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1981年的西藏时光
2021-09-13台恩普
台恩普
1981年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30周年纪念日。我有幸作为《中国青年报》特派记者随中央新闻代表团参加纪念活动的报道。之后,我经报社同意又在西藏自由采访了近半年,除阿里地区之外,其他地方基本都走到了。从拉萨到日喀则、山南、定日,翻过6500米的喜马拉雅山余脉,来到仅有3000人口的聂拉木县,到达中尼边界的樟木口岸等地,行程了上万公里。要想把这次采访的感受都写出来那是不容易的,不过也可以用最简单的话概括这次采访的体会,那就是:“神奇风貌,终生难忘!”现在我想根据至今还留在脑海里的记忆写一点西藏见闻。
拉萨印象
乘坐伊尔18苏式飞机由成都双流机场起飞,大约两个多小时就到达拉萨南面的贡嘎机场。下了飞机,我感觉有点头晕,住进西藏自治区政府接待处后,这种从来没有过的头部昏沉沉的感觉加重。当地同志讲:“这是高原反应!”拉萨海拔3600米,缺氧30%,凉水烧到80摄氏度就开了。记得同机进藏的中央团校一位五十多岁的同志,来到拉萨高原反应更重,只得住医院靠吸氧气维持一夜,第二天就急忙返回了北京。经过一个星期的适应,我基本恢复了正常,庆幸没有影响到新闻采访工作。
拉萨天空碧蓝,空气清新。你看,在夏日耀眼的阳光下,山头的白雪依然放射着银色的寒光,像古城堡一样的藏式房子,庄严质朴,金色的塔顶点缀着白云蓝天。绿树夹道的柏油街道上,不光飞驰着各种汽车,还行走着牦牛和羊群。与内地城市完全不一样风格的拉萨,给我留下强烈印象的还是这里雄伟巨大的寺庙。
寺庙之首,当然要属市西那座布达拉宫。宏大的宫殿依山建造,与山峰浑然一体,巍峨耸峙、气势磅礴,一级级陡直的石阶如云梯直上,通向宫门。布达拉宫最初建于唐朝初期,那时的藏王是松赞干布。据西藏史册上记载,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房间的3座9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东门外有松赞干布的跑马场,当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毁灭之时,布达拉宫的大部分毁于战火。
如今,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78米,宫里廊柱林立,壁画满布,极为壮观华丽。最吸引人注目的是那间狭小低矮的“曲家竹普”(观音祠堂),这是7世纪留下的唯一一间屋子,据说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婚的房子。房内保存有文成公主的塑像,虽然只有一尺多高,但形象很美,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一座文成公主塑像,所以更显得珍贵。
我们不断地登木楼梯,一处一处地参观。在最高的几层楼上,金光闪烁、珠玉满目,这是历代活佛的灵塔所在。我们看到最为壮观的洛桑嘉措的灵塔。约有5层楼高的塔身,全用金箔包裹,形若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据说,建造这座灵塔时,共用了约12万两黄金。灵塔内檀香木、绸缎、宝石和经书也不计其数。金塔四周,缀满了五光十色的珍珠、翡翠和珊瑚,数以千计。
我们爬上布达拉宫顶端的平台,朝西面和北面山峦眺望,可以看到山坳里的一大片房屋和闪光的金顶,那就是著名的哲蚌寺和色拉寺。
寺庙中香火最盛、游人最多的是位于市中心繁华的八角街上的大昭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成百上千名穿戴鲜丽服饰的当地男女,三五结伴,老少相携,都按照顺时针方向,围着大昭寺散步、转经,真可谓车如激流奔至,人似彩龙游来。古时候,这里原是个湖泊,文成公主进藏后设计建造了这座寺庙。现在大昭寺经过修饰已焕然一新,屋顶的神羊金光闪烁,寺内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正殿中央,还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像。
讲解员介绍,大昭寺内还珍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有文成公主带来的各种乐器,有清朝乾隆皇帝赠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钵巴瓶”。金钵巴瓶外包五色锦缎制成的瓶衣,瓶外刻着精致的图案花纹,瓶心一圆形签筒,里面放着五支雕有如来头的牙签。
大殿一侧,宗喀巴塑像下面有一小门,很不引人注意,旧时用封条封好,每年只打开一次。就这个其貌不扬的小门,却是大昭寺古老历史的见证。
大昭寺门前,一道围墙围护着一株著名的唐槐,虽然它已經枯死,但苍劲有力的树干和枝条,仍高高地伸向长空。唐槐旁边竖立着的就是那块标志汉藏友好的“甥舅联盟碑”。
第二敦煌
进藏之前,就听几位朋友讲,西藏的萨迦地区保存着丰富的西藏古代文化遗产,素有我国第二敦煌的美称。这次到此一游,耳濡目染,果然名不虚传。
萨迦是11世纪兴起的著名的萨迦教派的发祥地,为萨迦王朝在西藏建都的地方。它位于日喀则的西南方向,坐车有半天时间就到了。
我们来到县城西面的大经堂前,但见这座雄伟建筑的屋顶、屋檐和墙壁等外貌,处处都渗透着祖国内地的建筑风格,和北京紫禁城里的建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大经堂长约80余米,宽约40米,可以同时容纳七千多人,堪称得上西藏经堂之冠。殿内164根又大又粗的朱红木柱,格外引人注目,其中4根,高20米,粗得两人合臂抱不拢。萨迦周围过去也没有原始森林,据说是从内地运来的。
我们看了楼下西藏最大的藏经库,它长100米,宽高各20米,内分428仓,每仓以藏经300卷计。据说,这部大经是萨迦法王朝的创始人八思巴,集中了全西藏的艺术人才花费了数年光阴才完成的。
我们还看了一本全世界为数不多的经典,那就是从印度传入的《贝叶经》。这是用漆写在树叶上的梵文经典,因为树叶保存不易,常见残缺不全。我们看到了一部《贝叶经》,篇页十分完整、 字迹清楚,经文中的彩色插图仍十分鲜艳。
在萨迦地区的一些寺庙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大量的古代塑像、壁画,以及古代宗教上、生活上的用品。据考证,这些历史文物的年代,最晚也在16世纪左右。在萨迦寺还保留着许多元、明、清朝皇帝给西藏地方政府的封诏、函件和赏物。
有一份用蒙藏两种文字书写的封诏,是元世祖忽必烈送给八思巴的,这封诏书加封八思巴为西藏王,命令他掌握当时西藏的政教事务。与此同时,元世祖还送来一枚黄金印,上刻蒙文“大宝法王”四字。这枚金印是当时元朝统治西藏地方政府的最高权力代表。
这里还保存着一枚直径10厘米,长度30厘米的鸵鸟蛋化石,据说是元世祖赏给八思巴的礼品。那琳琅满目的上万件瓷器,堪称得上一个丰富多彩的瓷器博物馆。其中大部分是当时专为元、明朝宫廷服务的“叙府”和“官瓷”的产品,不仅质地精美,而且许多瓷器上还记载着当时的诗词和传说。藏族人民将这些文物视为珍宝。
令人欣喜的是,萨迦已正式开始接待外宾和游客。当年,在萨迦大经堂内,我们看到搭着高大的脚手架,一些石匠、画师进行古迹的修缮工作。听说,早年坐落重曲河右岸、现已倒塌的萨迦北寺等名胜,已列入西藏自治区宗教局的重点修复计划之中,并制定了旅游规划。这些规划如能实现,此地不更能令人觉得情趣横生、流连忘返了吗?
琼结藏王墓群
藏王墓位于琼结县,为著名的藏族英雄松赞干布及其他赞普(国王)的墓葬群。
藏王墓外形,有似埃及的金字塔,只不过比不上金字塔那么大,且是平顶而非三棱型。“倒升子底”型的陵墓,陕西咸阳茂陵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墓亦然。
在琼结的藏王墓群,现在较明显可见的尚有9座。据文献记载,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以前以及后来的赞普总共是十四五个(不包括部落时期),并且有的王子、王妃也埋在这里。今天只发现了9座,可能其他较小的墓堆已被风沙淹没或因雨水冲刷而消失。这个谜只好等待考古学家去考察研究了。
我们来到两座墓前,只见墓前被文物、考古工作者挖了深3米的坑,仍未见到碑座,也就无法知道这是哪一位藏王的墓堆了。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紧靠雅隆河左岸,气势十分雄伟。这是9座可见的墓堆中最大的一座。大家沿着陵墓从东往西走,大约一百八十多步,估计长约140米。墓前蹲着一对石狮,雕刻得莊严威武,石狮高约5尺,宽两尺余,虽然断腿断头,但其尊容与内地祠堂庙宇十分相似。这对石狮显然是仿照唐王室及大臣死后,以狮兽守墓的规矩而立的。石狮的存在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吐蕃时期,高原上的王朝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啊!
据当地群众讲,1968年之前,陵墓上建有一座祠庙,塑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墙上有墓志一方,现已荡然无存。据传,陵墓内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宫殿,除了有主人的梓棺之外,还有他们的乘马、甲胄、珍玩和大量的财宝等。这与藏文《国王遗教》中的记载十分相似。
在松赞干布陵墓的右前方,又有一个大墓。据考古人员考证,这是金城公主的儿子赤松德赞的墓。这个墓碑上有墓文,碑高一丈九,墓前还没有挖到底座。到底这块多高,还不得而知。这块碑上窄下宽,状若云梯。仔细观察碑面,刀法明快,线条清晰,碑侧有蛟龙攀住。在雅隆河畔,藏王墓群之中,唯此墓立有高碑,这是值得人们注意的。
翻阅藏族史料,赤松德赞在位期间是公元755年至797年,这一时期是西藏吐蕃王朝极盛时期,而这位藏王又是金城公主的儿子,所以他死后臣民们仿照他的“帝舅”的做法,为他树碑立传。正面刻有古藏文,内容主要是歌颂赤松德赞的功德。
珠峰南麓夏尔巴人
和西藏高原上的人相比,夏尔巴人可以说是住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翻过海拔5200米的喜马拉雅山余脉嘉措拉大雪山,公路便沿着从聂拉木奔腾而来的波曲河直转而下,气候越暖和,绿色愈浓,风光越美。待之下降到海拔2100米的樟木口岸,杂花生树,流水潺潺,满山的松柏、翠竹,此地便是典型的南亚热带风光。不远处,就是著名的中尼友谊大桥。樟木口岸的大街上几乎一半都是尼泊尔人。这里是和平边境,两国居民来往十分自由,百姓中相互杂居,通婚的也不为少数。
就在樟木口岸不远处,有一片高树参天的原始大森林。我们沿着羊肠小路,弃车上山,整整在森林里穿越了大半天,才看到一个梯田层层,庄稼茂密的山坡上有几幢崭新的两层木阁楼。这里便是夏尔巴人居住的居民点——立新村。
夏尔巴人在我国境内不足一千人,其余的大部分居住在尼泊尔境内。据夏尔巴人自己说,他们的祖先来自东方,大概是汉朝时候,夏尔巴人的祖先便来到这里定居。一次战争中,有一支队伍战败退到四川方塘,后来,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逃到西藏境内日喀则地区和当地土著居民结合,繁衍下来后代就是今日的夏尔巴人一支。
夏尔巴人的服饰和打扮也和藏族不一样。男人穿的是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叫做“普都”,沿边镶黑色羊毛,腰间插一把砍刀,显得十分威武。女人穿的是黑色氆氇呢袍子和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两耳戴的是金玉耳环,梳着一根长二尺多长的辫子,辫子扎着一撮红缨穗,下身围着围子,喜欢赤着脚。
在一间木板楼房里,接待我们的是夏尔巴人第一个女大学生茨典白姆和团支部书记茨仁曲扎。他们首先介绍了夏尔巴人辛酸的过去和翻身后的今天……
我们路过一所小学,教室里传出孩子们的读书声。茨典白姆笑着对我们说,过去的夏尔巴人几乎没文化,消息闭塞,寨外的事一无所知。实行民主改革后,才建起夏尔巴人的第一所小学。现在全乡除了立新小学之外,还有12名男女青少年在樟木中学、西藏民院、拉萨师范等校读书。1972年以来,从中央民院和西藏民院毕业的夏尔巴人大学生已有7人。
我们又参观了几家,给我们的整体印象是,夏尔巴人勤劳勇敢,体态健美,生活很有幸福感。他们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吸收了汉族和藏族的优点。夏尔巴人性格粗犷豁达,为人淳朴大方,能歌善舞,十分好客。特别是他们对共产党、解放军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羊毛数得清,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夏尔巴人的希望在未来。我们殷切地盼望着这些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兄弟姐妹们,在祖国大家庭生活得更甜更美!