输送到装车平台,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堆土,把输油管线深埋地下,不让流淌的原油冻结。采油技术人员和工人创造了“长烟道”“热风吹”“平顶盘管加热炉”等多种多样的保温设施,解决了油井和原油集输管线的保温问题。中国工人阶级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东北的冬季特别冷,地窝子不管用了,我们在当地老乡的指导下,全员动手挖土打夯,盖“干打垒”。仅用两个月的時间就建成了3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子,解决了几万石油大军的过冬问题。人心齐,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进入12月后,气温下降到零下三四十多摄氏度,但恶劣的天气也难抵挡我们石油人拼命夺油的热情,钻井进尺屡创纪录,每天原油产量都保持在7000吨以上,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祖国各地炼油厂。我离开大庆油田时,年原油产量已达5000万吨。

1980年3月,我调到中原油田参加东濮石油初期会战。当时这里刚开发,条件非常艰苦,路是土路,职工住的是列车式板房,家属住的是芦苇棚,吃的菜大多是白菜、萝卜、粉条,饭是汤面、馒头,大米饭极少,过节时吃一顿。每天上下井走的是黄河滩区的土路,晴天黄土飞扬,尤其是汽车跑过去,后面像一条黄龙绵延腾飞;雨天走路,泥水经常灌到雨靴里。住的芦苇棚,夏热冬冷,下雨了,屋里要放上盆子、水桶接雨水;刮风了,得赶快爬到棚顶压砖头,怕顶子被大风掀开了;冬天下雪,一早起来第一时间把棚顶的积雪扒拉下来,害怕多了压塌房顶。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黄河两岸百里油区钻机日夜轰鸣,石油装备车辆来往飞奔,燃烧的火把照得天空通红,我们干部工人拼命忘我工作,我在濮城、文南、文留一连打了6口井,口口见油,咱中原的原油产量一路飙升,到1985年我退休时,年产原油达720多万吨,我为能参加祖国两大油田石油会战感到无比光荣。

猜你喜欢

输油管线棚顶土路
输油管线的腐蚀原因及防腐措施分析
海底输油管线线路问题与保护方法研究
塑料温室棚顶清洗机的设计
家乡的土路
综放工作面治理漏顶实践方案分析
关于移动式输油管线选线设计的研究
移动式输油管线管件设计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